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变得忙碌起来,为春节做足准备,但也都会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春节的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一些较固定的传统习俗,比如家家户户都会拜岁、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舞狮、去各家各户拜年、各国各地还会举行各种贺岁活动来庆祝新的一年。
舞狮
放烟花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古代被称为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元宵节的这天,人们会吃元宵,也叫吃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所以一家人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独特习俗,人们会准备很多猜灯谜小游戏,逛灯会的时候到都是张灯结彩,红红火火,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
吃汤圆
猜灯谜
逛花灯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前后
清明节又称踏春节、行清节、三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大部分是扫墓祭祖、踏春郊游,我们这边习俗还吃艾叶粑粑,不仅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一个人们亲近自然、踏春游玩、享受春天的欢乐节日。
扫墓的花束
艾叶粑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节日吧,没错,这正是说的端午节,歌谣中基本说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举行赛龙舟,传说是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水里面的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还有吃粽子也是祭祀投江的屈原,怕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米做成粽子;插艾叶和挂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赛龙舟
吃粽子
挂艾草
七夕节——农历七月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有一个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织女来到人间与凡人牛郎相爱,并过着幸福的日子。王母娘娘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要将织女带回天庭。此时神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便将触角变成了一只小船,让牛郎坐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伤心的与织女隔河相望。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喜鹊,无数的喜鹊用身体搭成一座鹊桥,于是牛郎织女便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见此,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这天,在鹊桥上相会。
所以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就有婚育、乞巧、祈福许愿希望和心爱的人一直一直在一起。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饮桂花酒等传统习俗,是每年家人们应该团圆的节日,这天也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古时候有诗人也思念家乡,思念家人,于是留下了许多关于月亮的千古名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所以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有些在外地的回不来就只能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2020超级月亮
中秋月饼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来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一提到重阳节就不由得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管是端午还是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总能戳到我们的内心深处。重阳节的习俗就有赏菊,登高,配茱萸,饮菊花酒,到了现代重阳节也叫敬老节。
菊花展
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除夕是每年岁末的最后一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寓意为将旧年去除,迎接新的一年。除夕又称大年夜、年三十、除夕夜,除夕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于是在除夕这天,我们要打扫卫生,吃年夜饭,放鞭炮、买年货、贴对联、挂灯笼、看春晚。
吃年夜饭
放鞭炮
贴对联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中国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今天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zyl074
QQ号177302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