道德经 | 第二十一章:春秋时代南北文学的境界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望惟汤。汤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汤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基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大,涵盖了天地、宇宙;“德”,德性;“孔德”,大德,即一个修行得道之人。“孔德之容”,一个大修行人的容貌——他的行为是怎么样、品德是怎么样呢?“惟道是从”,合于道,以道是从,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接下来描述人道的状态。一个大修行人与道相合之后是什么样的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这个东西,你若说它是个东西,却又“惟恍惟惚”。这里的“恍惚”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精神恍惚、糊里糊涂的意思,而应参照第十四章来理解,即道好像是个东西,但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以见闻觉知没有办法把握到,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所以“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突然好像有什么东西;“恍”,一种空性大光明,心灵进入二种自在的境界;这时,其中有象有物,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大圆镜智的境界,心境于一片透彻精湛、空性光明中,照显万物,即《圆觉经》上所描述的“法界慧海,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幽静;“冥”,深奥;“窈兮冥兮”,进入比恍惚更加深邃的境界,佛家叫作“深入禅定”。此时“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处所描述的即《楞严经》上所说“妙明真精”,此妙精明于天上地下乃至十方三世一切无所不知,是一种正遍知的状态,即老子说的”信”。
最后老子做出结论: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从古到今,这个道从未消失过;“以阅众甫”,遍知一切。“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我(道者)如何能够不论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呢?“以此”——就是因为能进入道之中,深入如来藏,慧照一切。这就是第十四章所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与第十四章遥相呼应,都是描述道。
第十四章是向外走的、从世人的角度来看道,即以眼耳鼻舌身意来揣测道,这是根本无法了解、根本体会不到的。因为道无形无相,故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本章则是从一个大修行人的、内观的角度来描述道,那么他所见到的道,是惚恍恍惚、窈冥深邃的。所以若欲修行见道,首先要放下对世间一切有形的执着,放下分别、揣度这种“众人察察”的小聪明,否则是根本无法入道的。只有放下,要“我独闷闷”,才能进人“恍兮惚兮”的状态,进而更加深入“窈兮冥兮”,直至深入道境。此时你所证得的是一种光明普照的智慧,这是道的功德,“孔德”,是“绝学无忧”的上上智,是彼岸的智慧,《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绝不是此岸的世间聪明、知识可比拟。
研究历史文化,需要了解当时不同地区的文字风格的趋势。楚辞,以及词赋等华贵美丽的文学作品,出于南方。后代思想的发展,老庄、禅宗皆在南方,尤其长江流域一带最为盛行。这一点,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在研究中国文化,重新整理中国文学、哲学时,有必要加以特别注意。一般来说,北方民风,温柔敦厚,朴实无华。方方正正,顶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发展。而思想高明、空灵优雅的文化,则诞生于南方之地。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我常以此观念,研究欧洲历史,美国历史也一样。欧美方面,北部出来的人物,或文化思想,就与南方不同,北部的人们,行为笃厚,气质浑厚。南方出来的人物,像卡特就很有问题。这很奇怪,只由于东、南、西、北地区方向的差别,冥冥中影响山川人物以及文化的异同问题,和《易经》象数的法则又大有关系。老子又说,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换言之,在毫无边际、活活泼泼的一片光明境里,就有这么一个境界。“象”者,境界也。“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且在这个光明的境界里,似乎确有这么一个东西。等于佛家所说:“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在空空洞洞里边,又非真的空空洞洞。这个“其中有物”,既非唯心,亦非唯物,而是心物一元的那个东西。修道人可以到达这种莫可名状,光明无际,“荒兮其未央哉”的灵活自在,若虚若实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这个东西,老子不想再加上一个名词去解释,恐怕以词害意,只好简单地用“象”、用“物”来表达它。在佛学中,也常说“不可思议”,或“不可说”来结束其词,个中况味,只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道德经古本合订》李辉
《老子禅解》谢国仲
《老子他说》南怀瑾
道德经 | 第二十章:知识是烦恼的根源(上)道德经 | 第二十章:知识是烦恼的根源(下)道德经 | 第二十章: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上)道德经 | 第二十章: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下)道德经 | 第二十章:只是同流不下流(上)道德经 | 第二十章:只是同流不下流(下)道德经 | 第二十章:老子处世哲学的人证(上)道德经 | 第二十章:老子处世哲学的人证(下)道德经 | 第二十一章: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上)道德经 | 第二十一章: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下)
朗读:叶子,《论语》爱好者,朗读爱好者,感谢您关注慈怀书院,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经典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道德经八十一讲》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