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的故事(不能失去对历史和英雄的温情敬意)

张自忠的故事

摘要 新华网思客  今天有不少对英雄的质疑,甚至是否定,很大程度上就是时空的远离。当对一种爱感觉很陌生的时候,不用急于用今天那套世俗理解去解构传统和苛求过去,而应保持理解和敬畏。 

作者/曹林 

  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挺有意思。让考生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材料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让考生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在我们的民族英雄被遗忘、被质疑、被消解甚至被恶搞的今天,北京的这个考题很有意义。高考作文题不只是一道针对考生的考题,更已经成为一个全民参与讨论的公共事件,这道题不仅是让考生想象“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更是给考生之外千千万万的考场外公众出了一道题,让每个人去反思自己对英雄的情感,去通过想象与英雄在一起的故事、回到历史的时空中体味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灵魂。这不是追逐时下流行的穿越剧,而是给人们创造一个在历史时空中与英雄共情的“场”。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有想象力的正能量好作文题目,却在网络空间中成为被恶搞的对象,一些网民用那种习惯性的痞气和油腔滑调去解构这道题,借“与英雄生活一天”的场景去贬损英雄,用今天的目光去苛求过去的英雄,用戏仿和嘲讽的方式去消解应该成为共识的主流价值。我觉得出题者应该意识到,网络上针对这个作文题的调侃和恶搞越多,越证明这样的考题真的很有必要。

  记得钱穆先生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看待我们的大历史,需要这样的温情。我想,这个作文题的出题者,应该读过钱穆先生这段话,对“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有着强烈的共鸣,出这道让考生想象“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想象中去体味对英雄的温情与敬意。

  从岳飞到林则徐,再到张自忠和黄继光,随着他们生活时代与今天的远离,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民族英雄也越来越陌生。今天之所以有不少对英雄的质疑,甚至是否定,甚至价值观出了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时空的远离。

  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的民族英雄身上的精神,我们今人未必能完全理解,时过境迁后有这种陌生和隔膜很正常。不过我认为,当对一种爱感觉很陌生的时候,不用急于用今天那套世俗理解去解构传统和苛求过去,而应当保持同情的理解和敬畏。尤其反感当下流行文化中那种痞化作风,当面对一种无法理解的崇高和牺牲时,就在标签化中去贬低和解构他,用“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粗痞逻辑去毁掉经典和嘲讽崇高。将自己无知的、无法理解的、无法做到的,都解读为虚伪、愚昧和装。在这种戏仿和解构潮中,许多承载着正面道德教育的传统课文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为促销女郎,《背影》中父亲大耍双截棍,闺土摇身一变成为古惑仔,《沙家浜》中智勇双全的阿庆嫂成了胡传魁的姘头。

  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走进英雄生活的时代,与他们生活一天,就是设置了一种情境让我们去理解历史和英雄。想起了另一个经典,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触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假设的情境,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这道考题也是想通过假设的情境让人们珍惜自己民族的英雄,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拥有英雄而知道不珍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都来做做这道高考作文题吧,抗拒对英雄的遗忘与消解,抗拒对历史的背叛。不是为了歌颂英雄,而是为了铭记和体味历史。(作者为著名时评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专栏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作者精彩文章!

张自忠的故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