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简介
作为西方哲学源头的一座高峰,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系统梳理也是哲学研究者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在亚里士多德导论的众多版本中,乔纳森·李尔的这部《理解的欲求》(The Desire to Understand)独树一帜。他带领读者从亚里士多德的视角出发,对其揭示的诸多问题,例如“人的根本欲求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给出了极富深度与洞见的探讨,让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更能够启发他们反思自身所面临的哲学困境。同时,李尔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也使这部导论成为一本“不是亚里士多德专家也能理解”的书。
本文为《理解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译后记,译者刘玮教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李尔的理论背景与写作思路,为读者了解这部极具思想性的导论提供了很好的敲门石。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写下的那句“所有人都依据自然欲求认识”(π?ντε? ?νθρωποι το? ε?δ?ναι ?ρ?γονται φ?σει, all men by nature desire to know)大概是他最为人熟知的名言了。这句话揭示了人广泛而深刻的求知欲,也成为哲学和一切人类知识的起点。正是以这样的信念为起点和贯穿始终的动力,亚里士多德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真正的 “百科全书”。
亚里士多德思想系统清楚、逻辑严谨,因此在一个意义上,要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撰写导论相对比较容易处理,只要把他的思想系统呈现出来,大体上都不会太离谱,不会像关于柏拉图的导论那样,有大量截然不同的进路,也不会像海德格尔的导论那样,有那么多的争议。亚里士多德导论通常的处理方式,都是首先介绍他的生平,之后按照亚里士多德本人划定的知识门类,分成逻辑学、自然哲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灵魂学说)、形而上学、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 和政治学)和技艺哲学(包括修辞学和诗学)的顺序展开(这也是现在标准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编辑顺序)。正是因为体系清晰,线索明确,西方学界由单人撰写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导论不在少数,仅仅是在英文学界著名的导论就有罗斯、劳埃德、阿克瑞尔、巴恩斯、希尔兹等多个不同的版本。
但也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框架清晰,不同版本的亚里士多德导论读起来又难免不让人感到大同小异,读起来意兴阑珊。在这个意义上,想写出一部优秀的亚里士多德导论,又格外困难。
如果让我从所有读过的亚里士多德导论中推荐,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巴恩斯和乔纳森·李尔的这两个版本。它们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巴恩斯是简明扼要又不失阅读快感的代表,如果想快速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全貌,没有比巴恩斯的导论更好的入门书了。而李尔的这本《理解的欲求》,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导论,是能够带着你一同思考的导论。
在我看来,李尔不算是抱定一个研究领域皓首穷经的“学者”,而是很有才情的“思想家”。他跟随著名逻辑学家克里普克(Saul Kripke)撰写了关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博士论文,毕业之后先后在剑桥大学(1979—1985)、耶鲁大学(1985 —1996)、芝加哥大学任教(1996年至今),现在依然是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约翰·内弗杰出贡献讲席教授(John U. Nef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在古代哲学方面,他对柏拉图(特别是《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特别是逻辑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都有非常独到的研究;他还是一个心理分析师,研究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当代心理学,特别是对弗洛伊德有深入的研究。李尔还将哲学与心理学完美结合,由此关注了很多与人类心理相关的重要哲学概念,比如爱、幸福、疾病、死亡、想象力、希望、反讽等,在有关这些概念的研究中,李尔都结合了宽广的哲学史视野和精彩的哲学-心理学分析。他在所有这些作品里展现出的洞见,经常让人拍案叫绝。
这本《理解的欲求》是李尔离开剑桥的告别之作,他带着对亚里士多德、对剑桥大学、对同事和学生的感情写了这本书。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整理论证,整本书有着非常精巧的构思,围绕“所有人都依据自然欲求认识”这句话展开。在第一章引入这句话作为全书的导论之后,后面的内容分别对应着这句话里的几个关键词。第二和第三章讨论“自然”(因为亚里士多德将“自然” 定义成运动 / 变化与静止 / 不变的原理,所以讨论自然也就必然要讨论“变化”),主要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第四章讨论“人”,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第五章讨论人的“欲求”具有什么样的机构,如何规范自己的欲求,主要涉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内容;最后一章讨论“认识”或者说“理解”,主要讨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从这个内容简介,我们可以看到,李尔的导论不求面面俱到,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生物学、修辞学和诗学的内容基本上完全没有涉及,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内容也是非常有选择地做了讨论。李尔选择这些主题,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所有人都依据自然欲求认识”这 句话的深意,它不仅展示了人的根本欲求,也展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即欲求认识的人生活在一个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之中,并且在对世界的认识之中,达到自我认识的顶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理解的欲求》是一本真正带有哲学性的亚里士多德导论。李尔想要用这些问题再现困扰亚里士多德的疑难,刺激我们去和亚里士多德一同思考,同时他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很有深度、很有洞见的讨论,特别是第三章关于无限和芝诺悖论的讨论、第四章关于感觉在感觉器官中 造成何种变化以及“主动理智”的讨论,第五章关于“不自制”的讨论,第六章关于亚里士多德数学哲学和“实体”概念的讨论,都是学界争论非常激烈的问题,而李尔用非常清晰的语言和读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成一派又非常言之成理的解答,同时展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性。
理解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
[英]乔纳森·李尔 著 刘玮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精彩导论。它没有简单罗列亚里士多德在各个哲学领域的观点和论证,而是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所有人都依据自然欲求认识”展开,以巧妙的编排,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灵魂学说、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串联成一个整体,随处可见作者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洞见。本书再现了困扰亚里士多德的疑难问题,带领读者和亚里士多德一起思考,是一本真正带有哲学性的亚里士多德导论,对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很多重要问题都极具启发。
作者简介:
[英]乔纳森·李尔,芝加哥大学约翰·内弗杰出贡献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哲学、心理分析哲学、与人类心灵相关的哲学概念等。
译者简介:
刘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西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