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散文) ||蒲伟

儿时的年味(散文)
作者:蒲伟
又快过年了。每当说起过年,我总是回想起小时候在川北老家农村过年的情景,成了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乡愁。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罢灶神菩萨,就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开始做过大年的准备了。先是做清洁,将屋子里里外外,从天花板、墙壁到各种家具上面长年积下的灰尘、污垢、油渍,以及屋前屋后的垃圾等,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忙着准备年货了。老家有句俗话,“大人望栽田,小孩盼过年”。这话一点不假。特别是生活在贫困农家的孩子,平时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没啥油水,很难吃上一顿鸡鸭鱼肉,抚慰一下经常不安分的肠胃。因此,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过年了。大人们呢,一年忙到头,过年的时候,即使再困难的人家,也要想尽办法过一个像样的年,以慰藉一年来的辛苦劳累,我们家也是如此。父母亲都是勤劳节俭的人,平日里节衣缩食,口落肚攒,一毛钱也要掰做几瓣用。但过年的时候却是格外地认真,格外地慷慨。杀鸡宰猪,熏腊肉,推豆腐,磨汤圆面,做碱水粑(米豆腐),还自己用红苕熬糖,等等。鸡和猪是自家养的,粮食是自己种的,一切年货几乎都是自己生产的东西,又亲手制作出来的,绿色、环保、有机、无毒,吃着放心,绝不会像当今这样,什么激素啊,添加剂、转基因、农药残留物啊,搞得人心惶惶,吃什么都提心吊胆。在所有这些年货中,除了肉类之外,我最钟爱的是碱水粑。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粘米用自制的碱水浸泡后,滤掉水,加上适量的盐巴、栀子、干红辣椒及山奈八角等香料,用石磨研磨成米浆,把米浆倒入锅中铺好蒸布的竹制蒸笼里,大火蒸40分钟左右即可。揭开蒸笼盖子一看,熟透了的碱水粑黄灿灿的,香气扑鼻。将它划成四四方方的块状,趁热用筷子拈起一块,咬上一口,哇塞,那个香啊,用重庆方言说,就是“简直不摆了”(即好吃得没法形容)。做碱水粑是我母亲的绝活。后来吃过不少其他地方的碱水粑,包括超市里卖的,都感觉索然无味,与我母亲做的可谓天差地别。我们老家团年,大都是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因此,这天哥哥姐姐们一大早就被母亲从床上喊了起来,给母亲打下手,一家人忙得团团转,但忙而快乐着。等到吃团年饭的时候,我一看,哇,腊肉、腊肠、腊豆干,蒸肉、酥肉、红烧肉,碱水粑,炸汤圆,萝卜炖猪蹄,自己熏制的心舌腰肝肚,等等。煎炒烹炸,热的冷的,咸的甜的,麻辣的清淡的,在堂屋里摆了满满一大桌,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看到这么多好吃的,馋得我直流口水,守在饭桌旁不肯走,只等父亲发话,“吃饭”,就开始大快朵颐了。父亲相信鬼神,专门请匠人在堂屋后面正中的墙壁上做了一个神龛。神龛上供着一尊木雕的财神菩萨,和一块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神牌,旁边摆着一只碗状的鉄罄和一根敲击铁罄的小木棒。但凡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父亲都要在神龛前先祭祀一番,然后才开始吃饭。团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在农村,因此,祭祀就格外隆重了。只见父亲在神龛前摆上一盘猪肉,一小碗白酒,拿小木棒“当当”敲几下鉄罄,告知财神菩萨、祖先和“天地君亲师”等一众神灵,快来享用祭品。然后点燃纸烛,手里拿着一炷燃着的香,向神灵们弯腰三拜,嘴里念念有词,神情庄肃而虔诚。做完这一切,将手中的香插在神龛前,祭祀才算完毕。然而,我从小就不相信有什么鬼神的,每次看到父亲祭祀时那煞有介事的样子,心里总觉得好笑,只是畏惧父亲的威严,不敢说出来罢了。那时的农村,经济尚十分困难,识字的人如凤毛麟角。因此,过年还很少有人家贴春联,没钱买,自己又不会写,即使请人写了春联,也常常把上下联贴反了,闹出笑话来。至于放烟花、爆竹什么的,也不多见。除了吃团年饭前,或者祝寿,偶尔能听到附近或河对面的人家稀稀拉拉的几声爆竹声外,其余时间大都是一片祥和宁静。但过年的讲究还是挺多的。正月初一不得扫地,说是会把财气扫掉的;早上起来要出门捡一些柴回来,叫“进财”(在四川我老家一带,“柴”与“财”的发音是不分的);还要去井里挑一担水回家,说这是“银水”;也不能往室外倒水,说是把“银水”倒掉了。吃的方面也有讲究。初一早上吃汤圆,因为汤圆又圆又甜,吃了汤圆,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才会甜甜蜜蜜,圆圆满满。但对于那时候的农民来说,极少有人家买得起汤圆芯子的,故只好用红糖或白糖来替代了。我们村有这么一家人,他很穷,是个光棍,三十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大年初一吃汤圆,他什么糖都没有,可汤圆是必须要吃的。咋办呢?说来很逗,也令人心酸。他将汤圆面和成一个实心的汤圆,饭碗那么大,放在铁罐里面用小火慢慢地煮,他则坐在炉灶前面耐心地守着。估摸外面一层煮熟了,就舀在碗里,沾点盐巴吃掉,剩下未熟的部分,再放进铁罐里继续煮。他就这样,煮熟一层吃一层,直到吃完整个汤圆为止。他发明的这种汤圆的吃法,曾一度成为村里人的笑谈。正月初二早上吃面条。我们家每年都是母亲在头一天晚上就炖好一大铁罐腊猪蹄汤,初二早上将它烧开,蹄肉酥软,汤味香浓。挑一碗面条,加上一大瓢腊猪蹄汤,撒点葱花,嗨,那味道之棒,我至今一想起就直咽口水!正月初三早上则是吃炒米(爆米花)。盛一碗炒米,加点红糖或白糖,用开水一冲,只需一根筷子,就可以“呼啦呼啦”的吃开了,又香又甜又脆,别有一番风味。“炒米”是用糯米蒸熟、晾干后的“阴米”,经专人炒制而成的,它既可以当饭吃,也可以当零食充饥,还可以用来待客。阴米和炒米都易于存放,只要保存得当,一年半载也不会霉烂或虫蛀。所以,一到十冬腊月,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晒阴米,做炒米。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叫过大年),这期间都是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的时候。一般人们都是把拜年或走亲访友的日子选在初二三四五这几天,最迟也不超过初七八。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因为那时候的农村大都还不很富裕,也没有冰箱,去得越晚,不仅自己赶不上好吃的,也让别人因为没什么招待你的而感到难为情。拜年和走亲访友是要送礼物的,在我们老家农村,大多是送腊肉、腊香肠、腊猪肘子,或大红公鸡、鸡蛋、鲜鱼之类,总之,是自己觉得比较有面子,拿得出手的东西。离开亲友家时,对方也会回馈一定的礼物。有小孩子跟着的,多少还会得点压岁钱。过年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唠唠家常,从而联络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密切了亲情、友情,也使过年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了些。春节期间也有热闹的时候,那就是去乡场上看戏,看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车车灯,等等。这些都是各村的村民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说不上有多高的水平和演技,但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节日里的盛会了。因此,十里八乡,远远近近的人们,即使在晚上,也要提着灯笼打着火把,赶去一睹为快。在当年我所看过的一些表演中,除了戏剧《刘三姐》里阿牛与刘三姐的爱情,以及戏中桃李罗三个愚蠢的秀才,而今还有一些印象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耍龙灯了。整个春节期间,走到哪里都能见到舞龙灯的队伍。他们来自相邻的各个村乡,鼓乐队敲着锣鼓,吹着唢呐,舞龙的举着长长的龙灯,走村窜户,给领导或事先预约好的村民拜年,顺便讨点赏钱。到了元宵节这天晚上,舞龙的、耍狮子的,踩高跷、划车车灯的,全都汇集到了场镇上。虽然都是自发性的献技表演,没有酬劳,没有奖品,但这毕竟是春节里最后的精神大餐了,因此,表演者们都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献给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的父老乡亲们。当然,暗中也难免藏着相互比拼,一较高下的心理。尤其是耍龙灯,每年都是春节的压轴大戏,观众最多,人山人海,场面也最火爆。因此,但凡敢于前来参加舞龙的队伍,比拼的意味就更加浓厚了。每个队都憋足了劲,希望能压对方一筹,比别人赚得观众更多更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观看耍龙灯,不只是看哪个队的龙扎得大,扎得长,扎得好看,漂亮威猛雄壮,还要看哪个队舞得精彩,姿势优美,队员之间配合协调,天衣无缝。此外,更要看谁最勇敢,最有毅力和韧性,最经受得住被烟花爆竹袭击的考验。因为,平时走村窜户给别人拜年的耍龙灯,没有人刻意刁难,烟花爆竹不会朝着舞龙队员的身上燃放,所以他们都穿着衣服长裤。而元宵节这天晚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为了避免在表演中衣裤着火,烧伤了身体,前来参加舞龙表演的队员,大都是赤裸着上身,下面也只是一条极短的窑裤。笔者小时候就亲眼见过如下的场景——一支八九个人的舞龙队伍,个个队员都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他们全都光着上半身,下面一条极短的窑裤。每个人的背上都能清楚地看到被烟花爆竹的火花烧灼而留下的疤痕,密密麻麻的,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久经战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顽强意志的队伍。他们举着长长的、制作精美、漂亮威猛的龙灯刚一进入表演场地,观众便欢呼起来。在热烈欢快的唢呐声和鼓乐声中,他们开始舞动起来。顿时,人群涌动,一串串大大小小的鞭炮“砰砰”炸响,无数支烟花在他们身旁“呼呼”绽放,声音震耳,火星四溅。队员们的热情被火爆的场景激发了出来。他们十分亢奋,快速地舞动着,跳跃着,动作优美、矫健而灵动,人群中不断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但真正的精彩还在后头。人群里突然蹿出来一拨身着奇装异服的小青年,手里擎着一支支烟花,有的还提着一串串小鞭炮。他们点燃烟花爆竹,直接对准了舞龙队员们的后背。烟花爆竹的火星溅射到队员们的皮肤上,冒起缕缕青烟,发出“哧哧”的声音。我当时就想,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家伙心肠也未免太狠了吧。但是,对于舞龙的队员们来说,这种情况他们已经见惯不怪,早就有了思想准备。因此,刚开始他们还跳动几下,抖落溅射到身上的火星,后来干脆停了下来,站在原地,举着龙灯,纹丝不动,任随这群恶作剧的赖皮们折腾。也许,他们心里在说:“烧吧,烫吧,小子们!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们既然敢来,就不怕你们这些小儿科。咱们要是害怕,躲闪,逃走,就不是爷们!”人们都看呆了,当惊醒过来,人群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最后连那群恶作剧的赖皮们,也不得不翘起大拇指,赞道:“服了,你们是真爷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支支队伍轮番表演,每支队伍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尽了浑身解数。欢快的唢呐声,紧密的锣鼓声,热烈的掌声、喝彩叫好声,以及烟花爆竹的炸响绽放声,交织成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如钱塘潮涌,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将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春节,也就在这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到此结束了。这就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它虽然比不上现在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却给人神秘而纯洁,充实而幸福的感觉,让人留恋、回味,令人向往、难忘。(图片来自作者,若侵权请留言作删除处理)
作者简介:上兵伐谋(微信昵称),本名 蒲 伟,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退休,现定居重庆市南岸区;喜欢写作,身体尚健,爱好广泛。
往期回放:
醒来,向霸凌者说“不” ||上兵伐谋
再见,西瓜 ||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结局)||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二 十五)||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二 十四)||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二 十三)||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二 十二)||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二 十一)||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二 十)||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九)||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八)||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七)||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六)||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五)||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四)||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三)||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二)||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一)||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 十)||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九)||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八)||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七)||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六)||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五)||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四)||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三)||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二)||上兵伐谋
【纪实文学】不平的世界(连载之一)||上兵伐谋
一场世纪大考 ||上兵伐谋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结局)||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十)||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九)||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八)||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七)||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六)||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五)||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四)||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三)||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二)||蒲伟
【中篇小说】独留荒冢哭黄昏(连载之一)||蒲伟
【杂 文】还债的快乐(外二则) ||上兵伐谋
古体诗词(八首) |上兵伐谋
七律.缅怀周总理(外五首) |上兵伐谋
跨世纪的重逢(外一首)|上兵伐谋
七律(外一首)| 上兵伐谋
领教00后(小小说)|上兵伐谋
浣溪沙(三首)|上兵伐谋
约稿事项说明:星月文园是展示个人才智的一个文学平台,致力于服务业余文学爱好者和写作新手,以务实、诚挚、严谨的态度做好平台事务,平台将利用空闲时间为业余文学爱好者发布原创精短诗歌、散文、小说等。所投平台文稿要有正能量,禁止剽窃他人的作品,文责后果自负。
特别提醒:为避免浪费编辑时间,切勿一稿多投。
投稿邮箱:1026535990@qq.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