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水浒传》,是历史上最早选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因其内容脍炙人口,喜闻乐见,所以流传极广。全书通过描写北宋末年,昏君佞臣、贪官污吏当道,逼迫一百零八条好汉聚义梁山,反抗官府,打击地主豪强,逐渐壮大后受到朝廷诏安,反过来又为朝廷四处征战,最终损兵折将、逐渐消亡的鸿篇巨制。
那么,这样一部史诗级小说的署名作者施耐庵究竟是何许人也?后人为什么对他颇多争议?今天便来了解一下。
根据记载,施耐庵,名耳,字子安,耐庵是他的号,祖籍苏州,元末明初人,后避战乱隐居江苏兴化。他从小聪慧过人,又博览群书,故学得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当时社会杂乱,街上随处可见一帮人围着个评书艺人,热热闹闹地听着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小施耐庵就是其中一位常客,他尤其爱听英雄揭竿起义,杀官造反的故事,每次听完,总是飞快跑回家中,认真做好记录,并暗暗发誓,等将来长大考取功名,定要做一个为百姓造福的好官。
虽然施耐庵志向远大,学问也高,却因元末乱世,朝廷腐败,致使他屡考不中,一直拖到29岁时,他才考上个举人,接着又继续努力到36岁,这才总算进士及第,被元廷选派到钱塘县做了个小官,等他干完三年后,目睹当时官场黑暗,人人贪墨盘剥,而自己又不会逢迎上司,于是辞官回乡隐居,在这期间,他翻出从小搜集的一箱故事资料,加以检索,开始埋头书写构思已久的《江湖豪客传》(《水浒传》原名)
然而元末乱世,中原大地星火燎原,到处都是攻城反元的农民起义军,占据江苏一带的义军首领张士诚听人说起施耐庵的才学,不禁起了仰慕之心,他于是效仿刘备三顾茅庐故事,亲自登门邀请施耐庵出山共创大业!而此时的施耐庵,一面醉心于自己的创作,一面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因此婉拒了张士诚。
结果消息被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刘伯温探知,他与施耐庵是同榜进士,素知他才华过人,于是匆忙入宫向朱元璋举荐,并谦虚说施耐庵的学问远胜自己。朱元璋听罢大吃一惊,因为在他眼里,刘伯温俨然就是一位能掐会算的活神仙,神仙都敬佩的人,那该有多么厉害呢?于是乎,老朱连忙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刘伯温,命他化妆混入苏州,邀请施耐庵出山相助。
可施耐庵却无意间听闻消息,便预先出门躲了起来,刘伯温白跑了几趟,也就放弃了念想。自此,施耐庵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最终心无旁骛地完成《水浒》这部经典名著。
另外有种说法是,施耐庵曾被张士诚逼迫,出山相助其抗元,期间献计献策,多立战功。后见张士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与另外一位谋士罗贯中大失所望,因此双双辞官而去,避难山东、河北各省,一路编辑修改《水浒传》。后来,朱元璋大败张士诚,下令搜捕施耐庵,施耐庵无奈,只好东躲西藏,最终流落到淮安,直到老年病殁,享年七十五岁。据说施耐庵死后多年,其孙施文昱家道兴旺,逐渐出版发行《忠义水浒传》百卷版。
综上所述,看来似乎合情合理,《水浒传》乃是一代大儒施耐庵所著。可是,很多后人还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原因也多种多样,
首先说明,最早提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的人,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评论家胡应麟,自此以后,所出《水浒》版本大多署名施耐庵,有的出版书籍却空出作者名字,而有些出版署名还标明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俩个人。
据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二人亦师亦友。在罗贯中另外一部书中曾有二十一篇赞词,而《水浒》一书竟引用其中十五篇,因为师父不可能大量采用学生作品,于是有人推测,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施耐庵这个人,《水浒传》很可能是罗贯中一人所写,理由是书中后来突兀的出现一位世外隐士许贯中,并带着浪子燕青游览了他的隐居之地,这会不会是作者给读者一个极大的提示呢?另外,当施耐庵和罗贯中名字相连时,如果把施耐庵三字倒着念去,便是“俺乃是罗贯中!”呵呵,您看看是否也有些道理呢?
另外,有些人还提出一种说法,看着也没毛病。他说《水浒传》作者既不是施耐庵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位明朝中后期无名氏所著。首先,大明建国初期,朱元璋原本性格猜疑,后来就连莫须有的功臣都要斩尽杀绝,《水浒》一部反映农民起义杀官造反的禁书,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有鼓惑成分,朱元璋手下的锦衣卫又不是傻子,如何能让该书大行其道而不禁止呢?所以说,《水浒》真正作者若敢署真名出版,那除非是活够了。
还有,据考证《水浒》书中许多地名都是明朝建国后陆续更正的,比方说多次提到的北京大名府(现在河北大名县东南一带),在元朝时称为大名路,朱元璋建国后才改为大名府,清朝继续沿用之。
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是元末明初人,不可能把后来出现的地名全都夹进其中,这也侧面说明《水浒》一书实际是大明建国后的文人所写,或因惧怕当朝特务机构网罗罪名,故托名元末明初一代大儒施耐庵所著,这种说法也很有可能。
总之吧,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很多历史之谜都在默默等待后人去破解,而当我们在探索历史真相时,就好比和古人隔着时空在玩猜谜游戏,倒也颇为有趣,您觉得呢?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