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读书人。我的导师也曾这样和我说:“读书不必要把书中的每一点都弄得清清楚楚,当然我们也很难做到对书中内容的全部理解。我的读书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不懂的就先搁置起来,继续往下读,读到后面,再回过头来看前面不理解的地方,自然也就理解了。”
读书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既然是学习,就是因为我们不是全能的,有很多东西需要在读书、学习中认知与理解。学习的过程必然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当然请教于师或者他人之后,能够得到很好地理解最好不过,但老师并不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前,老师也不是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再者就是有很多知识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需要自己用心去体验和体悟,只有通过自己的悟才能达到个人的真正理解。那么,如何做才能够达到读书的理想境界呢?
读书过程中,由于自己知识积累不够,理解能力的不足等方面的欠缺,致使阅读中有很多不能理解的知识、观点、思想等。面对这些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又不能及时地请教于他人,难道我们只能把书本放下来不再往下阅读吗?继续往下阅读的话,会不会更读不懂呢,继续读下去有意义吗?我们如何才能弥补知识积累的不够,理解能力的不足呢?
解决和弥补以上不足,通过“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方法,足以达到理想的状态。首先,“好读书”,即喜欢读书,发自内心去读书,这是读书的前提和动力,只因好读书,才会去大量地读书。通过大量的读书,我们自然就能了解和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为以后的读书打下了认知基础。再者,读书多了就自然拓展了认知视野,开阔了思维,这为以后的读书奠定了思维基础。有了认知基础和思维基础,再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必然能够促成自我的提高与发展。为自己的做人与做学问奠定基础。
其次,“不求甚解”并不是一味地读书,不求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而是在读书过程遇到一时难以理解的观念、思想,并不需要绝对地理解,因为,每种观念和思想都有其自身的张力,不可能像科学数据那样清晰可解。因此,读书时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理解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来相应地理解即可。接着还要继续往下阅读,也许读完该本书后,反过来对原来不理解的观念、思想又有了新的理解。即使读书本书依然不能对那些观念和思想有更深地理解,那么,在此后的阅读中,可能在另一个作者,另一本书中,通过对另一个观念和另一种思想的理解反过来理解了原来不清楚的东西。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尤其适用于读书不多的学生。但并不能因为此读书方法而把读书当成“走马观花”,什么书都粗略浏览,这也是“好读书”,浏览了很多书;这也是“不求甚解”,粗粗看过了,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体悟。这样的方法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切不可借此之名而荒废读书时光。“好读书”还应“读好书”,即阅读经典之作;“不求甚解”也应努力去体验和体悟,在读了众多好书之后,再反思原来的不理解之处。而不是把不解之处放弃,那么,不解就成了永远的不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