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
作者:白云生
实事求是地说,我最先练的是师父教的功夫,后来有幸得隐仙一脉的正法传承而同时还练了隐仙宗门的先天功夫(特别注重性功的训练),后来有幸得以证入先天之境。
虽然我不是完全只练了师父教的功夫而入道的,但是无论道理与实修,师父是我在内练上的启蒙师,而且为我的内练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一直敬重师父的原因之一。
记得第一次证入先天,那晚躺床上睡不着,突如其来地,身体被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按住,我以为是梦魇了,但是明明之前还很清醒,于是就挣扎并持咒,但是一挣扎,那股无形之力压的更沉更重,感觉身体完全不由自主地开始有节奏地旋转与摇摆。由于在平时的修持中,对定境中会发生的情形多少有所了解,那一瞬间突然就明白了,来了!马上放弃挣扎而保持安然地旁观,接着会阴的能量发动了,直通而上,酣畅无比,而感觉身体是悬空的。内心一片澄明。其实,那种状态下,身心都是不由自主地,心里也根本容不得有别的妄念。第二次功境,耳中多了声响,别的无异。后来每次的感觉就都大同小异了,就不多讲了。
从我自身的修习实践来看,我反思与总结了以下几点,向师父汇报,并请师父指正:
一、明理与实修。
在悟中修,修中悟。悟与修,就是思与行,也是一对阴阳,不可偏废。
二、性功与命功。
侧重性功下手,刚开始可能入先天慢些,但是性功基础练好了,后面就快些,可谓后发先至。侧重命功下手,开始入先天可能快些,但是越到后面,性功的影响就越大了。
诚然,性命是一体的,本来也是一对阴阳。就如两条腿走路,偏废一方,结果都走的慢。
三、关于尊师重道。
疑则不学,学则不疑。有疑虑的时候,可以先多了解,多方观察,互相都建立信任了,认定了就无须疑虑。
尊师重道,是为人弟子的本分。当然不是要盲从。
四、关于北宗宗师寿命普遍不如南宗长寿的思辨。
结合个人的认知,我认为北宗侧重先从性功下手,但是下手时也是有很上乘的命功的。
寿命长短,从来不是考量修为高低的必要条件。寿命长,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还没了道,所以还须住世修持。住世时间短些,也许是已经了道了。肉身不过是个度人舟,既已登岸,便自舍舟。
释家中具行禅师住世时间就比其师虚云长老少,能证明具行禅师那时的修为就必定低于其师么?道门中吴云青道长传闻住世时间比南宗各宗师还长很多,就能说明其修为必定超出了南宗各位宗师?
所以,也得要无寿者相,若有,还是着相了。
关于这点,我也已与师父私下沟通了,师父现在的看法,也认同我上述的观点。那大家在看待这个问题和别的问题时,哪怕是师父说的观点,也都一样,若能以慎思之明辨之的宗旨去独立思考,则善莫大焉。
五、关于修真与养生。
修行了道,从来不容易。然而孔子说,为之则难者亦易也。难在不能知,难在不能行。
不知也不行,就想成仙成佛,了脱生死,那与痴人说梦无异。
个人经验来看,先得立大志,如此才能知取舍,知进退。其次是访求明师,是明师并非要名师。然后是知而行之,坚持不懈,不问结果。各人有各业,各人有各缘,各人有各道。所以每个人的进程,收获都不同。修行途中,不必与别人攀比。立志了道是必须的,但是贪求成仙成佛,就是妄想执着了。得法后,勤行不怠,“不求自得,求之不得”,这确实是金玉良言。
先天之境,是死生之门。对大多数人来说,没那么容易证得的。除了容易认知的因素,那些不易被认知的因素也许影响干扰更大。比如祖宗造的善恶因业,阴阳宅风水与命理等等,都会体现在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际遇中。
更何况证入先天,也只是了道的第一步,离到对岸还遥遥无期。就如只是先拿到了船票。船票也可能弄丢了,行船途中,也可能落水,可能翻船,前方面对的是更大的考验。
坚持性命双修,心境双修,才是正途。如果没法如此坚持不懈,那暂时就先当作是养生,就图练个身心健康,也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