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村山郭酒旗风
点击上方“北师大民俗学” 可以订阅哦!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中,各色幌子随风飘舞,摇曳多姿,似乎是在向世人展示宋代繁华的市井生活。
城东桥头的“十千脚店”,门口“新酒”二字酒旗高高悬挂,表示该店酒之新、醇。另一家小酒店的酒旗上特意写着“小酒”二字,亦有传神之处。宋代酒有大酒、小酒之别,小洒的价钱低廉,主要供东京城内大众饮酒。
《清明上河图》中的幌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色彩艳丽。一幅长方形酒旗,自上至下,分为三直幅,青红相间,中间一幅是青色,上下两幅则是红色。若绘以“酒”字的酒旗,周围则以五彩祥云围绕,以示吉庆。
幌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商业的繁荣,民众的心态,世俗风尚,皆可由幌子折射出来。
何为幌子?
在传统社会,幌子通常和招牌合称为“招幌”,“是工商业以及其他行业向社会宣传经营内容、特点以及档次等信息,以招徕生意的标识性广告方式,是一种特定的行业标志和信誉标志,也是一种视觉传播的传统广告民俗和民俗语言艺术”。
清代徐柯在《清稗类钞》中说“商店悬牌于门以为标识广招徕者曰市招,俗称招牌。大抵专用字,有参以满、蒙、回、藏文者,有用字兼绘形者;更有不用字,不绘形,直揭其物于门外,或以象形之物代之,以其人多部识字也。如卖酒悬酒一壶,卖炭者悬炭一支,而面店则悬纸条,鱼店则悬木鱼,俗所谓幌子者是也”。
可见,幌子是行业标志,以展示实物、模型、图画、文字或特定的符号的方式,将经营内容或商品种类等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它以实物或象征性物象标志为主要形式,是可以摘挂或携带的动态招徕标志。狭义的“招幌”专指幌子,因招幌的功能在于招徕生意,所以幌子亦通谓“招幌”。
幌子的历史发展
幌子的出现离不开商业的发展。
幌子最早用于商业经营,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情。当时经商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即坐商和行商。古籍有这样的描述: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为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待以民来,以求其利者也。故通物日商,居卖曰贾。这里的商即后世所说的行商,贾则是指坐贾,又称坐商。坐商因为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不能像行商一样走街串巷,采用生动的叫卖声去吸引顾客。他们要将顾客吸引到店铺内,必须采用一种可以长久保持的广告形式。于是,他们将经营的物品直接陈列出来,吸引顾客。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实物类型的幌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中就记载了“自相矛盾”的典故。“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实物类幌子。当时,除了直接陈设的实物类幌子外,还逐步发展出抽象化的幌子,比如“帜”,即酒旗、酒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意思是说一家酒店,不仅酒美,且将酒旗高高悬挂。又如“表”,《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人有配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这里的“表”也是指酒旗、酒幌。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酒旗被高悬在酒店门前,人们从远处便可望见。
尽管自秦汉以来,幌子已经出现在商家的经营活动当中,但真正将其大规模地运用在商业范畴内范围,则是在隋唐以后,尤其是宋明以来的事了。当时的民间商贸活动已经相当发达,无论工商贸易还是手工制造业,都在广泛地使用幌子。有人对古典名著《水浒传》做过专门的统计,仅这部作品中出现过的酒肆店家就有60多个,有酒旗、酒望、洒帘、酒筛、招旗、草帚等不同名目。一来说明作者施耐庵确实有很真切的生活体验,二来也从侧面证实当时的商贾经营到了异常繁盛的程度。
幌子的类型
如果给幌子分类,可以分为实物类幌子、模型类幌子、象征性幌子和文字幌子四大类。
最早的幌子是将实物直接展示在顾客面前,即实物类幌子。这类幌子的优点是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成本低。比如棉花店将棉花包裹成橘子造型,缀以红纸条,或盛以彩蓝,单纯、质朴,广告效果极佳。但是易碎、易腐烂、不易保存的商品不能使用这种广告方式,如酒、油、饮料等液体商品;有些实物不宜长时间裸露陈展,如肉类、熟食等食品;有些行业不存在用作实物招幌的商品,如行医、算命、收购、修理等行业。
模型类幌子是以特定的模型作为标志,将商品放大、夸张,或者变形处理,代替实物做广告。它克服了实物类幌子易损、易旧而不便保存的弊端,经久耐用而无须频繁更替。梳子店门前挂一只放大数倍的大木梳,烟袋铺前悬挂特制的大烟袋,寿衣铺前竖立一只逾尺高的大黑靴等。这些模型幌因大出实物商品数倍而十分醒目,起到引起人们注意、诱发人们好奇心而购买商品的作用。
象征类幌子,这是模型类招幌的延伸,是一种把经营的商品形象化、隐喻化的招幌类型。如药酒葫芦幌,即在红色的酒葫芦模型幌体上下分别镂有象征籽实的小方孔,葫芦腰部扎象征草药的绿色饰带,底部缀红幌绸装饰;有的采用葫芦形平面模型,上下镂出两排小孔,通体长约两尺,宽一尺,形制、色彩同立体葫芦幌子。又如典当行悬挂钞桶,系由钱串模型变化而成,隐喻其行业精英活动主要是金钱流通,以物抵钱。
文字类幌子,是在幌子上书写特定的文字作为行业标识。可分为单一式文字幌子和复合式文字幌子。单一式文字幌子。形式大都比较简单,直接在牌、布、纸上书写经营内容,如旧时典当行写“当”字,酒铺写“酒字”,茶庄写“茶”字。相对而言,复合式幌子是以幌子的形制、色彩的标识性为主,文字为辅。如清末民初北京崇文门大街一带的油篓铺幌子,是悬挂各式油篓,并写有“酒”、“油”、“酱油”等字样,以此复合式幌子招徕生意。
“酒旗风”
说到幌子,古人常将幌子等同于望子,即酒旗。明清的许多学者也认为,幌子出自酒旗——望子的音讹,是由于酒旗招引顾客远望之功用而得名,并相沿成习。《通俗编》卷二六《器用》中“望子”云:《广韵》:青帘,酒家望子。按今江以北,凡市贾所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一条中称: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幌子最初特指酒旗,逐渐扩展为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先秦时期,《韩非子》“宋人有酣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的故事,这里的“帜”就是早期的酒旗。到了唐代,饮酒之风日盛,酒店多悬挂长方形布幔,中间书写斗大的“酒”字,于是幌子就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唐代张籍在《江南曲》中吟道: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酒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从自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作品中便可窥斑见豹,如:“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等。《水浒传》中也记载: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
唐宋时期,由于酒幌遍布街市,数量众多,渐成风气,便形成论文“酒旗风”之说。唐代杜牧在《江南春》中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酒旗成为民俗生活的标志物。《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稻香村时说:“此处都好,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做一个来。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不必华丽, 用竹竿挑在树梢头。”后来林黛玉代拟《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热,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酒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 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在后世的发展中,酒幌又逐渐衍化出简单与精致两种,简单的酒幌仅是一块青帘制成即可,《水浒传》记载:“宋江……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旗子”。精致一些的则制成五彩酒旗,唐朝诗人韦应物《酒肆行》中说“碧流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诗中的“彩帜”,指的就是五彩酒旗。这种“彩帜”不仅五颜六色,色彩鲜亮,而且中间题写银色“酒”字,相互映衬,格外引人注目。
通常情况下,幌子需要常年悬挂,但有时也有季节和时令特点。每逢岁时节日,店铺前要悬挂大红灯笼,春节前夕更换新幌。宋代汴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旗”。幌子随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已超越作为行标的识别功能,而具有迎新辞旧、喜迎佳节的深层民俗文化意义。
作者介绍
邵凤丽
北京师范大学2009级民俗学博士
公众号顾问:萧放 朱霞
公众号指导教师:鞠熙
栏目负责人:廖珮帆
图文编辑:邓熠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是一个亦庄亦谐的公众号!
关注生活热点;关注学术知识;亦庄亦谐北师大民俗学微信号:bnufolklore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
联系邮箱:bnufolklore01@163.com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