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随笔之《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借传记之壳写为官之理,以“养树法”讲“养人术”,语言精练,文意显豁,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封建士大夫深沉的忧思和独到的见解。不得不说,柳家橐驼是一个智者。在一个智者面前,何其只有为官之理?而一旦跳出作者制定的框架,我们发现,生活处处有橐驼!”

01

酒香不怕巷子深

李骜杨

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说哪怕在没有名气的深巷之中,真正的好酒也不必担心卖不出去。这句简短的话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阐述了名与实的辩证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名与实”的关系。

名指名称、形式;实是指内容。河东先生的《种树郭橐驼》大家都学过,其中一句我印象十分深刻,“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这句话很平凡,但勾勒出了橐驼重名轻实的人物形象,是柳河东为橐驼立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中他植者、长人者与郭橐驼形成鲜明对比。就比如说长人者每天“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看似很关心百姓,其实多半是形式主义,没有顾及到百姓真正的需要,是名与实的分离,导致了民不聊生。由此可看名与实分离,那么结果只会恰如其反。

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也不乏名与实分离的例子。在长老权力模式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只需要表面上承认这种形式,内容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自然与“形式主义“八九不离十。这种社会中,只强调在思想上争取人们的顺从,片面地要求人们重视”名“;在内容上不做任何要求,轻视了最重要的”实“,”名“与”实“的分离,使乡土社会终无法进步。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注意到了“实”的重要性,有了“实”的“仙”才能“名”,有了“实”的“龙”才显得“灵”,后面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想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作者虽然住的简陋,但他不在意这种“名”,他关注的只是有“实在的”内心深处的德馨。

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使身居陋室,只要心怀高尚的品格,“名”自然会来。“名”与“实”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密不可分,我们中学生要在重“实”的基础上,不忘兼顾“名”。做到“实”与“名”的统一。

微评:此文颇有哲思。名实关系只是我们课文分析橐驼形象时的一个小环节,李骜杨却能将这个小环节引申开来,用更丰富的文本来讨论名实之间的辩证关系,难能可贵的是她所运用的材料既有初中学习过的《陋室铭》,也有高一时阅读难度较大的《乡土中国》,这样的迁移能看到时间在她身上的厚度,为她点赞!

02

每一个人眼中都有一位橐驼

钮悦阳

这已经是第6位橐驼了。

起笔,落笔,端详,沉思稍许后便是撕扯,丢弃。如此反复多次直至一本本子不能再使用时,才发觉自己已经写了5位橐驼了。

下决心不再虐待本子了,于是拾起那些弃于地板的纸张,浏览着,努力捕捉着游于文字之间的那位郭姓老人的模糊身影,这一次,他的身影似乎清晰些了。

橐驼对于他人有意或无心的调侃以及外号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在大大咧咧接受的基础上颇“自黑”地来了一句“名我固当。”这种轻名重实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就连一些伟人都不曾拥有。雨果作为法国知名作家,尽管称得上是淡泊名利,却也曾写过一封信给法国皇室询问能否把“巴黎”改叫“雨果”,哥伦布和西班牙王室所达成的合约中,有一项便是要封哥伦布为“印度总督,”哪怕哥伦布最后到达了美洲;拿破仑在一天封了六位“陆军元帅”,下发了1600枚勋章,把两支军队称为“荣誉军”,以此来激励他的下属。

诚然,那三位名人所做的工作关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命脉,显然比种树的橐驼重要得多,但真正参透轻名重实的人,即使做了一国总统也不会急着要求别人把他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林肯就曾明确拒绝过一次,尽管那时他已经带领北方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的统一近在咫尺,他仍以“战事吃紧”为由把那些为他刻石膏像的人关在了白宫门外。

可能是古代没有“波尔多液”之类的物件,橐驼种树很随性,把土培实,把树栽正,至于长不长这不在我橐驼的考虑范围内。这种看似极为不负责的行为,传达出的是一种理念——顺应天时和万物的本心——一种高度的自由和自然的和谐。

我曾尝试种过太阳花,小小的一株,每天都向着阳光绽放。初种植,只觉得小小的惹人怜爱,但和它相处的时日久了,我便渴望它也能像旷野中的同胞一般,刚强有力地向阳而生,于是乎,我便每日追肥加水,还拿大灯给予其360°的光照,然而它没熬住几天折腾便蔫巴了,后来才知晓,太阳花向阳是因为它背后有一片分泌生长激素的组织是不宜光照的,而我所谓的“关照”无异于谋杀。

橐驼可能也曾做过这样的事,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之后方才觉悟:我们眼中的关照与爱永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照顾欲和同情心,就算对那些“关护”于被照顾方而言可能是大祸临头,山雨欲来。

当话题涉及到核心问题——朝政时,橐驼没有刻意回避,也没有大发牢骚,他只是怀着一种平常的心态对不知名的“问者”诉说着种种可笑之举。橐驼之所以能够那么平和,在我看来也许是他早已看透了“问者”的真实意图。他明白或许“问者”就是想借他之口来针砭时弊,规劝官场之人。因此,他没有惊讶,没有愤怒,也没有哀怨,只是一个“驼曰”与“对曰”而已。

橐驼明白树需要什么,也明白他身边的黎明百姓需要什么,他更了解柳宗元之流想要什么,但他闭口不言,犹如种树一般,如果树的根基已腐,那么再做抢救也是徒劳,如果历史无意于李家天下,那么他再怎么发光发热也于事无补,所以他选择了渔父般的出世态度,随历史的长河漂流着,种下了一颗颗枝叶繁茂的树。

不知不觉,这已经是第6位橐驼了,我放下笔,不打算再撕扯我的本子,如果橐驼的本意就是让后世的人们依照心中的念想去描绘一个独特的他,那我为何要四处查阅,想从他人牙慧中拾得一个我心中的橐驼呢!

微评:钮悦阳在语文课堂是个沉默的大男孩,我一直很难从他的学习中窥见他鲜明的态度或喜怒。但此文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这不仅在于他广泛的阅读、他的斟酌和慎重,更在于从中我看到了一个他语文学习中的细腻、思考的独立、他在和文本对话时的自我意识。特别喜欢结尾一句“那我为何要四处查阅,想从他人牙慧中拾得一个我心中的橐驼呢”!

03

生命因天性而悦动

张备宁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万物皆有天性,顺应树木的天性能使树木茁壮成长。那么,如果人们也顺应天性生活,就能让生命顺着自然的肌理健康成长。在生活中保持天性,就能让生命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悦动。

顺应和尊重天性,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在美国的一个森林中,狼常常到牧场叼羊,这使牧场主损失惨重。牧场主请来了猎手将狼赶尽杀绝,狼患终于解除了。但是没过多久,羊群中却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的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只好请来一批专家会诊,专家得出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匹狼来,放回森林。狼是羊的天敌,但是狼的存在对于羊群有着优生优育的作用,人类破坏了狼与羊之间的生物链,违背了羊成长的天性,最终差点使羊的生命终结。生命的成长有其自己的天性,人为地破坏天性,只会让生命越发显得脆弱无助。揠苗助长终究不能使禾苗变高,反而哭死在田中。“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最终也会使木之性日以离矣。人类的成长也是一样的,尊重顺应天性成长,享受各阶段生命赋予我们的酸甜苦辣与异彩纷呈,那么我们的人生即使短暂,也会如烟花一般绚烂。

保持天性,让我们的生活永远自然悦动。读陶明渊的少无适俗韵,感叹他归隐田园,顺应天性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另一位大诗人王维更是将自我融进大自然幽静甜美的山水,如在《青溪》中表白:“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眼光放到现在,那位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河南女教师,以及众多说走就走的人生,保持天性生活,会多少人怦然心动。还有在西安南郊的钟南山上,直到今天,据说还有超过5000多位现代修行者隐居在此,其中还有不少人放弃了百万年薪毅然归隐。

顺应天性生活,或许才算是真的人性,才真正无惧,岁月和时光的慢慢流逝。面对仅有一次的人生,我们的生命也将因此而悦动。

微评:读张备宁的随笔或作文有时会让我忍不住的笑出来,因为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时刻要对付考场作文的斗士,是他在面对随笔也有刷题的庄严感。即如此文,在简洁有力的第一段结束就紧接着两个并列的段落,每个段落也是观点加事例,且两段事例风格也注意到避免刻板。这是好还是不好?谁说的准?或许所谓“随笔”亦不是“随意为之”,多少佳作也是充满了匠心营造的。也许这“匠心”就是我们的聚神元宝!

04

做橐驼所栽之树,可乎?

刘毅

学完《种树郭橐驼传》,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其中的治民之道,蕴含了柳宗元对腐朽的官场的无情嘲讽与批判。其中刻画的郭橐驼形象生动无比,“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他种的树。“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这样的树让人羡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做一棵郭橐驼栽下的树,是一件好事吗?

“其本欲舒,其培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驼之树几乎被满足了所有需求,成为“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的精品,似乎十分美好。但存在着一项巨大的缺陷,它失去了一项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自由。他就像是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好像天生拥有一切,但也正因此,他的命运已成定局。橐驼所栽植的树不管有多么辉煌的过往,但最后的结局应该都是“凡长安豪富人为围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最后也只是成为茫茫木材中的一根罢了。可能他确实很优秀,但和“他植者所植之树。”相差的也只是价钱罢了。人亦如此,每个人出生的条件不尽相同。但世界是矛盾的,既不平等又平等。出生豪门的人风风光光,潇潇洒洒,但他们也许已经丢失了自己的自由。他们可能一眼就可以望尽自己的人生,麻木的度过一生。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太过单调,且乏味。“他植者所植之树”就像是普通人家或者贫困人家的孩子,他们一生可能碌碌无为。但也可能会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就像最近的热点话题,“寒门再难出贵子。”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但难归难,也并不是不可能的吧?这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反而是那些最令人想不到的奇迹。如果是郭橐驼栽下的树,不管成为如何良好的木材,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只会认为理所应当,功劳归结到橐驼身上。但要是“他植者所植之树”成为良木,一定会引起长安人的震惊吧。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郭橐驼在种树上确实做到了完美,完美的保留了树的天性。这一点是“他植者所植之树”无法比拟的。但让我们展开想象,如果郭橐驼突然去世了呢?就像是一个富家子弟突然破产了,他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呢?反观他植者之树,即便失去了依靠,也会必活的比以前差,毕竟苦惯了。驼之树有的是条件,环境,但缺少的是历练。人也一样,就算有特别好的条件与环境,如果不经历练,恐怕也只是一艘充满破洞的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迟早会沉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成为他植者之树而不是驼之树。毕竟相对自由与刺激的人生更令人欢喜。

做橐驼所栽之树,不愿!

微评:初看刘毅的文章,以为他要写一棵庄子笔下另类的树。不过他倒没有想那么远,而是剑走偏锋,作了一篇同样另类的解读:橐驼的各种照顾反而让树失去了与环境争斗的自由和不屈,虽然能高大茂密,但一眼望到底的树生也是刘毅所不屑的。这种解读是我完全不曾预料的,却也是完全合理的。可能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写我所思,展我风采!

05

读《郭橐驼传》有感

陈玟涵

伟大生于平凡,郭橐驼正是一个生于平凡的智者。他的想、话语带给千百年后读他传记的我,以极大的启迪,给我今后的学习之路点了一盏明灯。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四个“欲”字,看似没有新意,平实之至,但却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这既是种树的关键之道,亦能用作育人之法。其本欲舒,我们学习要找到令自己舒展又有效率的学习节奏,让自己学得轻松又有效率,身心舒展。其培欲平,我们学习每一个新的内容,都要把盲区填平,不留下小细节的遗漏,不留下坑坑洼洼。其土欲故,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在往上铺上新土,学习新知识时,也适当复习,新旧结合。其筑欲密,每一个知点都要学透,不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教会我们的是调整心态。把能做的全部做好,这就可以了。过分担心学习的结果,只会让我们焦虑。“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做好能做的,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其自然,正如植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让学习不成为一种过于沉重的负担。

接看郭橐驼又给我们举了反例,“根拳而土易”,没有选对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求博却不温故知新。“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也许你的努力能完成学习的日常,可是又因过分担心焦虑,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所以郭橐驼告诉我们想要学好,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脚踏实地,方法适当,一步一个脚印,别太担心焦虑,就能致其性了。一天到晚只知分秒不停的学习,死记硬背,而不重视学习的方法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反而可能造成低效率学习,浪费时间却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不停花时间设法去验证自己的成绩好还是不好,关心成绩,而不反思学习过程,这样看似重视自己的学习,其实是一无所获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键在一个树字。无论谁在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理一也。我们既是树木,亦是种树人,理想要做一颗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植树人则要探索求技,想要提高自己,我们则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当代学子,我们要种好自己,在未来才能收获甘甜的果实。

微评:这是一篇很朴实的随笔,没有费心的构思或费劲的观点,只是抓住自己喜爱的句子娓娓道来,很有居家过日子的淡然!

种树郭橐驼传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