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文化】*父亲节特刊*刘伟||父爱如“烟”

资江文化 微刊总·2018年第175期
父爱如“烟”
文/刘伟
参加工作多年了,周遭不少同事朋友都是烟酒槟榔不离口,而我却受制于各种条件,当然也无此习惯和嗜好,故而对此很少沾边,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到人家抽烟,倒是让我时常想起一些难忘的往事和一段朴实的香烟情,而绵延其间的则是浓浓的父爱。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正是物资相对紧缺、生活水平还处在温饱边缘的年头,家里为了支持我们兄弟仨的学业,生活一切从简,境况一直不甚好。五口之家,基本上就靠父亲给人家干点泥匠活,挣点血汗钱来维持一家生计,家庭绝大部分开销都集中在我们几个头上,投入到了教育上。从我读初中时起,父亲便因为多方面的缘故戒了烟,不再吞云吐雾。
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每天晚上从工地上回来,口袋里都会揣着一包香烟。早些年是最最普通的“笑梅”烟、“常德”烟、“古湘”烟,后来有了“长沙”、“芙蓉”烟等,逢喜庆日子便会“开荤”,有包“金白沙”。我知道,这是房东家每天发给工匠师傅的,算是给老板做一天工的“劳保用品”或是“特别补助”、“特殊津贴”。父亲不抽烟了,除了有时候因交际需要拆一包递给工友师傅抽外,大部分都是原封不动地带回家,然后交给母亲放进衣柜里,整齐地叠放着。日积月累,数量多了起来,就要母亲根据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隔三差五地拿几包香烟到附近商店兑货。兑换价比香烟的市场售价低一点,这种生意店老板自然也乐意做。家里平时兑的都是些生活必需小件物品,偶尔我从学校回来,就会兑点瘦肉、排骨什么的,虽然场合不大,小打小闹的,但每次兑货回来,大家心里都觉得格外踏实、高兴,因为这样既为父亲解除了遭受“吸烟有害健康”之苦,又改善了全家生活。
我读高中,是家里经济最拮据的时候。记得刚入学那会,母亲只得拿出一大堆烟,从店铺里兑回来毛巾、脸盆、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
刚进高一时,家里的所有积蓄搭上亲戚朋友家凑拢来的钱都只够第一年学费的“首付”。因离家较远,我的寄宿用品也都是“腾空”了柜子里的几大叠烟从店铺里给兑换来的。打那时起,这种看似原始的“物物交换”让我对父爱有了更深的感受,也让我对香烟心生感激之情。
每逢学校放双周假,父亲便早早地“安排”母亲张罗开了,拿几包好烟跑到店铺兑个斤把猪肉,些许红枣、墨鱼之类的,等我回到屋里就能吃到热腾腾的滋补营养汤。晚上,父亲从工地归来,还要仔细打量和“盘问”我半个月来方方面面的情况,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状况到人际交往。每次都要等到看着我把肉汤喝光了,他才放心地舒了口气,像获得了某种满足似的。望着这用香烟兑换回来的肉汤,想起这来之不易的香烟,肉汤蒸腾起来的热气一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那时,我已分不清缭绕在眼前的是热气还是烟雾……
如今参加工作、成家立业了,吃肉也早已不是什么奢望,那样的艰难岁月熬过来了,回想起父亲戒烟省钱、兑肉煲汤的情景,我的心里总是久久不能平静,因为那香烟里、肉汤里,包含着太多太多的父爱和太深太深的亲情。
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就要来临,谨以此文致敬如山般的父爱。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作者简介
刘 伟,笔名禾必,益阳桃江浮邱山人,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会员,企业党群工作、企业文化工作者,高级政工师。喜欢诗词、摄影,爱好创刊号收藏与研究。先后在《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写作》《应用写作》《秘书工作》《办公室业务》等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
资江文化欢迎您
  
资江文化编辑部
荣誉顾问:丁 力
顾问:郭辉 何青峻杨放辉
陈丽君龚晓青陈慧飞
郭智孚
总编:曾灿颖
编委:萧骏琪 欧阳芝兰 杨一之
钟爱群 刘建训 何曲强
朗诵嘉宾:海的女儿 师雁平 莲心
健美人生 月之媚 张勇
 
投稿之约投稿邮箱:2829765785@qq.com
主编微信:zcy13245029979
请附作者简介及近期照片;需为首发原创,体材不限,文责自负;
赞赏费10元内作为平台编辑费用,十元以上60%归作者,40%维护平台发展。
阅读量达500时,作者享受鼓励奖10元,每月的月中和月底结算稿酬。
你来,我在!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世界认识资江,让资江走向世界!
长按二维码备注作者
苹果用户的赞赏通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