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比尔斯钻石(戴比尔斯的钻石帝国 | 新刊特荐)

戴比尔斯钻石
微信ID
EYEONHISTORY

钻石的昂贵不言自明。

此物之贵,到了要 专门发明一个专属计量单位“克拉”来 计价的程度。一克拉等于 0.2 克,一克拉的裸钻价格通常上万元再看看黄金,即使行情特别好的时候,一克也没有突破千元。

当然钻石的天价并非天生的,事实上那是一系列商业手段成功运作的结果,最初发起这些手段的,则是一家名为戴比尔斯的公司,或者可以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它:

“钻石帝国”的霸主。

南非淘钻热

在讲述戴比尔斯当上霸主的故事之前,不妨先看看在这家公司诞生之前钻石的故事。

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化学元素,名为碳,在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中,它合成了许多更为神奇的物质。

比如碳基生物,目前人类已知的生物,包括人类自身,都属于碳基生物,也就是以碳元素为有机物质基础的生物。

另有许多的碳元素,参与到了星球形成过程中,它们之中的一部分,遇上了特定的高温高压环境,就变成了一种极其坚硬的晶体,叫做金刚石。

金刚石不完全等同于钻石。它是钻石的母体,是纯天然的钻石原矿,因为有碳,所以与人类算是“同源而生”,在化学意义上是有关系的。

金刚石深埋于距离地面至少 100 公里以上的地幔层中,只有远古火山爆发时,才会偶尔带出来一些,散落全球各地,构成后来的金刚石矿所在。

金刚石和石墨不同的结构

当它们被人类所发现,然后弄出来进行一番加工后,就换上了钻石的名头。

人类与钻石的故事,主流观点认为大约开始于3000 年前的古印度,而根据 BBC 在 2005 年的一则报道,中国在这方面的历史恐怕还要早于印度。因为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迹中,发现了使用钻石加工玉器的证据。

但在 17 世纪以前,西方人认为印度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钻石产地,钻石史上的第一批巨钻都出自于此。

它们也尽皆成为了远航到来的西洋列强觊觎的对象,在诈骗与抢夺之中,纷纷流落他乡。

比如一颗名为“摄政王”的巨钻,就先后经历了印度奴工、英国船长、印度总督、法国奥尔良公爵、法国皇帝路易十五、拿破仑等人之手,目前暂存于法国卢浮宫中。

印度多产巨钻,也就是几十上百克拉的那一种,产地则多为河溪沙石之中,大约是远古火山爆发时飞溅出来的。

故而其产量不大,在经历了数千年挖掘之后,到了 17 世纪末,就开始呈现枯竭之象。

“摄政王”巨钻

此时,西洋列强对于钻石的需求,却是日益强烈。

这与西洋建筑艺术与手工技术的发展有关,彼时欧洲流行用大窗户,使得射入室内之光线大大增加,加上威尼斯工匠在珠宝切割术上的突破,钻石被加工成了能“亮瞎眼”的形态。

王公贵族以及贵妇人颇爱用来做装饰品,不惜高价收购。于是一股寻矿热随着西洋列强的殖民侵略狂潮,席卷全球。

第一个印度之外的钻石矿发现地,在巴西。巴西钻石的“狂欢”从 18 世纪 30 年代持续到了19 世纪 60 年代,130 余年,然后也在狂挖滥采之下,呈现枯竭之象。

但西洋列强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目标——非洲大陆。

当南非地区在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陆续发现一些 10 克拉以上的钻石之后,来自于全球各地的淘钻者蜂拥而至,甚至有人野蛮地冲进当地居民的牧场中,四处开挖,无可奈何之下,许多当地居民纷纷变卖地产,远走异乡。

钻石矿形成示意图: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将含有钻石的岩浆带入至地球近地表处,并附存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形成钻石原生矿;或长途迁徙沉淀于河流沙土之中,形成冲积矿。

其中一块,属于一对兄弟,其名为戴比尔(De Beer),他们大约在 1871 年变卖了地产,从此消失于历史之中。

9 年之后,一个来自于英国的文弱书生,以戴比尔兄弟的地产为基础,组建了一家名为戴比尔斯(De Beers)的探矿公司,钻石帝国霸主的正史,由此开始。

这个书生的名字叫塞西尔·约翰·罗兹(Cecil John Rhodes)。

罗兹出生于 1853 年,自幼体弱多病,不过家境宽裕,从小就读于贵族学校,假期里有时会去南非养病,顺便跟着他兄长学习如何经营家族生意。

罗兹到南非时年纪不到 18,其兄长正沉迷于淘钻,罗兹最初却并未参与其中,他弄了台水泵,靠租给淘钻客发了大财。

罗兹之所以开始并未沉迷于淘钻,只是因为他有着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建立一家公司,吞并整个矿区,统一管理,垄断经营。

塞西尔·约翰·罗兹(1853-1902)

野心需要资本,罗兹回头就找父母筹款,父母很快就给了他 250 万英镑的巨款,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

随后,罗兹以戴比尔斯公司为基础,开始有计划地吞并矿区内其他矿主的地盘。

很快罗兹就遇上了一个劲敌。此人名为巴尼·巴尔纳托(Barney Barnato),生于 1852 年,也是英国人。

他是家境优厚、体质虚弱的罗兹之“对立面”,也就是家境贫寒、体质健壮,十几岁就开始行走江湖。他在 21 岁那年来到南非,带着几十箱假烟,幻想在这里改变命运。

巴尔纳托有着敏锐的商业触觉,这种触觉的表现之一,就在于他对于钻石相关的地质学进展始终保持关注。

这种关注让他敢于下重注在别人眼中毫无价值的“废土”上,并在后来获得丰厚回报,成为南非钻石矿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南非金伯利钻石矿坑,发现于1870年,这是全球第一个钻石原生矿。

然后在 1887 年,罗兹与巴尔纳托狭路相逢了,两人使尽浑身解数,调动一切关系,筹措资金,要将矿区中一家由法国资本操控的大型矿企抢到手。

罗兹得益于父母的交际圈,搬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助阵,巴尔纳托则准备赌上一切,投下全部家产,出价竟然始终高一筹。

两人都是精明的生意人,知道如此抬杠下去,对大家都没好处,最后罗兹先低头,提出一个妥协方案:

即巴尔纳托暂时退出,由罗兹单方面出来,以较低价格买下法国人的公司,然后再转手卖给巴尔纳托,达成这一切的代价,是巴尔纳托让出五分之一的股份给罗兹。

这是一桩听上去很划算的买卖,巴尔纳托同意了。但后来的事情表明,他似乎上当了。

罗兹的野心,已进一步膨胀,独霸南非矿区只不过是其计划的第一步,巴尔纳托也只是其第一步中的第一颗棋子。

钻石原石

在交易完成之后,罗兹便以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金为本,疯狂收购新公司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巴尔纳托如梦初醒,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成为罗兹计划中钻石帝国的一个高级成员。

当南非钻石矿区完全落入罗兹手中之后,他便立即开始实施计划的第二步,那就是大幅度削减产量,幅度接近一半,同时解雇大批矿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罗兹耳闻目睹淘钻热十余年,发现了一种将钻石买卖利润最大化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人为制造稀缺。

南非钻石矿产量巨大,导致全球钻石供应量剧增,由此带来钻石价格暴跌。罗兹通过自己的铁腕,将这个产量生生地砍下去,供应量剧减之下,价格自然就会暴涨。

为了确保自己垄断市场的意图得以实现,罗兹还指定了一小撮钻石贸易商,作为戴比尔斯的商业伙伴,除此之外,戴比尔斯不卖钻石给其他人。

一年之内,钻石价格翻了一番。

“钻石帝国”初成,可是这个“帝国”的建立者,却不满足于他在商业上取得的霸权,开始将他那进一步膨胀的野心,施放到其他领域,比如殖民侵略。

罗兹有一支私人军队,专用于镇压矿区中的黑人矿工,以及征服南非地区有利可图的土地,因此有了一块以他名字命名的殖民地——“罗德西亚”。

1902 年,罗兹离世。那一年,戴比尔斯指定的一个钻石贸易商,派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去南非钻石矿区工作。

这个小伙子将撼动罗兹所立“钻石帝国”的根基,进而成为其主人。    

新的掌门人    

将篡夺戴比尔斯大权的小伙子,名为埃内斯特·奥本海默 (Ernest Oppenheimer),来自于一个犹太商人家族。

他于 1896 年从德国来到英国,进入一家伦敦钻石交易所中工作。年纪不过 16 岁的他,有一项独特的本事,那就是能以肉眼加上天生的直觉,分辨出钻石的品质。

在那个检测仪器还不甚发达的时代,这可是一种很值钱的才华,也因此注定了他要在钻石的世界中翻云覆雨。

埃内斯特到南非之后不久,南非约翰内斯堡地区传来一个惊人消息,那里发现了新的钻石矿,而且储量颇丰。

弗朗西斯·奥兹——罗兹的接班人、戴比尔斯的新当家,第一反应是将此事当作一个假消息,当他尝试着派出的代表前去勘探后,此人却大惊失色地回报。

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钻石矿,戴比尔斯应当在第一时间将其弄到手,而一旦要是落入别人手中,必然会对“钻石帝国”的霸权构成严重威胁。

埃内斯特·奥本海默(1880-1957)

钻石矿的发现者库里南是一个建筑商,他拒绝将这个钻石矿出售给高傲又名声不善的戴比尔斯,他选择自己开采,然后出售给一个名义上和戴比尔斯有商业关系的人物。

此人正是埃内斯特。埃内斯特和他的兄长贝尔纳德联手获得了这个矿区的销售权,开始撬动戴比尔斯的根基。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这个矿区的产量就发展到了75万克拉,相当于戴比尔斯产量的三分之一。

按照罗兹的设定,钻石帝国的霸权基础是垄断,这就必须要控制大部分的钻石矿区,戴比尔斯此前靠这一招,掌控了全球九成以上的钻石矿产量,现在被新矿区抢去了三分之一,自然威势大减。

这却只是个开头。 

库里南钻石

1905 年 1 月 26 日,一颗重量超过 3100 克拉的超级巨钻,从这个矿区中被发掘出来,比此前在巴西发现的 1680 克拉的超级巨钻大了将近一倍。

这颗史无前例的超级巨钻,传说是用邮递的方式,到达了伦敦,英国政府花大价钱将其买了下来,准备献给英国国王。

与此同时,赝品则在大张旗鼓的欢送仪式中,“搭乘”豪华邮轮,航向英伦。暗渡陈仓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范来自各方面的势力出阴招。

以其出产地所有者命名的这颗超级巨钻“库里南”,后来被切割成九颗,最大一颗被镶嵌到了英国国王的权杖之上。

作为超级巨钻的唯一指定采购商,埃内斯特不仅大赚了一笔,还因此名声大噪。

库里南一号“非洲之星”,重530.2克拉的梨形钻石,拥有74个切面,是享有“世界之最”美誉的钻石,目前收藏在英国伦敦塔的珍宝馆内。

但好景不长,1914 年爆发的一战,让钻石业陷入了低谷,埃内斯特的事业也因此遭受挫折,对于戴比尔斯而言,则祸福未料,他们就等着战争结束,从埃内斯特手中买走那恼人矿区的采购权了。

埃内斯特的坚韧和运气,却超出了戴比尔斯的预判,在战争尚未结束时,他就已经发现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那是位于德属西南非洲的一片钻石矿区,因为地形险恶和战争因素,那里尚未得到开发,但埃内斯特坚信其潜力无限,为此千方百计寻求外资撑腰。

戴比尔斯有罗斯柴尔德,他则找来了美国摩根通过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胡佛,他与美国金融巨鳄摩根家族搭上了线,在 1917 年成立了一家英美矿业公司,并抢在戴比尔斯之前,拿下了那片钻石矿区。

埃内斯特在商业敏锐程度与野心上,不亚于罗兹,而在政治手段上,他甚至还胜于前者。他的好友胡佛后来官至美国总统,包括南非总理在内的许多高官则是他的座上宾。

他还在戴比尔斯的指定钻石贸易商内部赢得了许多同盟,依靠这些关系,他在 1921 年被封为英国爵士,在 1924年成为南非国会议员。

库里南Ⅱ是一枚重317.4克拉的方形钻石,被镶嵌在英国皇家帝国皇冠正中央。
官场得意,生意场上更得意埃内斯特的钻石生意在 20 世纪 20 年代全面开发,罗兹留下的“钻石帝国”被他打得节节败退。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埃内斯特如法炮制了当年罗兹打掉巴尔纳托的那一招,大肆收购戴比尔斯股份,直至自己握有绝对优势的那一天,他就公开摊牌,要当戴比尔斯的老大。

尽管包括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内的诸多股东反对,埃内斯特还是如愿以偿, 1929 年 12 月20 日,埃内斯特成为了戴比尔斯新的掌门人。

当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刚刚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正在横扫全球,史称 “大萧条”。

“大萧条”之前,钻石市场主要锁定欧美的达官贵人以及暴发户,另有一部分工业用钻石,但其利润微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大萧条”到来后,暴发户最多的美国遭受重创,钻石销量大减,刚刚坐上宝座的埃内斯特,面临严峻挑战。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1874-1964)

埃内斯特自有法宝。

根据人为制造稀缺的原理,他将原本指定的钻石贸易商一脚踢开,成立了一个直属于戴比尔斯的销售机构——核心销售站 CSO(Central Selling Organization)。

这个机构的运作模式是由戴比尔斯出面,控制各个钻石矿区,与其签订协议,收购其钻石,然后根据对市场的判断,计算出每年投放量。

由 CSO 指定一部分钻石贸易商,每年定期到伦敦看货。这些钻石贸易商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第一条件是“听话”。

他们相当于一级批发商,其最初数量不到一百,最多时发展到 125 家,被称为“钻石125”。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全球大半的钻石,都是由此进入到加工、零售环节,然后出现在寻常百姓面前。

813克拉的巨钻“星群”(Constellation)

CSO 的运作代价高昂,因为戴比尔斯掌控下的各大矿区可以减产,但不可能停产。

这意味着在行情不景气,如“大萧条”时期,戴比尔斯必须压货,来自各大矿区的钻石被大量囤积在伦敦总部的地下仓库中,等待行情转好时再抛出。

戴比尔斯再有钱,也不能这样扛下去,必须开拓新的市场,埃内斯特冥思苦想。1938 年,他求助于擅长制造商业神话的美国广告公司。

结果相当惊人。

钻石恒久远

戴比尔斯这家垄断色彩十足的企业,是美国反垄断法案标准的打击对象。

长久以来,戴比尔斯都是通过盘根错节的销售网络,向美国暴发户销售钻石,“大萧条”的到来宣告了这个市场的崩溃,但埃内斯特坚信美国将是戴比尔斯的奇迹诞生之地。

因为这个全球头号工业强国,在一战后经济实力极速增强,有着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或许买不起几十克拉的大钻石,但却有能力消费几克拉的小钻石。

这些小钻石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婚戒。

据说,婚戒起源于欧洲远古时期部落男子抢掠其他部落女子时,男子要用草绳将女子捆住以防逃脱的风俗。

到了中世纪,在威尼斯商人那里,将宝石镶嵌于戒指之中变成了财富的象征。这些故事埃内斯特并不关心。

他关心的是如何制造出一个新的故事,将他要卖的钻石与婚姻大事捆绑在一起,让那些世间男女都逃不脱。

1477年,法国勃垦第的玛丽据称是第一个接受钻戒作为订婚信物的新娘。

他所寻求的美国广告公司有着非比寻常的业界地位,其名为艾尔父子广告公司,在广告史上被视为美国第一家现代广告公司。

这家公司创立于 1867 年,有着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心理也是了若指掌。

对于找上门来的大金主戴比尔斯,艾尔父子公司负责人格罗尔德·劳克先生信心十足,他很快就拿出了钻石营销大战略:

让钻石成为男婚女嫁之中不可或缺之物。

婚姻的意义那是哲学家的事情,商人和广告人只管拼了命地将其美化成无比浪漫的童话王国。

劳克先生为此请来了包括毕加索、达利在内的知名画家,围绕这个“童话故事”创作了一大批广告宣传画,幅幅的水准都接近殿堂级艺术品——如果将画作中那看似不经意出现的钻石和价格表拿掉的话。

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珠宝设计手稿

劳克先生麾下的广告创意人还给他带来另一套配合方案,即将有数十亿年的“寿命”,可以说永垂不朽的钻石,与死亡这个人类的终极命题联系起来。

超现实主义魔幻绘画大师达利成了这个主题绝佳的候选人,他为此创作出了一批诡诞阴暗的广告宣传画,将人生苦短,唯有钻石能永久传承这个潜台词传递给美国大众。

广告的功效巨大,但来得也颇为缓慢。

很快,二战就爆发了,但不管世界大战打得如何激烈,埃内斯特都没有放弃在美国的神话炮制工作,他所雇用的劳克先生一干人等也没有放弃。

恰恰相反,战争带来的男女分别,给了他们绝好的机会,送钻戒成为了保持忠贞与等候的代名词。

有意思的是,这些广告大多出自于一位未婚的女性广告人之手,其名为弗朗西斯·格雷迪,她在广告史和钻石史上都有立足之地,因为她创作出了一条极为经典的钻石广告语:

“钻石恒久远”。

钻石恒久远

这五个字后来被发展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现在已经是永载史册的句子之一。

纸醉金迷的好莱坞,也是戴比尔斯的目标,那里的女明星从二战末期开始,就有意的在银幕上大秀钻石,后来还出现了以钻石为主题的电影,如 1963 年布莱克·爱德华兹所导的《粉红豹》。

刚出道的玛丽莲·梦露则在其主演的电影《绅士爱佳人》中,带着硕大的钻石项链,大声唱出了“钻石是女人之友”。

这些概念即使在今天也在反复传播,“结婚不买钻戒等于耍流氓”的概念也因此逐渐占据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心。

然后随着美式文化的传播向全球扩散,并在 20世纪 70 年代“攻陷”了日本,用十年时间让这个毫无婚戒概念的国家,有超过六成的新婚佳人手上都带着大小不等的一颗钻戒。

戴比尔斯因此风光无限,当雄图大志的埃内斯特在 1957 年离世时,他留给继承人哈利·弗列得里克·奥本海默的是一个掌控了全球八成以上钻石产量的帝国。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哈利则将这个帝国发展到了一个极致,截至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九成以上钻石产量都在戴比尔斯的掌控之下。

哈利·弗里德里克· 奥本海默

然后就进入走下坡路的模式。原因很简单,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钻石矿,而且大多数都在戴比尔斯掌控之外。

比如澳大利亚,那里出产的钻石矿被戴比尔斯认为质量低劣、颗粒过小,不料其却在与印度规模庞大的钻石加工大军结合之后,以珠宝首饰的形态畅销全球。

又比如俄罗斯,其西伯利亚地区的钻石矿正由国家有组织地进行开发,戴比尔斯插不上手。更让戴比尔斯头疼的是,苏联时期的一批科学家,还在实验室中搞出了人造钻石技术。

这种技术的雏形早在 1954 年就由通用电气公司发展出来,但成本颇高,苏联科学家的贡献在于将其简化到成本低廉、设备简单的地步,一台机器就能完成。

结果是许多投机分子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大量购入此类机器,用以制造钻石,搅乱市场。

今天,戴比尔斯早已失去了霸主位置,罗兹先生缔造的钻石帝国在全球钻石产量的占有率下降到了四成左右,它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实力,但昔日独领风骚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看历史已登录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网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户端,日均阅读量已达98.5万次。

古今见识 天下情怀

《看历史》2018年1月新刊

戴比尔斯钻石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