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层板出现的时间大概是1968-1970年之间,在此之前,不管您做的家具多实惠,都是全实木的。最早的多层板是进口的,印度尼西亚生产的,有多种“芯”(也就是做板子用的木质材料),柳桉芯的属于相对好的。
多层板的出现对传统木工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当时的木工师傅异常喜欢这东西。咱们了解,实木最大的问题,是其宽度尺寸一年四季都在变化之中,所以做实木的家具一般都需要做边框、开槽(预留伸缩缝),然后把心板卡在槽里。费工费时不说,还要担心变形与开裂。
最早的多层板一般厚度在3毫米上下,只有三层,俗称三厘板,或三夹板,或三合板。后来才有九厘板(约9毫米厚),层数也不止三层(好像五层的较多)了。今年有更多层的多层板,比如建材市场上有18毫米厚的卖,据说高级的多层板一般1层1毫米厚,那18毫米厚的就有18层。一般规律应该是层数越多,工艺越细致,板子越稳定。
这应该是很好的多层板了。大家国产市场上能买到的大都比这差一些,当然价格也实惠不少
那时候的老木工,刚接触到三夹板,如获至宝,舍不得用啊,这样说真不夸大。因为从此基本不用开槽,不用拼心板,只用做个框架起来,然后用三夹板往外面一蒙,钉上钉子,壹个柜子或者写字桌就成了,效率的提升,简直是之前无法想象的。因为年代不是很久远,咱们今年在有些高校,或者老的国营单位还能见到那种家具。
我看了很多的美国DIY的视频,除了实木以外,做家具用的集成板几乎用的都是多层板,(建木房子用的几乎都是欧松板,即OSB)。这问题不用费脑筋去想,在美国那种环境:不用担心胶有问题的情况下,多层板强度好、稳定、均质、有不错的握钉力,又不像密度板与刨花板那样怕水,因此它是毫无争议的不二之选。
说到这,我想起一件往事:大概两年前,有个武汉的哥们儿找到我,问我做不做欧松板(OSB)的家具,我说这样做的不常见吧。他说他从美国留学过来的,他当时租住的地方,房东就是用OSB做的家具。我说出租屋没有代表性吧,我知道的情况是美国人DIY大都用的是多层板,就是Plywood(怕他混淆了,我顺便提了它的英文名)。结果,这哥们儿说:美国没有多层板,我是学建筑的,这一点我还是了解的。
他如果没有加上后面一句,我还好想一点。从他找我做OSB家具,而不是实木家具,我推测他应该也不是啥子富二代之类的,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送到美国去,这都是学的啥子过来了?咱没去过美国,但是坐在地球的另一头,用排除法也能了解,这哥们儿说的不符合最基本的常识。
再后来,就是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商品房成了主流,“钉子木工”也成了主流,那时候家装预算里面,木工是大发明家,我们家里的柜子与部分其它家具,都是请木工到家里去“打”的。
那时候家具主材常规设置是“三件套”:木芯板、饰面板与九厘板,再加上辅材——线条,主要是封边条,实木材质,线条厂做的。
这其中的九厘板,就是多层板,它主要是用来做衣柜类的背板的。因为背板标准不是那么高,它只有9毫米厚(标称值,实际7-8毫米),意味着30的枪钉穿过它打进木芯板里能有22-23mm,握钉力有保障,而且不是很厚的另壹个好处,是节省了深度方给的空间。
另外,理论上讲(实际也是这样),多层板表面是不能直接做油漆的,如果要做油漆,需要在其表面贴一层木皮,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三件套”里面的“饰面板”——就是一面贴了木皮的三夹板。今年,“三件套”里只剩下木芯板了,实际上木芯板中间是小木块,两侧分别为一层大约1毫米多厚的多层板。
其实多层板还有壹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建木结构房子时,用的相对多。咱们了解,这个世界上木结构建筑玩儿得最好的是加拿大,很多日本人为了学习现代木结构建筑,都跑到加拿大去留学。当然传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他们自己国家玩儿得最好,就不用出去学了。
咱们总能在手机上见到加拿大人建超大的木结构建筑,比如音乐厅,SPT馆之类的,其中很多跨距很大的弧形横梁,都是用的Plywood(多层板)。因为如果不用它的话,你根本找差点这么长的树,以满足长跨距的需求;也找差点这么粗的树,因为弧形都是从宽的(粗的)树上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