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如果小朋友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家长的回答估计大都是:因为要纪念屈原,屈原是个爱国诗人,投江而死;人们怕鱼儿吃他,所以做粽子给鱼儿吃。
小朋友可能并不认为上述几句话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也是。只是不敢再问。我也是。
至于屈原为什么因为爱国或是个诗人所以投江,为什么给鱼儿吃粽子而不是馒头、鱼食,为什么现在吃粽子的是我们,而不是鱼儿,家长恐怕也不敢多讲。更担心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端午节有的地方还要划龙舟、挂艾叶、系彩绳、吃大包子、绿豆糕等问题了吧。
如果小朋友问:爸爸,植树节为什么是3月12号?
家长的回答可能是:你记住就行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因为3月12号是孙中山爷爷去世的日子,孙中山爷爷最喜欢植物了。
听起来是不是比上一个回答要make sense得多?
所以,五月初五端午节,到底为啥要吃粽子?
下面就听本宫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扯上一番。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几条公理:
1.自然界的所谓阳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阴阳总体是平衡的,所谓能量守恒。
3.人与其他动植物某种程度上无异,所谓身土不二。
4.吃面比吃米养胃;胃不好的人多吃面,少吃米,少吃带馅儿的东东。
证明:根据公理1,春天开始,外界阳气慢慢上升;根据公理3,如果说自然界的阳气是一个自变量,那么人体的阳气就是一个因变量;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阳气是配合着自然界变化的;春天开始,阳气慢慢朝体表发展。再由公理2,体内阳气就相对变弱。(体内阳气多少,可以理解为肠胃消化功能的强弱。)
一般情况下,外界阳气慢慢升,人体配合着,阳气也慢慢往体表走,跟得上。但是端午这一天不大一样,自然界阳气上升速度突然加快了,人作为因变量,因为惯性原因,就跟不大上了。就像我们坐飞机时,飞机一开始滑行,我们本身的速度是跟着走的;飞机加速飞上天的过程,我们也能感受到自身被动加速的惯性。至于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天,自然界阳气有个骤升,跟苍龙七宿有关,所谓“飞龙在天”(二月二称之为“龙抬头”)。这种高级天体物理学,其实我也不懂,所以就不多扯了。不过我个人认为,“飞龙在天”精炼且形象。
话说回来,端午这天自然界阳气骤升,人体阳气变化跟不上节奏,相对来说,就是体表偏阴,从而体内偏阳。体内阳气旺,表现就是肠胃功能好。为了“中和”这种惯性带来的不适感(虽然我们已经无知无觉了),顺应自然之道,根据公理4,就该吃一些像米、包子这些带馅儿等“有阻”肠胃消化的东东。
端午其他习俗,是不是也make sense点了?
证毕。
推论:冬至饺子,夏至面;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
证明:夏至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表面阳气也最盛,体内阳气最弱,所以吃面最合适。同理,冬至体内阳气最盛,肠胃消化功能最强,吃带馅儿的饺子最合适。
重阳节与端午类似。秋天自然界阳气下沉,但是重阳那天阳气是突然上扬,人体阳气变化也是跟不上节奏,刹不住车;所以相对来说,体表偏阴,体内偏阳。所以登高,因为高处不胜寒。所以赏菊,因为菊花偏阳。
证毕。
细细想来,我们民族的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跟吃有关),都关联一个或伟大或有趣的故事,旨在让我们于无声处来养生。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那么,端午节与植树节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如果小朋友端午的时候说:妈妈,今天端午节,我要吃粽子!
家长大概率会说:好啊,你吃甜的还是咸的,妈妈给你煮~
如果小朋友植树节的时候说:爸爸,今天植树节,我们去植树吧!
家长大概率会说:种啥树,没看天气预报,明天降温到零度以下了,种啥树!
高低自见分晓。
扯完了。散了散了。吃粽子去。
(不吃就不行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可以。老子也曾经曰过: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