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考研论坛(又是一年”爆炸“年,内卷严重的计算机考研!)

计算机考研论坛
随着21考研的分数的公布,大家惊奇的发现:计算机考研的分数炸了!
浙江大学计算机分数线预测385+
总分453,数学一满分大佬!

复旦大学计算机专硕分数线预测370+
总分447,数学二满分大佬!
群内统计400+58人;39 0 + :101人;380+ :150人;370+ :220人

考研届的春晚,科软于昨日公布分数
群内已统计400人400分+,分数线有望突破390分【暴涨70分】
总分440,数学二满分大佬!

究其原因,除了今年数学408难度略低以外,无非是“cs大法好”导致的跨考热。
自2014年起,随着出国热的兴起和信息流通手段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流通速度,许多成功人士被拉下神坛,相应的也有许多站在风口的草根人士也起飞了起来,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曾经认定为的“成功人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相反,他们和自己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楚,随着国内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海归博士“这个群体日渐壮大,这群曾经在国内非常罕见的群体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随之而来的还有”千老“”高校编制“”青年千人“”学术“这一系列曾经并不被人们关注的词汇的流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特定专业中的从特人员,看似高大上的科学家,科研工作人员,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与自己曾经的幻想具有巨大的落差。渐渐在基础科研领域的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天灭伪化生”的热潮,这种劝退行为发展到2017年,知乎大V“到处挖坑蒋玉成”发表了一系列名为《劝退学导论》的文章,在这一文章中他提出了化学,环境,材料,生物这“四大天坑”学科中的学生应当脱离目前所在的专业转而寻求转行计算机大类专业的机会,也就是追求以“cs大法好”为口号的终极转专业目标,定向转专业到计算机大类下进行学习和深造。随着这种转行潮流的进一步发展,在2018年知名知乎用户“立党”发布了一系列“定向劝退”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地对如何执行“劝退专业”转行cs的操作进行了总结。其中2018年转行计算机成为了考研和高考中的焦点问题,不断有人在各种平台上提问自己身处被划作“四大天坑”的专业,是否需要or值得 跨考or复读。转专业这件事已经开始走向一个极端。

“21世纪学科”的梗本质上是一个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生物,化学,材料类专业作为招生基数巨大的本科专业,包含了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药学,基础医学,医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工程……这一系列所谓的“不同专业”,到了研究生阶段的细分领域更是多如牛毛,仅仅基础医学这一个大类就能根据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分出上百个不同的小方向。每一个方向的实验室都迫切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来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招生需求非常大,而这类专业却没有成熟的产业化结构,基础领域的成果转化非常困难,由于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为人所知的以及能够应用的往往是那些已经在应用领域做出一些收益成果的理论。这就导致了供需的极端不平衡,大量经过实验室培训的技术人员走出实验室很难找到工作。加之国内发展高校扩招这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国内科研界的职位非常稀少,甚至出现了“五年考核制”这种高校临时工制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转行计算机的呼声越来越强,2021年考研人数377万其中又有多少学生是跨考计算机这无从得知,今年计算机相关专业空前火爆,许多高校的分数线相比于历年的分数有十几二十分的提升,由于高分段基数巨大并且招生名额有限还有一些热门的学校通过提高单科分数线来刷人。网络上对于互联网行业薪酬的吹捧和计算机相关行业福利的无限放大,甚至现在不仅仅是“劝退专业”选择跨考计算机,许多其它传统工科的学生也选择跨考计算机,甚至还有临床医学的学生为了进入互联网热潮分一杯羹也选择了跨考计算机。
这种场景不由让我想到了我当年高考的时候那句“21世纪……”,作为经历过生物热潮退却的那一代人,从我个人角度上来说,能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人潮的反智。拿基生物大类科研招教职的行情来说,早在2013年硕士在普通二本找到一份讲师或者副教授的职位并不困难,到了2016年,中部和东部地区几乎所有高校招讲师、教授都要求要有至少博士学位,而到了2018年,高校带科研任务的教职都要求要有至少一篇1区一作,当然现在985学校还要求青年千人这类有帽子的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生物大类当年被“21世纪”怂恿去做科研的那批七八年的博士毕业了,还有一部分的原因要归咎与高校编制的流动性非常差,已经获得教职的人即使科研实力并不如新一代应聘者强,学校也不可能把他们解雇腾出位置,这也造成了目前高校招人的困境,用考核期来考察新教工的能力,而已经取得教职的老教工却是按照以前的方式管理,就是所谓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而这一代想要在国内找到教职和研究院职位的求职者就要面对曾经的高考状元,藤校海归的挤压,不得已走上转行的道路,而这些科研岗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生物行业中的供需不平衡,仅仅是中国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然这个现象在互联网企业是不会存在的。

这种病态的转行也不仅体现在学生中,在高校教师中甚至一些曾经是传统实验类和基础科研类的教师在科研和文章指标的压力下也在做计算机相关的方向,由于计算机是目前最热门的工具,诸如生物信息学,流行病统计学这种交叉学科方向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涌现,甚至现在许多曾经的传统实验学科也抛弃了经典的烧钱湿实验方法转而做一些容易出成果的dry work,近几年大热的AI也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由于领域新,文章容易发,学科交叉复杂这些特征,对于导师而言是提升业绩晋升的一个捷径,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这些学科的老师在尝试转换方向做科研,因此就培养了一大批在各自领域掌握了前沿技术的码农,这就意味着真实的计算机大类的学生远远比传统的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明面上的招生名额要多,许多企业在招生的时候发现收取的简历中,研究生阶段参与过“Machine Learning”项目的求职人员大部分都是不是传统计算机学院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涌入最终会导致的结果无疑是整个行业的严重拥挤。
许多人在网上鼓吹计算机相关行业没有永远不会饱和,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和游戏公司非常擅长创造新的需求和割韭菜,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相比于传统科研行业的编制制度(这里指的转正后的正式工)计算机从业者的岗位性质往往是流动性很强的私企职位,资本经营对于盈利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在目前国内的发展阶段和劳资关系矛盾尖锐的背景下),这份工作的保障有限,而更强和更年轻的人才的涌入会导致原本在行业金字塔上层的人才逐渐下移,而“末位淘汰”制度的存在又让每个拿着高薪的员工尽可能避免自己成为行业金字塔底层的“临时工”,这就意味着“自愿加班”风气越来越盛行,对业绩的要求越来越严苛。随着顶尖人才向这个行业聚集,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所谓“没有饱和”的神话,是需要在企业不断换血的进程中实现的,而行业的扩张速度再快,也承受不住更大的人才冲击。赢家是有限的,面对碾压才是常态。再大的需求也承受不住更大的供给冲击,更残忍的可能是你今天的薪酬是建立在被淘汰的前辈的血汗之上,而那些前辈成了公司逐利目标的牺牲品,而你能看到的都是活下来风光无限的管理,看不到那些被淘汰的牺牲者,但是这些牺牲者的经历,极有可能就是自己未来将会面临的命运。
经常关注留学论坛的同学们或许会发现,这几年计算机相关专业出国留学的难度前所未有,现在甚至名校背景,科班出身,完美三维也很难保证能申请到北美名校的master项目,phd职位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有很多学校直接表示没有phd名额放出,许多上岸的同学表示即使现在退学再申请一次自己目前在读的学校也未必能申请到自己目前的位置,这就意味着在计算机考研越来越难的背景下出国也变得越来越难,需要有更高的语言成绩和更强的科研实力,而我们知道我们自身在群体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是竞争者的衬托下显现的,因此,如果自己的竞争者的基数非常大,就意味着同样/相似水平的竞争者基数也相应非常大,不论怎样的高分段都人山人海(参见2019考研),这样的现状意味着有更高追求的同学失去了许多选择余地(1point3acres.com/2018-f)。另外早在国内互联网寒冬发生之前,包括亚马逊在内的美国几家知名大厂就已经停止接收应届生全职工作的申请,也就意味着曾经计算机就业移民的优势在中国和印度大批留学生的挤压下渐渐减小,欧洲,澳洲,东亚地区的一些学校也受到北美计算机留学市场的挤压而水涨船高,变得更难申请,相较而言直接回国后的就业优势也变得非常小,甚至于没有。
从18/19年的保研情况来看,现在普通211学校的顶尖学生想要保研到强势985学校计算机的学硕都是非常困难的,而这部分人,从大一开始保持着自己的GPA在很高的水平上,往往有着通过这个专业改变命运出国深造的想法,由于计算机大热,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只能顺延到差一些的学校或者对于出国没有什么帮助的导师那边,最终的科研产出受到影响,出国的进程也会受阻。国内就业去大公司,面临着时薪低,加班严重等等问题的困扰。不过这是曾经的“精英群体”的苦恼。
美国有3.257亿人口,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5.6人/平方公里,却集中了绝大多数全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有13.75亿人口,面积963.405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4.3人/平方公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大多数地区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生产力发展落后。计算机行业的就业选择往往局限于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这样的状态下,随大流跨考计算机,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许多人这时候会问,既然如此难道要我们考生物,化学,材料类专业吗(笑)?
除了这些传统基础科研类专业,还有无数的专业可以选,如果真的有着强烈不适合现在本专业的想法,这里的强烈的感到自己不适合不是指你看到了网上对本专业的描述,就觉得套糟糕了不适合,而是真正知道你目前所在的行业在做什么,它的发展现状如何,前沿在哪里,为什么不适合,你无法忍受的这个行业的问题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看到网上的信息后立刻就在自我放弃,被“cs大法好”所洗脑。如果要转cs类专业,你要知道你想做的究竟是什么方向,这个方向是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工具,解决什么问题,对工业界/科研界的价值是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转专业进入一个新领域之前要知道从事这种行业每天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他有什么利弊,如果看中的是这种行业的薪酬,那么也要知道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学会收集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退一万步说,能够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看到自己命运的轨迹,是像断奶一样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基本的成长历程之一。

 
 截至2020年的秋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被普遍看好的,这十几年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在造就了大批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点有目共睹,便捷的通讯和购物方式不仅造就了一批“网红”和电商新贵,也改变着大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于相关行业的收入增长,金钱成了计算机行业的重要催化剂,功利心驱使更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多的薪酬涌入淘金。2020年冬天疫情遭遇的互联网寒冬使得许多人一夜丢掉了工作,在就业形势的挤压下更多人选择了考研,2021年考研人数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数据,377万考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我们说现象的爆发背后往往有长时间量变的积累,这背后就是低端从业者做着大量重复性工作造成了行业的内卷化现象。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驱动,没有核心技术对产业链进行改良就需要投入巨大人力成本以维持增长,从个人角度上就是996的超长工作时长,而资本竞争如同逆水行舟,利润的减少,资金的断裂又会造成企业的消亡和更大规模的失业。这就需要全行业得到高端人才的供应通过技术手段的改进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这也是美国暂时领先于我们的原因。高端人才不意味着更高的学历,而是那群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高追求的人,仅仅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并不能让有潜力成为这类人的学生完成这种转变,这需要更高的科研素质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更长的时间精力投入,而这样的需求和大多数人想要混学历找工作的初衷又相互矛盾,然而低端劳动力不再是社会所需要的了,这是客观条件下的变化。

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密不可分的。政策往往比我们普通人对于未来需求的变化有更敏锐的探知,这也需要个人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期望。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最后:祝贺灰灰考研21腾飞班再创佳绩!

计算机考研论坛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