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月似钩的上一句(小学语文 | 【知识大全】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修辞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燕山月似钩的上一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所谓修辞,即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举个栗子!

“怒发冲冠”这个成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乍看令人出乎意料,仔细一想却又合情合理,不得不佩服,准确地形容出了想要表达的情绪——愤怒!

歌曲歌词、广告语、网络段子中,都离不开运用修辞。

呐,您看!

“天青色等烟雨。”

——周杰伦《青花瓷》(拟人)

“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转眼消失在指尖。”

——五月天《疯狂世界》(比喻)

“人们切开山峦,剪下了云彩,削成了万支桨,缝制风帆。”

——五月天《少年他的奇幻漂流》(夸张)

“时间成就经典,岁月铸造永恒。

——华伦天奴广告语(对偶)

“让好奇心不再孤单。”

——知乎宣传语(拟人)

“小身材,大味道。”

——好时Kisses巧克力广告语(对比)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

——网络段子(反复)

看得出来,运用好修辞能够让表达更出彩!那这些修辞的运用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有人说是想象力,但小编更倾向于是“感知力”——对生活的感知感受,“用心”二字。

当然,学习和积累也能提高对修辞的敏感度,增加阅读量,多记忆背诵思考,久而久之,就能灵活运用,也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并积累相关诗句吧!

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句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1)明喻:甲像乙。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像”“像……一样”“仿佛”“好像”“犹如”等比喻词。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2)暗喻:甲是乙。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如:漆黑的夜空是星星的家。

(3)借喻:乙代甲。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如:我抬起头,看见父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拟物:是把人当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如:小孩踩着轮滑在人群中游来游去。

夸张

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1)扩大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 高、多、强等处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少、弱等处夸。如:这个房间只有巴掌大。

(3)超前夸张: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者同时出现的,如:还没喝到嘴里,心就醉了。

排比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而语气相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满招损,谦受益。

反问

反问是心中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如果反问句的句子形式是肯定的,意思就是否定的;句子形式是否定的,意思就是肯定的。

(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如: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设问

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变化。如: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如:①一群红领巾热心地走进了敬老院,义务地帮老人们干起活儿来。②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大救星。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手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间隔出现。如: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如: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双关

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1)谐音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义双关。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古诗词中的修辞

比喻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拟人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夸张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白《夜宿山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对偶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反问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唐)杜甫《前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对比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借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夏老师伴你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xlsbnx

用智慧陪伴孩子成长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我看看吧

燕山月似钩的上一句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