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语文吟诵: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主讲人:徐健顺
2019年1月14日
答司马谏议书 来自吟诵教学 00:00 23:30
大家好!今天我们说一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现在是在高中必背七十二篇里面。
要理解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王安石变法和整个这篇文章的背景。当时王安石是宰相,司马光是谏议大夫,就是一个言官。王安石要变法,司马光反对,连续写三封信给王安石,都是长信,这是王安石的回信。
古文的吟诵就是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虚字和入声字,一个层次就是文气。我们先从形式上来考量这篇文章,再去说内容,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来看。形式上,我们要主要考虑它的声音,吟诵的声韵问题。那么这两个层次:虚字、入声字一层,文气一层。
我们来看看这个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特点。这篇文章除了头和尾之外,大概一共是分四段。除了里面书信的客套语之外,主要的内容分三段。第一段主要是说,自己为什么要回这封信,为什么前面没有回,所以文章的主体内容实际上是后面两段。这两段,一段主要是反驳司马光的四项指责——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一一地反驳。后面这一段,是从这个基础出发,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反对变法,以及表达自己的决心。所以文章的重点都在这两段里,我们就主要说一下这两段的声韵问题。
前面这一段“盖儒者所争”,上来先有个“盖”字。这一个“盖”字就把话题给圈住了,我们就谈这个事,什么事呢?就是“名实”。然后下面就是从“名实”的角度一句一句地来反驳,然后这段基本就结束了。那这一段里值得注意的事情,比如反驳的时候连续用“不”这个入声字,“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都是“不”,语气坚决。
还有虚字,一上来“盖儒者所争”,到“而天下之理得矣”,就是来自《系辞》了。里面这个“盖”“而”“矣”,虚字很多,然后一旦进入反驳阶段,虚字就很少了。“不为侵官”,不是“不为侵官也”,为什么没有“也”字呢?后面每句都没有,到最后的时候才说“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这个地方才有“其”“也”这样的虚字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反驳的时候口气很硬、很峻切,所以没有虚字,反驳完了之后做总结、发感慨才有了虚字。
感慨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头一句就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什么要有个“矣”字?为什么要有个“盖”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上来就说“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也没有任何问题,话也说得很清楚,但是加上这个“盖”和“也”,它就是个感叹,它就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意思就是说,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这么简单的事,你怎么会不明白呢?他隐隐地有这样的感叹。同样,最后这一句也是这样,“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其实可以没有这个“也”,但是没有这个“也”就没有感叹之意了,感叹什么呢?就是“怎么会这样呢?”
下面第二段也是这样,比如说最后这一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有个“矣”,后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就没有“矣”,应该可以加个“矣”是吧?但是不加,为什么?前面“则某知罪矣”其实也可以没有“矣”,它可以说“则某知罪”,但是就没有加了“矣”的感慨了。感慨什么呢?就是你怎么不责备我,怎么不责备我变法变得不够厉害,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说反对变法我是很坚决的,所以他后面“则非某之所敢知”就没有语气词了。这就是要求你要读出它背后的情绪,还有背后暗含的意思来。
再比如前面说“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后面也没有一个语气词,本来也应该有一个的,但是它没有,也是有一种气,坚决决绝的感觉在这里头,所以他一上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这里也可以加个“也”,可以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也”,没有“也”,一直都没有“也”,一直到“汹汹然”这里,都没有语气词。而“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这里就有了,“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又加了个“而已”。为什么后面又说“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有个“也”,这就是感慨,意思就是说你看看人家,你怎么会这样,他有这种感慨。
所以整篇文章读的时候,要读出王安石对什么事情是很坚决的,比如说,你所有指责我的事情我全都是不认的,这个是很坚决的,我变法这件事是很坚决的;而其它的我有很多的感慨,就是像你这么好的一个人,你怎么不支持我?你怎么跑到那边去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你要明白他多少有点怨。
所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文气要把握住,凡是语气词多、虚字多的,就要慢,就要低;凡是语气词少,虚字少的,就要快,就要高;凡是排比的,比如说一个一个驳“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速度要快,然后“至于怨诽之多”,到这就慢下来,又加上虚字了。有快有慢,有决绝坚定,也有委婉感慨,高低起伏,要把握好,就能读出王安石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
这篇言外之意还是用意很深的。文章一开始就说,我为什么到现在才回你的信,为什么呢?因为“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首先就是我们俩有旧情,有感情,所以他不想得罪、不想伤害这份感情,这是首先的。第二,他觉得笥马光是一个好人,是个君子,所以不宜鲁莽,他要仔细琢磨该怎么回这封信。所以王安石开始的时候,他想说什么呢?就是说我之所以没有复信,是因为我郑重。
从王安石的角度来说,要变法真的是打击所有反对变法的人,就是这样的,但是他对司马光还是很重视的,他没有马上就出手打击,他还是反复斟酌,还是很犹豫的。而司马光这边是完全不领这份情的,一封信又一封信,你不回我就继续写,信很长,详细地说变法有什么弊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而王安石之所以回信回得这么慢,很大的原因是他很重视司马光,他不想伤害司马光,所以这是我们读这封信的时候首先要知道的一个事情。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背景,关于王安石在位的时候是怎么样对待司马光的,还有司马光后来在位之后又怎么对待王安石的,包括王安石一去世,很多人就准备翻案,还是司马光给摁下的,司马光马上就开始表彰王安石。他们之间的君子之交,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说的事。
然而这篇文章不是我所喜欢的文章,我也只能这么说了,我也只能说这是我的个人所好吧。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这个文章是很好的。大家可能没有看过他的八股文,王安石是八股文的缔造者,是他创造了八股文,看看他作的那些八股文,真的是感觉到一股改革之风,很厉害。但是这篇文章不太好,不是从内容上来说,而是这篇文章的做法,我觉得有负于“唐宋八大家之名”。
为什么?我们考虑一下这件事情。这个文章第一段上来先说一下,我是非常郑重其事的,所以我才到今天才回这个信,这层意思我们前面已经理解了。我们看后面这两段,真正要开始辩论的时候,上来就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上来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名实”上了。
什么是“名实”?就是孔子说的就是“名实要相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说的是“名正言顺”的意思,意思是说,你指责的我这些事都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因为我名正言顺。这个说法就比较令人反感,为什么?因为当时王安石正在位做宰相,皇帝支持他变法,或者说是皇帝想变法,那他当然名正言顺,他做什么不名正言顺?他所有的都是名正言顺的,而司马光所有的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下面他说我“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么说的话,那么朝廷也好,皇帝也好,做的所有的事,没有一个不是“侵官”的,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一个讨论了。
王安石在文章里多次把皇帝搬出来,这个叫不讲道理。什么叫道理?我们学儒学也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好,要知道我们传统中华文化把最高的理念叫“道”、“天道”。“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管是什么,我们都不能够置于天道之上。凡事都要讲道理,没有说凡事都要论权势,你把皇帝抬出来,我们还有什么话说?是不是?皇帝的意见是这样的,我们的意见跟皇帝不同,那还有什么话说,是不是?
孔子在《礼记》里说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儒士听天理的。王安石这么说,至少在此时此刻不像儒士的样子。所以他这一段,虽然说得振振有词,“当当当”,没有用虚字,一口气排比下来,气势压人,但是真的就是以势压人了,很不好,没讲道理,所说的全都没讲道理。“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什么“举先王之政”就一定是“兴利除弊”的?“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条更可怕。大家都说他“与民争利”,他说不是,我争来的利也是为天下的,这件事情哪是这么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呢?“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上来就说所有提意见的人全都是坏蛋,你都把这定性为坏蛋了,当然就“不为拒谏”了,这就强词夺理了。然后下面又说人们已经形成了惰性的习惯,不肯改良,皇上想改,我就是帮一下皇上,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然后又举盘庚的例子,盘庚是对的,但是他对,对在哪呢?是对在他是个当官的,所以就对了?不是这么回事,是因为他这个事对,不是因为他当官。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篇好文章,大家要参考一下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与介甫书》,三封信很长很长,每一封都超过王安石回信的五倍以上。长信里一件一件地说,为什么我说你这个是“侵官”,那是怎么回事,人家是具体说的。人家都这么具体地说了,而作为王安石,你还是人家的领导,回信的时候上来就扣一个帽子,这哪行?你得具体地说,说司马光你不对,你说的“侵官”不对是因为什么什么,你不能说,因为皇帝让做,所以你就不对,这叫什么?这叫讲理吗?
所以王安石这个信不好,说的话不讲理,就是人家来信是说具体的事,你回信也要分析具体的事,然后你不同意是什么原因。而他不分析具体的事,上来就拿大帽子往下一压,所以司马光接到这封信之后,就向朝廷提出了辞职,回家去写《资治通鉴》去了。他不干了,因为他知道王安石这个人滴水不进。
王安石的改革史有定论,出发点是好的。宋朝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北宋建立之后一直是有先天不足的,所以谋求富国强兵。北宋早期,从范仲淹开始,然后到王安石变法,后面还有蔡京变法,始终都在变法图强,一直到南宋,其实还是在挣扎,一定要做个强国,这是贯穿整个宋朝的一个国家的心结。
王安石变法没有私欲,这个大家都是承认的,那么王安石变法的问题出在哪呢?就是太理想主义,还有用人的时候用了一批机会主义者,太莽撞。然后像司马光、苏轼他们提意见不听,态度比较傲慢,应该说比较固执。从这封信里可以看得出来,他不跟人讲道理,这哪行,所以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一个教训,所以写文章、做论辩,就是这样,要讲道理。平常我们在生活里也要讲道理,我看山东语委传统吟诵的片子里头,山东大学的一个教授也说,我们从小学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价值就是让我们明白了凡事都要讲个道理。
王安石的这篇文章不是他的代表作,我觉得放在语文书里,如果是从典范作文的角度来说,其实不好,真的是培养一种仗势欺人的作风。但如果做个反面教材,或者是做一个大家可以讨论的教材,而不是一定要放在范文高度上,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来探讨的。
王安石这篇文章的所得和所失到底是哪些,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尤其是高中,我觉得是值得讨论的。王安石尊重司马光、爱惜司马光,在这里面能看出来,同时对于变法这件事,整体来说,他又是拒绝讨论、拒绝指责这样的一个态度。这个态度没有掩饰住,一旦真的开始跟司马光说这事,则是油盐不进的,所以这篇文章还是很令人可惜的。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答司马谏议书(语文吟诵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相关推荐
- 司马南是谁干什么的(中国四大名狗 司马南)
- 元日王安石的诗意(元日王安石的诗句)
- 主角叫司马半语的书名(主角叫司马半语的书有哪些)
- 王安石爆竹声声辞旧岁全文(王安石爆竹声声辞旧岁)
- 战汉官印是几级文物(汉代军司马印是几级文物)
- 长干行王安石(王安石长干诗)
- 王安石的诗小学10首解释(王安石的诗小学10首)
- 司马怀府鸡的做法及介绍
- 诸葛亮的儿子不如司马懿的儿子(诸葛亮的儿子和曹操、司马懿的儿子相比,有什么差距?)
- 王安石的资料简介(王安石的资料简介10字)
- 为什么司马南 你支持司马南吗?
- 苏轼评价王安石司马光变法 苏轼那么聪明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他与司马光同流吗?
-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简历)
- 咏梅王安石的诗(咏梅王安石翻译)
- 司寇是什么官(司徒司空司马司寇分别是什么职务)
- 【望安山文学】司马加腾||云水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