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而致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

宁静而致远

张乃午此人,温文儒雅,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子书生气息。外表温和,为人低调内敛,自有一番君子风度。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张乃午便是于淡泊中明志,于宁静中致远,低调之中却又难掩光芒。

学生时代,初拾热爱

如果说张乃午的生命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那这个人一定是鲁迅先生。提及鲁迅二字时,张乃午的眼中总是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一抹光芒,妥妥的小迷弟一枚。

他最开始喜欢鲁迅先生是在中学时期。张乃午跟我们说:“那时我们在课本中看到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能都是比较严肃的风格,很多同学就不怎么喜欢,但其实鲁迅先生的个体是极为丰富的,有时候甚至是很热烈的。他的文字很令我着迷,不光有金刚怒目式这样有力度的一面,它也有极具温度的一面。就像他在写《朝花夕拾》的那段时期,当时是鲁迅一生较为幸福的时光,他与许广平经历了从相遇到相识到相知,因此他笔下的文字也很温暖。”

另一个吸引着张乃午的点则是鲁迅先生文字中蕴含的幽默与个性。“在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本来讲的都是比较老套的故事,但是鲁迅先生却巧妙地将它们翻新了,就像是把旧的瓶子装上了新的酒。”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故事新编》中,有一个关于嫦娥的故事,它和我们听过的版本就完全不一样。它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遭遇嫦娥的故事,而这个中年男子则是后羿。后羿与嫦娥生活到了一起,过上了家长里短的生活,最终嫦娥因忍受不了后羿的絮絮叨叨最终奔月离去。”在这些故事中,张乃午能看到新的东西,有寓意却又不失幽默,这些都深深吸引着他。

说到这本书,张乃午想到了学生时代的一件小趣事。“学生时代的我可能会有一点小叛逆,作为文科生的我对于数学这样的课就很是头疼,所以有时候上数学课时,我会拿出一本《故事新编》,夹在书里,表面上很认真地听课,实则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地看书。”

想到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张乃午的脸上泛起了一抹笑容:“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得实在是入迷,以致于我的数学老师走到了我身后都毫不知情。”结果自然是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但这样的“小叛逆”或许也只在学生时代才有罢了。

彼时的张乃午尚且不知道,鲁迅先生在未来会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研究之路,上下求索

大学毕业后的张乃午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选择了考研读博这一条道路。

张乃午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导师的选择与研究方向的确定。“刚开始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我其实是有些迷茫的,因为投入一个导师的名下最好是要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性,你选择一个导师最可能的原因是你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幸运的是张乃午遇到了适合自己的导师,也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张乃午的研究之路上,导师充当了路灯的角色,对于导师他自然是十分感激的。他说:“我的导师从事的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高深晦涩难懂一些,但他的授课和讲解却非常的接地气且具备思维创新,易懂而又具有启发意义。”张乃午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就是受到了导师的启发。在导师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过“鲁迅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这让张乃午深受启发,加上本人对鲁迅先生的喜爱,他自此下定决心,把这样的一个角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研究之路是一条需要投入巨大时间和精力的道路,而时间的管理与协调则是张乃午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因为要研究鲁迅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张乃午需要通读鲁迅的各种书籍。此时的张乃午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其实用来研究这些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作为一名辅导员,白天的他需要完成好工作任务,夜晚回到家的时间则用来阅读。白天的时侯,他会高效率的处理好手头的事情,就给夜晚足够的时间。协调好时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而要同时处理好工作与读博的事也并不容易,好在张乃午一向心态乐观:“虽然压力挺大,但只要想到是在自己热爱的事情,就一点都不觉得累了,反而很充实很开心,这样的时光是很难得的。”

说到夜晚阅读,张乃午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张乃午很喜欢在稍晚的时侯去学习,他觉得这个时间最适合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些东西。“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或许在夜里,能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与感悟。

那段时间家人的存在也给了他很大的力量。父母是属于默默支持的那种,给予了张乃午很大的自信,他们不会干涉儿子的选择,充分支持、相信儿子的选择。在南京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张乃午遇见了相伴一生的爱人。爱人陪伴在身边,工作了一天的他回到家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所有的疲惫也就一扫而光了。在温暖与爱意包围之中,张乃午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学的研究之中。

同门之情,永生难忘

在读博期间,张乃午遇到了情同手足的同门师兄弟们,而同门之间的情谊,成了他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我们同门之间年龄跨度挺大的,有年龄很大的,也有年龄很小的。很多时候对于学术的疑问,是通过与同门师兄弟们探讨来得到推进的。”尽管年龄跨度很大,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因为对学术的热爱,他们聚集到了一起,彼此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题。

“我们讨论的形式挺有趣的,经常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点像聚餐一样的聚到一起,存粹的讨论一些关于学术的话题,讨论如何推进学术研究的进程。”对于他们来说,讨论学术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事情,一群人进行着思想的碰撞,因此常常在讨论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有时候讨论到天黑了都不知道,很开心也很满足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张乃午印象深刻的一次讨论是在学校的餐厅,此时已临近毕业,他与同门师兄弟们谈到了关于未来的话题。“因为关于未来,关于分别,话题就有些沉重,想到这些内心是非常不舍的。”与此同时,博士论文也已将近尾声,对于即将出来的成品,他们也觉得很是激动。“因为博士论文的的完成是最大的一种成就感,一件博士论文的完成它不是几天或几个月的,它是里面的里面的时间与精力。”

“最难忘的是同门之间的相互扶持和相互鼓励,”当时的那段与同门相处的时光显得珍贵无比。“同门之中最小的一个小师妹不久前结婚啦,她还给我寄了一盒喜糖过来,感到很兴奋,自家最后一个师妹终于嫁出去了。”张乃午说着,忍不住笑出了声,眼里透露出的是藏不住的祝福。

为人处事,过犹不及

张乃午是一个淡定从容的人,他比较喜欢平静的处事方式。“鲁迅先生有一种折中性的思维,叫做过犹不及,他的文章中有一种强烈的哲学思维,叫做中间物。记得他跟他的学生的一个故事,他的学生与他通信时说要去闹学堂,鲁迅先生回复说:不要闹。”

在张乃午看来,任何激进的东西其实是不太好的,中庸之道是他在为人处事上比较认同的方式。“孔夫子曾说过:事君数,斯辱;朋友数,思疏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事,太近或者太远都不太好。”

张乃午给我们讲了一个豪猪的故事:豪猪是群居动物,因为冬天太冷了,它们需要互相取暖。然而豪猪身上的刺很锋利,如果距离太近就会伤害到彼此,太远则达不到取暖效果。通过这个简短的故事,张乃午更形象的表达出了自身对于中庸思维的理解。

“我觉得这种思维也不能说是圆滑,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相处一定要温和一点。”而在他人看来,张乃午就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的身上自带一种亲近感,陌生人见他也不会觉得此人过于疏远。

“我第一眼见到张老师就觉得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说话不紧不慢,语气平和,脸上总能带着一抹儒雅的微笑,莫名地有种亲近感。”他的学生如是评价。

正如张乃午所说的,在做事方面,他一直是一个很低调的人。看起来不动声色,实则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并且能做得很好。他不喜欢去宣传自己得到过什么荣誉,面对夸赞时也只是谦虚一笑罢了。或许在别人看来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他这里,自己总是还有进步的空间,因此总能沉下心来认真做事。

教书育人,深受喜爱

博士毕业后的张乃午从南京回到了老家长沙,选择了在长沙学院当一名大学讲师,他上课的风格轻松且幽默,加上开放包容的教学思维,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

谈及教学的思维,在张乃午看来,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所以在他的课堂上,更多的是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我还是比较喜欢和学生多一点交流,大学的课堂里知识概念的传递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递。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有知识盲区,讲的知识可能有一定的漏洞,我就希望有学生能够发现这些漏洞并提醒我,这是我理想的一种师生状态。”

学生马同学说:“张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思考空间,对于一些问题张老师总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它。”

张乃午有一门课叫艺术概论,在很多人眼中它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但他的课堂总是与枯燥乏味这个词不相关的。张乃午采用了一种‘戏仿’的上课方式,他们会通过去模仿、表演一些作品从而去理解某一种艺术创作的理念。学生可以借鉴自己喜欢的一部艺术作品进行自我创作和表演。

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呢?首先,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部喜欢的影视作品或者某个精彩片段,然后分小组合作,对他们选择的作品进行改编或者模仿,最终将这些呈现在“舞台”上。通过这种实践型的操作,在熟悉艺术作品中也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创作概念,甚至扩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改编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了解了这些作品的创作思维,我觉得这种体验很棒。”学生这样说到。

张乃午说:“我们曾经在课堂上表演了《大话西游》,我觉得学生们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现今,张乃午生活在长沙,三代同堂,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他在淡泊中朝着目标前进,在宁静中走向了成功。

采访|曾异 唐湘婷 杨雪姣 熊丹粤写作|熊丹粤 曾异编辑|熊丹粤 唐湘婷指导|张紫鸣 往期链接
辰龙关丨守护茶乡韵味里的一方山水
茶峒:亦远亦近的边城,古韵新生的小镇
让舆论先飞一会儿
太仓沙溪古镇:于喧闹中静守古韵

宁静而致远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