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论文(论文故事 | 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效应:特征、规律和写作思路)

环境问题论文
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ISSN 1005-3425
CN42-1348/F
双月刊

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经济评论》2020年第5期的第8篇论文《环境保护能否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策略研究》,作者是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陈启斐和钱非非。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 

摘要:目前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评估政策效应,鲜有分析环保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6年285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低碳试点政策能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实证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试点城市比非试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高约2.58%,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一类大型城市;细分行业方面,低碳城市建设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低碳政策的实施应因地制宜、因规模制宜,要继续加大环保技术投入,加速形成“结构”与“技术”的双重低碳保障。
关键词:低碳城市;准自然实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环境保护政策
2020-5
 论文故事
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效应:特征、规律和写作思路陈启斐 钱非非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受《经济评论》的邀请,我们有机会在此聊一聊论文背后的故事。论文从写作、投稿到录用、见刊,期间经历了两轮退修和多次排版校稿,历时一年有余。回顾这一年多来的写作、投稿和修改过程,点点滴滴均历历在目。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和研究方向,是一篇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过去,中国常以GDP数字论英雄,各地政府为提升本地经济绩效,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能耗的第二产业,由此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此,国家制定一系列严苛的环境政策,以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损害。这其中就包括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依托两种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和创新环保技术。由于服务业规模一般较小,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很难快速起到效果,在以GDP为官员绩效考核的机制中,政府对服务业的扶持是缺乏动力的。故以往有关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也多聚焦于第二产业。但生产性服务业与一般服务业不同,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对资源消耗较低且产生的环境污染较少,与制造业所耗产能相比,具有显著的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优势,从而分担了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过程对就业与地方经济的影响,在促进工业发展、环境优化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考核机制下,政府更倾向于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我们初步确定写作方向:以低碳政策为切入点,研究环境保护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的影响。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是一篇论文顺利完成的前提和保障。论文基于2003—2016年285个地级市数据进行研究,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标准,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14类细分服务业中的6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因变量采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衡量。试点城市名单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立五省八市作为首批试点单位,2012年确立海南省和其余28市为第二批试点单位。受样本所限,我们实际分析中,首批试点地级市为72个,第二批试点城市为28个。试点城市的选择基本符合“准自然实验”,由此我们将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作为第一层差异,政策实施年份前后作为第二层差异,构建了政策评估中常用的双重差分模型,而后的平行趋势检验中,我们也验证了此模型的适用性。
实证分析是对理论的检验,通过构建实证模型、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回归,我们得出本文研究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建设能显著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但尚未发现该政策能够带来显著的技术效应。与非试点城市相比,试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2.58%,且该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一类大型城市。因此,我们认为低碳政策的实施应因地制宜、因规模制宜,要继续加大环保技术投入,加速形成“结构”与“技术”的双重低碳保障。
从投稿到录用,论文经历了两轮退修,《经济评论》匿名评审专家对该文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建议,使得文章在修改后,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在评审专家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文章可能的作用机制,改进了平行趋势检验的方法,考虑了政策的滞后影响,等等。从录用到见刊,论文经历了多轮的校稿,十分敬佩编辑部老师的严谨与负责,由衷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改稿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却是尤为丰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科研是一项神圣与严谨的工程,文章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措辞都需要反复推敲,引用的每一篇文献和每一项政策文件均应反复阅读、理解透彻。同时,我也明白科研的路是漫漫、修远且枯燥的,每一篇文章顺利发表均经历过“千锤百炼”,在这背后是作者熬的无数个夜晚,是团队开的每一次会议,是论坛上专家们提出的每一个批评与指正。用时一年,顺利见刊,我是千万学者中比较幸运的一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愿每一位在奋斗中的科研工作者最后均能“捷报频传”! 

本文的视频、论文简报和论文原文也在本日的推送中,可进入本公众号内页面查看,同时欢迎各位读者留言!
附本文题录:陈启斐,钱非非.2020.环境保护能否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策略研究.[J].经济评论,5:109-123.
陈启斐、钱非非,2020:《环境保护能否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策略研究》,《经济评论》第5期,第109-123页。

点亮“在看”,传递学术的力量

环境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