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惊山鸟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初解诗中情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细品诗中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人闲”,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而是无凡尘袭扰,无人事纠缠的安闲与悠闲,实为全诗情感之核心。“桂花”,指春桂之花。在我国,自古以来,桂花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执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
春夜,却如此静谧,寂无人声的春山,似乎格外空旷;诗人被无限的静和不尽的空包围着,心境就显得格外闲适。心静则人静,作者灵敏地感受到了“桂花落,”这里的“落”,不是人撼而落,不是因风而落,而是自自然然的自开自落。读者可以展开想象,夜色里,细小的桂花纷纷扬扬,无风自落,或淡黄,或淡白,轻轻飘飘,落地无声。写春山之夜的静和空,却以“花落”传递出生命与活力,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月出”,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正在树上栖息的山鸟惊觉起来,这里的“惊”用词极妙,若联系后面的“时鸣春涧中”会有特别的味道——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惊恐、惊骇,而是一种淡淡的惊喜。
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
在既静又空的春夜里,山鸟婉转啼鸣,其声音清脆而悠远,轻柔的月光似乎也被鸟鸣声掀起了阵阵涟漪,从而引起声、色、态的丰富变化,生趣盎然;至此,诗人之“闲”,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春涧”与“春山”互为照应。放在明处的,是葱郁的树木,淡雅的花朵;放在暗地的,则是馥郁的花香,无声的春水。诗人有意识地淡化沁人心脾的花香,静流无声的春水,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同时“只见其声,不显其形”的山鸟,用它天生的好嗓子,让清脆的鸟鸣充溢其间,诗作便有了隽永的韵味和无限的遐想。
读诗有所感
盛唐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
王维诗中的“空”,表面上以自然山水之空,来“空诸所有”,实质则表达禅意上的“顿悟皈依”;那灵性的鸟,在“空”之“中”,同时,把“我”也植入“空”之中,昭示出“万物与我皆在空”。但是佛理讲究“定”,定能生慧;定就要“观照”。如果说《鸟鸣涧》诗中有画,那么,一个我在“画”之“中”,一个我在“画”之外。
古时苏东坡曾有一间雪堂,绘雪于四壁之上。世界至繁,天地至简,而这小小一室,容得下一个人万千思绪。坐在这简单的四壁之间,无琐事之烦,有独品一刻之闲。
我们往往需要一个小小的角落,简单而宁静,可以放松自己;留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一些事情,过去或者未来。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坐在这里,发一会儿呆。便觉得无限的美好。
编辑: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