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告诉我们的道理

古今有异,应因时而变。

诸事有异,应变法而行事。

守株待兔出自于《韩非子》:
“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是露在地面的树根,耒是耕地翻土的农具。宋国有个农夫,耕作时看到一只兔子碰到田地中露出地面的树根,折颈而死,于是农夫放下耒耜,守株以等待再有所收获,但是兔子不可复得,因此成为宋国的笑柄。
记得小时候听到这故事后,认为这是在告诉人不能像农夫那么懒惰。
其实,这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固守过去的经验而不变。一时有一时的情况,一事有一事的方法,固守一种思维,则不能适应各种时宜事宜,如此则必然会失败无果。
其实中国各种书籍,各家言论,都在说这个道理。所谓法家在历史上变法,其实就是革旧鼎新,改掉当下之不合时宜的治国之法,变成适合当下的法度。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形式,要用对应的法度统筹。一种法度只适合对应的时代和形式,就像一年四季,一季有一季之气候。
例如,用晋唐之法度用于当世之大势,则不可以成治。套用西周之礼义法度,而用于东周之局势,则不可令万众接受;但是孔子在历史上周游列国,就做了这类不合时宜事宜的事,所以围于陈蔡、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削迹于卫,不被知遇,受尽困顿。

在《庄子》里面,如下类比孔子的“守株待兔”之行径: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水路行进需用舟船,陆路行进需用马车,若用舟船在陆地上推行则不可,以马车行于水路亦不可。西周与东周如水路与陆路,西周的法度如舟船,东周的法度如马车,若用西周之法度行于东周之天下,则如推舟与陆路,不可行也,劳而无功,且身必有殃,而孔子在列国遭遇的坎坷,便是因为守旧而不合于时。
在西周,先王法度可实现大治,如宋之田夫守株而得兔。在东周,欲用先王法度实现当世之大治,则如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故事前面有这样一句话:“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圣人不会固执兴用与徇行古之法度,往世可行之法,于当世未必可行,故不法常可,而是因时而变,因世而变,因事而变,然后根据当下所为,用对应的筹备之策,此为“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一世有一世之事,一事有一事之备,故又曰: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孔子之行径,便是欲以先王之礼义法度,行于当世,这便如守株待兔。故守株待兔故事后面接着一句话便是:“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今有异,礼义法度,应因时而变。诸事有异,应变法而行事。守株待兔,彼时兔可待,今时未必可待。欲要有得,守株之法可得兔,但未必只求得兔,有兔而得兔,无兔可求得他物。今守株之法不可行,应因时变法,变法之后,自可得他法之所该得。
同样,正如不同时代的方法,不可以照搬使用,做彼事之法,不可以照搬到此处异事。他人成功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亦不可照搬。马云可成阿里,而我们依照同法,则不可成就同等事业,人异,且时异。
守株待兔,与“东施效颦”,异曲同工而已,寓含者同一个道理。古人作书,千书一义而已,往根本推导,则必然可以贯通,一以贯之。

【推荐文章】:

为什么中国会秉承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文化的格局

大同

未来中国必然更加强大的原因

未来地球天下之局势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建军节】真正的强大是文武并济

“文化改變生活,把文化作為生活方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