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笔记(《童年之谜》读书笔记5)

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之谜》读书笔记5
我们会看到,有很多人是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症状然后才来寻求心理治疗的,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愿意祛除这些症状,当然他们不想祛除症状是潜意识层面的,所以咨询师在这里要做的不是马上祛除症状,而是要看到他们潜意识当中的焦虑是什么。
之前参加的一个学习,是有学到温尼科特,我就发现我很难投入到温尼科特的理论中,虽然我们这本《童年之谜》也很多跟温尼科特理论相关的,比如我们会谈到的过渡性现象、过渡性空间,比如前面的举例也是温尼科特的案例,但是好像我对温尼科特不太有兴趣。经过讨论和思考,会发现好像温尼科特的理论会让我觉得,我好像不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会有一些愧疚感。面对温尼科特好像面对的是一个部分客体,面对这样一个好的乳房,潜意识不是想去尝试做一些改变,而只想去回避这样能够激起我的不太愉悦的感觉的东西,温尼科特的书拿起又放下,上课可能也会心不在焉。

当我们的焦虑持续增加,自我会更倾向于调动防御机制,而不是调动适应机制去产生更多的压制或者产生更多的症状,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我就没有太多精力调动适应机制,所以这个人就完全陷入到症状的痛苦当中。

在孩子口欲期的时候,自我的发展是变得越来越有能力,它能够整合力比多和攻击性,同时投注到相应的客体身上。一方面希望能够跟父母在一起不断地重新的重复的获得这种快乐和满足感;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想占有这个客体的欲望,如果我们能够整合这两个方面,我们就能够获得我们想要的这种快乐,如果这两方面分裂了,可能就没有办法得到这种快乐。

婴儿总是会去诱惑父母,去操纵能够非常即时的满足他们的这种驱力,不能有任何的延迟,不能有任何的等待。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对完完全全满足他的人是充满爱的。当我们的客体让我们失望或者是让我们受挫的时候,他是非常确定这个客体不再爱他,他已经失去了这个客体,这让他非常焦虑,力比多和攻击性就分裂了,之后,孩子可能会马上进入到一种退行的状态,他可能会毁坏所有在他身边的玩具,退行到一个调节生物性本能的时候。

当我们的孩子产生这种情绪的时候,父母作为辅助性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去安抚他们,让他们平静下来,而不是让他们非常的愤怒。可以跟他说你现在很生气很失望,没有关系的,你可以自己平复一会,我们又可以很好的在一起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等待,而不是需要即时的满足,让他可以重新去恢复平静,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就很好的做了孩子的辅助性自我。

当我们看到孩子有这种爆发、冲动性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理解,可以去接受的。但是这个状况如果换成是成年人,就觉得不太能接受了,特别是当成人采用自杀或者其他一些非常激烈的方式,就是一种通过冲动性或强迫性重复的一种退行,这个时候自我就不能很好的运作了,回到了一种本我的调节机制当中。

8个月的时候开始,我们逐渐开始有了客体的恒常性,这也意味着这个时候我们的力比多和驱力开始整合了。克莱因谈到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时候,她是指孩子还不能够整合力比多和攻击性,所以把客体分为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这样的情况在孩子8个月之后,或者是一岁之后,肛欲期开始的时候,每当孩子很愤怒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分裂,把客体分裂为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通过这种分裂的机制,孩子可以保存一个比较好的理想化的客体的形象,这个和我们的死本能的运作机制是一样的,就是把坏的东西都排除出去。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非常害怕,非常焦虑,担心会失去好客体,自我的进程开始运作,就动用到了防御机制。

克莱因的理论里是说到婴儿在出生六个月进入抑郁心位后,婴儿会对自己在幻象中摧毁母亲/乳房的愿望感到内疚和不安,当婴儿无法承受强烈的罪疚感时,躁狂性防御被启动,婴儿会变得情感麻木,没有感觉,或者进入全能般的幻想:我根本不需要这个母亲或者这个乳房。婴儿从抑郁的位置再次转回偏执分裂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嫉羡将被增强。

另一方面,早期的嫉羡造成了婴儿早发的罪恶感,婴儿没有办法耐受这样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投射向外,变成了被迫害感,婴儿需要调动各种防御能量去抵抗强烈的被迫害感和充斥的坏客体。所以,也许当我们在成年后面对一些人,感觉到有强烈被对方欺负、强烈的被迫害感时,可能是我们在口欲期过度的使用了防御机制而导致的这样的感觉,在成年后通过强迫性的重复再现了。

当自恋进程运作很好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9个月大的凯伦每天晚上独自睡觉前,都需要父母遵循她所熟悉的同样的程序。她总是希望父亲读同样的故事,尽管她完全听不懂,但这种日常惯例给她一种稳定、安全和连续的感觉,并帮助她面对独自睡觉的分离。当婴儿学习体验到客体的存在是恒常的,是她所拥有的恒常的自体资产,她的自体免疫和情绪安全感在面对分离、挫折时以及在陌生的环境中得到改善,就能增强她的自体免疫。
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左拉蒂在猴子实验中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现象,实验中的猴子,不论是自己完成了一个动作,还是观察他人完成相同的动作,被激活的脑细胞是相同的。斯特恩也进一步提出:镜像神经元让我们不需要模仿他人,就可以直接参与到另一个人的行动中。我们体验他人就好像我们。。。感受着同样的情绪。。。这种对另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参与产生了一种感受到、共享、理解此人的感觉,特别是其意图和感受。索兰认为这种共享的、在连接处体验到的“中间区域”,是一方调整到与对方的感觉同步时发生的,在类似的情况下,这种感觉记忆痕迹的回响可能被激发。这也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同调。

孩子看到某些东西,作为他的照顾者跟他一起关注到某些东西的时候,不是他们两个人互相看着,而是两个人同时看着第三方,这个客体关系就不再是二元的关系,而是一个三角的关系。如果允许两个人可以同时看到另外的东西,这样就出现了另外的空间。

如果父母有着健康的自恋,就可以看到自我和孩子的分离性,也就会去保护孩子的自我熟悉性。比如:当妈妈抱着孩子,这时爸爸过来了,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视线转移到爸爸身上,如果妈妈是有着健康的自恋的,她就会跟着孩子把注意力一起转移到爸爸身上,如果这个妈妈非常生气,觉得孩子没有认真看着她,这就是她没有办法和孩子分离。
6个月大的杰瑞累了。他想要睡觉,并通过他和母亲共享的过渡性现象传达给母亲他疲劳的信息:他有节奏地发出“啊,啊,啊”的声音,还揉着眼睛。他的喃喃自语和母亲哄他睡觉时唱的催眠曲类似。通过这种喃喃自语的过渡性现象,杰瑞的母亲可以回到他身边唱同样的歌帮他入睡,然后与他分离,直到他醒来。
孩子可能以前总是听妈妈唱一首很熟悉的歌曲,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共享空间,孩子在睡觉之前会哼唱歌曲或者旋律,然后通过哼唱让他开始感受到他们曾经有过的聚焦点、共同的注意力,这个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这个体验是一个共有的体验,比如我女儿最近会说想要我给她做蛋糕,说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做了,她也很久没有吃了,之前的做蛋糕的经历留存在她的记忆网络中,这就是我和她共同的体验,虽然两人对这样共同的体验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个共同的体验让妈妈和孩子觉得是相互拥有了对方,是让双方都感觉到兴奋愉悦的体验。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过去的联想,可以记起的一些过去的事情,都可以回忆起共同的空间。我们实际存在共享的这些连接感,以及相关的情绪,连接在一起的事件以及伴随的情绪,会建立最基本的情绪的网络,以便促成过渡性现象的产生。

这样,有个过渡性的现象也会意味着在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协调各自的注意力,就像是跟我们伴侣相处的时候,有时他不太想跟我们关注同样的事情,但有时我又想跟他有更多共同的关注,这就需要协调。就像是我们在这个读书一样,需要协调一下我们共同的关注点在哪里。在索兰看来,这种过渡性的现象包括了自我调节的发展、认知和情绪智力的发展、交流以及维持爱的关系、忍受差异性以及社会活动等等一系列发展的基础。这样的适应机制还能够促进我们的直觉、共情、亲密性等等的建立。能够让我们去维持更多的正性情感,能够最小化我们的负性情感。

同时,我们还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进行情感方面的自我调节,不管是自恋受损、受挫、失望还是其他的一些情况,我们是有能力去调节的。比如能够意识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分离性,父母能够读到婴儿的感受,能够去体会婴儿原有的情绪体验,而不是只去模仿婴儿的行为,做一个回音壁。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使用这样的适应机制,在跟他的客体产生连接,维持爱的关系。我们说在心理治疗中,创造一个过渡性的空间非常重要,要创造一个游戏的空间,让来访在这样的过渡性空间中产生移情,而且在新的移情关系中让来访者产生新的适应机制。在跟咨询师的过渡性现象中,作为来访我们就要去呈现原有的熟悉性,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这些熟悉性排除掉,只是来取悦咨询师。

我们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学习成长,能够去理解我们早期的这些经历,这些感受,可以和这些好的、坏的保持接触,并且能够和痛苦直接的接触,就能够在生活中和其他人更直接的互动,能够保持在当下的互动之中。在成长中学到的感觉会提升我们的自尊,让我们的自我变得更强,也能更加积极的、现实的参与到关系中去。

未完待续……

PSY心理咨询师
樊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取向
系统接受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格式塔等长程培训,蓝天卢林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系统培训学员(第二届)。

擅长个人成长、情绪压力调节、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咨询。
面询(武汉)或网络视频咨询。
收费400元/50分钟
近期招募

PSY心笛心理
专注心理知识科普|专业临床心理咨询
联系微信|PSYxindixinli

童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