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部落第85 期【创作谈】我与《栓牢》

卢氏部落
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本土作家原创作品发布平台
《河洛风》文学期刊选稿基地
【编者推语】短篇小说《拴牢》发表于2018年《奔流》第五期,获得第二届奔流文学奖,是我县作者第一次获得此殊荣。此作品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徘徊挣扎的农民形象,主题鲜明,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还是两年前,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这条街道这个家属区大门口的拐角处,有一个菜摊。摆摊的是一个老头,头发苍苍,胡子也苍苍;脸,被岁月犁下道道沟壑,十分接近土地的颜色;最有特色的是那张嘴,两颗呲悬的、带着黄锈的宽大门牙,把两片厚重且外翻的嘴唇分割开来,不见有合拢的时候。嘴不合拢不代表话稠。往往,很少见他说话。一张彩条布,铺开到地上,菜,摊在彩条布上,一样起一堆;每堆前,放一黄板纸牌,牌上标着菜名、价格。
每天早晨,我七点多出门,他已经将摊摆上了,中午回来,他坐在太阳地里,头一杵一杵打盹。菜,也蔫巴巴地在打盹。傍晚,华灯已上,他坐在灯影下,仿佛一根水泥墩子。日复一日,都是这样。我不知道他一天能卖出去多少菜,挣多少钱?很多时候,我都替他着急。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说他,你不会吆喝卖吗?他笑笑,脸上肌肉活泛了几秒钟,又恢复成了水泥墩子。
出于写作者的敏感,我猜想他从活泛到僵硬的背后定有故事,便与他攀谈起来:老兄,今年多大岁数?五十六。他答。怎么看像六十五呢?我想。他看出我的疑惑,补一句,有点老相!我笑笑,继续问:家是哪里的?对河的。他答。我知道他说的河是黄河,对河便是山西。我问:以前干啥的?他望望我,苦笑笑,说,种地的嘛!我问:现在怎么不种了?他神色有点黯然地说,地流转了,没啥种了!我问:你的家人呢?他答:娃子媳妇都去南方打工了,老婆在家管孙子。我说,你怎么不出门打工?他说,出去过,没人要。我说,可以干点别的嘛。他说,种了半辈子地,除了种地,啥也不会干。我说,卖菜也算个营生。他说,总不能等死吧!我问,一天能挣多少钱?他挠挠头,不好意思笑笑,说,快混不下去了!
果不其然,在我们谈话几天之后,菜摊消失了,犹似水滴蒸发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此后很多天,再也没见到他。改行了?回河对面了?病了?我在心中做出各种猜测,但都没有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在家属区院内看到一个收破烂的影子,才知道他改了行。
那以后,我会时不时看到他,有时在家属区,有时在街上。一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压在山一般的破烂下边,喘着沉重的粗气。突然,我的心如蜂蜇了一下,眼角有点酸涩。我想写写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想写写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民内心的挣扎。因为,我有义务写他们。
在构思这篇小说时,我一直在思考,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我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无异于花草树木庄稼与土地的关系。花草树木庄稼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里,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农民呢?农民的命运,是不是也与土地拴在一起(这里,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假若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脱离了土地,又缺少退休金的滋养,会不会变成杨柳之飞絮、风旋之落叶呢?
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小说?这是我必须思考的一件事。最后,我釆用“土语”。我觉得,唯有“土语”,才能和土地上的人物联系起来。
每一个写作者,在动笔时,肯定会考虑结构的。我,自然也不例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我摒弃了N种想要表现的手法,觉得,唯有扎扎实实地叙述,才和我想表达的主题与书写的人物搭调。于是,《拴牢》就这样诞生了。
责任编辑董彦礼

作者简介
张洁方,男,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卢氏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卢氏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先后在《战斗文艺》、《椰城》、《大观》、《奔流》、《山东文学》、《西部散文选刊》发表散文、小说。创作的短篇小说《骄傲》获庆祝建军五十五周年优秀作品奖;发表于2018年《奔流》第五期的短篇小说《拴牢》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天浴》。

主办:卢氏县作家协会
总编:董彦礼
主编:韦玉红 方晓荷
责任编辑
小说:马成军 丁海涛 米 玊
散文:方晓荷 李桂田
诗歌:赵建军 张彩虹
投稿邮箱:lszjxh@126.com 首次投稿时请附百字个人简介、联系电话及近期照片一张。温馨提示: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卢氏部落。投稿时请在标题后括弧注明来稿体裁,以便编辑准确选稿。本平台推出的稿件均受原创保护,在推出后如得到更大平台推送,请及时通过文后留言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