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特点
李鸣生报告文学的意义
李炳银
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创作,正以其独特的题材内容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充分注意。
现在,对李鸣生的“航天三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进行充分的个性分析,依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把李鸣生的创作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现象,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分析认识,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于进一步认识报告文学创作和李鸣生本人的作品,都是很有益处的。
一
了解报告文学这种新型文体的人,都十分清楚的知道,报告文学因为其写实性特点,具有很分明的个体性特征。报告文学作品,时常因其题材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作家的创作,时常也是因为作品的题材对象不同而有大不相同的表现。因此,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作家一般是很难创造出鲜明的个性风格来的。有人说,报告文学作家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找到一个舞台,就在这舞台上表演。各有各的新节目,人人都有一手绝活。然而,这种现象虽然能造成一种五彩缤纷的局面,但却不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风格。至于有些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某些或严峻,或诗化,或质朴的一些特点,尽管可以给人某种细小的区别。但是,这与文学的风格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风格,既是题材的特殊表现,也是作家对题材的独特认识开掘及个性化的表现。
航空新天地
李鸣生的报告文学是有风格的。这种风格既突出地表现在他作品题材选择上,同时,更多地表现在他处理题材、表现题材的方法上。中国航天领域的生活人物,对于李鸣生来说,事实上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介入。他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生活了多年,对于航天领域的生活人物是有许多了解与感受的。因此,当他拿起笔来报告他的了解和感受的时候,往往就不是只盯住一个人一件事,而是对生活有一种全局的把握和通透的认识。因为李鸣生报告文学的这种题材特殊性和认识表现的通透特点。所以,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以鲜明印象。能给人造成这种印象的东西,就是李鸣生报告文学的风格所在。
我们十分看重李鸣生的每一部作品。但是,我们更应当看重李鸣生报告文学所造成的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已确切地告诉我们,报告文学创作是可以造成鲜明的个性化风格的。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题材的相近极有关系,与作者对题材的表现角度及认识开掘的深度也是十分有关系的。有的作家以作品题材相对近似产生特色,有的则以作品主题的思想性形成风格。李鸣生报告文学风格的形成是这二者兼得的结果。
航天领域的生活历史及人物故事,对广大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好奇却又是非常陌生的。李鸣生占有并选择这种题材的本身,就已对读者产生诱惑,造成分明的印象。更何况他对题材的开掘与表现又是十分深刻丰富的。作为一种读者非常陌生的题材对象,李鸣生采取了历史的,实事求是的报告方法。他在向大量史料和众多当事者作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把有关火箭制造、卫星发射的许多信息生动地描写出来,让读者极有兴趣地了解到,这些有关国家声誉、乃至命运的高科技航天工程,是怎样在最高决策机关运筹帷幄、在许多科技工作者的精心研制下、在经济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一切描写,都在逼向历史纵深的同时,也逼向了人的生活与心灵情感深处。作者以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描述了历史的辉煌,同时也以十分沉重的笔墨描写了历史的苦难,描写了他对历史的复杂感受。这些感受既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也有大量有关人物感情命运的内容。林林总总,非常丰富。
《飞向太空港》封面
然而,更加可贵的是,李鸣生在航天这个题材对象上,开掘出了既具历史意义的思想,又开掘出了有分明未来意识的一种理解。而这一种理解,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在《飞向太空港》里,李鸣生就已经由中美共同合作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看到了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生活背景下的人,是完全可以在飞向太空的高科技领域实现合作,完成人类一起合作寻找新的家园的目的。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包含着的内容的一种升华。这种理解和升华,体现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激情。也许,正是这个愿望和浪漫主义激情的存在,更让人感到科学的纯洁和文明。李鸣生把现实和理想结合得如此紧密,在航天这个神秘的领域、这个高科技的舞台上发现了历史的曲线,发现了一种文明的精神和美好的未来。这实在是使人高兴的事。《走出地球村》,也有与此相近似的表现。但是,李鸣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面对的生活也更加丰富。中国着手研制人造卫星并发射成功,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可是,中国人的飞天梦,却已做了几千年了。李鸣生借助“东方红卫星”的研制和发射,系统地追朔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及其反复实践过程,描述了其他民族的飞天想望和实际动作。让读者清楚地看到,经过长时间的追寻,人类是怎样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的。飞天的梦想是纯真的,但生活却是现实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即就是科学,也会受到许多干扰。在《走出地球村》里,李鸣生充分地描述了人类飞天梦想的美丽,描述了人类对这种梦想坚定不移的追求。同时,他也比较充分地报告了人类飞天梦想成真的艰难历程。像对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著名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含冤自尽、用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火箭材料专家姚桐斌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用乱棍打死,等等。李鸣生报告了“东方红卫星”在研制发射过程中的欢喜与悲苦,尴尬与辉煌,更使人认识从现实到美梦成真的曲折和艰难。
《澳星风险发射》封面
在《澳星风险发射》里,李鸣生则通过对“澳星”的两次失败和成功的发射的解剖,具体而深入地分析研究了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下的人,在面对失败和成功时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很有形而上的价值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成功和失败是相伴而行的。在某些时候,她们互为作用与结果,是不易分出个是非来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么认识的,这才出现了李鸣生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的那许多种成功就欢欣鼓舞,失败就如丧考妣的奇怪现象。但是,人生社会的风险不光存在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也存在于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活动之中。只有勇敢直面失败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澳星风险发射》,具体而形象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这种深刻的辩证关系。让人清楚地看到理想的浪漫和现实的严峻。
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领域做十分深入的开掘与表现,并使这种表现形成相近的个性特点,这样,一个作家作品的风格就形成了。李鸣生报告文学的风格就是以航天题材为对象作历史的、现实的、乃至浪漫的描写与表现体现出来的。李鸣生的成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它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标明了一个通向成功的指向。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题材的集中才能实现个性风格的形成,而是说,题材对于风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哪些不断变换题材的作家来说,那就要在题材的认识与表现上多用心思了。也许,在多次相近似的开掘表现之后,能够在其思维特点上,表现手段上产生出个性风格来。事实上,有些作家已经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来了。但是,应该看到,以后一种方式来寻求创作风格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有的人也许创作了一辈子,也并没有创作出自己的风格来。应当说,报告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因为受题材真实性的限制,比起其它文学品种来,要相对困难一些。可是,李鸣生在这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这是一件让人为之高兴的事。
二
我以为,李鸣生报告文学还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发:一个作家若是集中笔墨对某一个生活领域的重大题材作全景式的艺术报告,并把这报告对向题材生活的历史和现实,事件的进程,人物的心灵情感之中,他就有可能文学式地反映出某个生活领域的历史面貌来。
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来说,作品的现实性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种现实性并不排斥以现实性为基础,把认识的目光投向更加宽阔的生活领域中去的。那种只强调报告文学的快速现时性的主张,自然也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不能凝固的看问题,不能把报告文学的现实性理解成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是简单地用时间概念来理解这个问题。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起始。单纯地去看现实往往是不易看得清楚的。而把现实放到历史的过程中去看,方能看得分明清楚。也许,不少作家正是分明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多把审视的目光由现实延伸到稍远或更远的历史生活中去。从而,就在较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现实。
有的人不承认稍多地介入了历史生活的报告文学的现实性,认为它太多地报告了历史生活而远离了现实,因此也就失去了报告文学的功用。这是对报告文学的一种狭窄的理解,把报告文学人为地简单化了。若是人人都如此地认识理解报告文学的话,那么,报告文学就只能是些对生活进行现炒现卖的文字了。这样的结果,既又模糊了报告文学同新闻的区别,又严重地缩小了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使它无形中减弱了对社会的影响。这是不利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今天,报告文学已经用它自身的成功实践大大地发展了自己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自己的题材内容。它完全可以立足现实,放眼历史和未来,对社会的现实生活作大范围的思考,从而以新思维、大智慧、大笔墨影响社会。在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生活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我把这种立足现实放眼历史,以一部或是几部作品很好地报告了一个行业的历史面貌,报告了一个地方的社会历史变迁状态,从而在历史和现实的两面都有较好的表现的报告文学,称之为“史志性报告文学”。李鸣生的“航天三部曲”,可以说是这种“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很好例证。另外,早期作品像瞿秋白的《俄乡纪程》、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近期的创作中有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赵瑜的《强国梦》、李存葆、王光明的《沂蒙九章》、钱钢的《海葬》、麦天枢、王先明的《昨天》、张建伟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温故戊戌年》等等。“史志性报告文学”称谓的提出,是对一种非常突出的创作现象的理性总结。同时,它也是对报告文学创作态势的一种认真把握。我以为,在读者接触并认识了这些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品之后,人们对于“史志性报告文学”也许会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出现,不光扩大了报告文学作家的思维和视野,也极大地丰富了报告文学的题材领域,使报告文学找到了新的驰骋天地。“史志性报告文学”依然坚持报告文学的鲜明现实性原则,始终把关注的目光和思辨的焦放在社会的现实生活当中。它把目光和思维投向宽范的历史生活,在文化经济等天地间漫游,其目的也完全在于以历史生活、以文化经济状态为参照来更加清楚地认识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这种行为,绝不是无目的的随意行为。报告文学是个现实性很强的文学品种。但是,现实性不是现时性。简单地用时间性来看待报告文学所表现的事件和人物,并以此来判定报告文学的现实性程度,是一种机械的行为。“史志性报告文学”并不脱离现实性要求,而且借助更多,更丰富的历史参照来审定现实,因此,它更能接近现实的本来面貌。例如,李鸣生若不是历史的写出了“东方红卫星”在研制以至发射过程中经历的哪许多艰难和曲折,它就不能很好地,很全面地报告这一事件。而只是接受一个结果,却把结果产生的过程隐去,怎么能,分明地认识这个结果呢!李鸣生的报告文学之所以对人们认识今天的航天科学活动有许多帮助和启发,其原因就在于他历史的表现了现实,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明显的“史志”品格。很难想象,若是没有了这种“史志”品格的话,那么,李鸣生的报告文学该是个什么状态!我想,自觉分明地在创作中表现一种“史志”品格,这不光是李鸣生报告文学的成功,也是李鸣生对“史志性报告文学”的贡献。
《走出地球村》封面
三
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在其形式上也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的。
报告文学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因为还不能完全从新闻的范畴脱离出来,所以,在其形式上一般都比较短小。因为篇幅短小,应变起来就快速灵活。也许是根据报告文学的这种表现,有人就把报告文学称之为“轻骑兵”。报告文学的这种“轻骑兵”式的表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环境下,例如战争、大灾害的状态下,是有很强的功能和表现力的。因为,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状态下,人们更多的关心的是生活外在状态的变化情形,这时,快速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但是,在社会生活相对平稳的环境下,人们关心的是生活的比较内在的矛盾冲突及其演变情形。这时,快速性已经不是非常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判断能力。因此,始终不变的以“轻骑兵”的活动特点来要求报告文学,就不是完全妥当的了。报告文学的形式是和它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相对单薄的内容是和短小的篇幅配合在一起的。而重大的事件和丰富的内容是要有较大的结构和篇幅来承担的。许多人发现,今天的报告文学在篇幅上已明显的加大加长了。这不完全是个外在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容对形式的要求的结果。李鸣生的“航天三部曲”,在报告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种新的表现,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相对应的较大篇幅。在大的题材范围内,《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是有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又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从相近但却有所区别的题材上独立谋篇,找出各自包含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内容加以生动报告,从而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一致。既不空泛,也不零散,有一种凝重丰富的美。
李鸣生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是融会得比较好的。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那种头重脚轻的情形的。他总是把题材、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比较适当,而不像有的作品哪样,要么题材大内容小,要么题材大内容也丰富,但形式却散乱芜杂。李鸣生作品在形式上的成功,是和他对题材的准确认识与把握分不开的。例如,《飞向太空港》,作者就在报告中美双方合作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过程中,生成一种美好浪漫的畅想,呼唤人们超越政治、民族等间隔,在科学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寻找和建造人类的新家园。这种不局限于事件报告的美好畅想,伴随着所有的事件描写,既现实又浪漫。再加上作者在描写时常常把叙事与写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实际就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内容成全了形式的完整。《澳星风险发射》,报告“澳星”的发射失败与成功。这样的题材对象,初看起来,是不易放在一起来报告的。但是,李鸣生从这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人们应当如何来认识成功和失败。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设定,一下子就把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事件统一起来了。在其表现形式上十分紧凑。也许,《走出地球村》的内容最为多样,弄不好就会杂乱无章的。可是,李鸣生用一条历史文化的线条把相关的内容撺联起来,使它们各得其所。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可是结构严密,线条明晰。在李鸣生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那种在形式上的恶俗表现的。如人们厌烦的那种大而无荡的结构方式,那种杂乱无章的资料信息堆砌等。在报告文学创作中,面对大量真实的材料,篇章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的问题,在不小的程度上是个结构的方式问题。李鸣生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应当肯定的。
李鸣生是九十年代以成熟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以他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喜欢。他作品在题材和表现中的个性特点是十分明显的。我十分看重他的成功。因为,他在自己成功的同时还为报告文学作家创出自己的个性风格提供了例证。但是,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否认李鸣生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可也应当指出,他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更多的表现在浪漫畅想和文化层面上。这种现实性对现实尽管有深层的参与效果,但它对眼前的现实的影响毕竟还是缓慢的。我们绝不是排斥李鸣生如今的成绩,可是我希望李鸣生的报告文学能给现实生活以更直接、更有力的冲击力。
1996年8月31日
(原文载《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06期)
李鸣生简介:
李鸣生,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李鸣生文集》(16卷)。
作者简介:
李炳银,男,1950年6月25日生于陕西省临潼县铁炉乡厨李村,曾用名李三江。青少年时在家乡求学,并参加艰辛农业劳动。1969年2月入空军服役,1970年5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5月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75年7月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从事出版管理行政工作,1979年1月入《文艺报》从事记者评论编辑工作,1983年1月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直至退休。著有《中国报告文学流变论》《小说艺术论》《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国学宗师——胡适》等编著近百种。1984年1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被评为研究员。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家。现任《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主编。多次出任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各种全国地方、军队文学奖评委。
中秋之舞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随便看看 –>
视频卡顿,建议切换到自动 立即切换 已成功切换至自动模式 下载 提升3倍流畅度 腾讯视频客户端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重试
刷新 –> –> –> 广告 投诉 可在(5s)后关闭 关闭 了解详情 了解详情 –> 下载应用 重新播放 以下视频将跳到腾讯视频播放 “/> 这里是video的标题啊标题京东覅是 –> –> 04:28 04:28
当前为非Wi-Fi环境,请注意流量消耗
正在使用流量播放,该视频预计消耗
03:30 / 03:30
00:00/00:00 小窗 –>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视频) –> 视频详情
新时代视野 新理论表达
长按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在文后点赞“在看”,推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