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
      德鲁克曾说:“认识你的时间,是每个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有效的自由之路。”

      有专家统计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时间分布情况:睡觉21年,工作14年,个人卫生7年,吃饭6年,旅行6年,排队5年,学习4年,开会3年,打电话2年,其他3年。
      对于我们来说,可能还要大篇幅的加上刷手机的时间吧,这个时间表,可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些出入,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表上感受到一些东西,人的一生中可以创造价值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必须学会管理时间。
      丰子恺的老师是著名的弘一大师,他写过一篇散文,有一次他去看在杭州出家的弘一大师李叔同。李叔同修的是佛家的律宗,持戒甚严。早上去,见不着,因为大师在做功课,打坐念佛呢。直到日暮黄昏,才见到。大师请丰子恺落座之后,看着窗外夕阳,念叨说,时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李路的序里记载,查理喜欢与人早餐约会,时间通常是七点半。记得第一次与查理吃早餐时,李路准时赶到,发现查理已经坐在那里把当天的报纸都看完了。虽然离七点半还差几分钟,但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他让他心里很不好受。第二次约会时,他大约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发现查理还是已经坐在那里看报纸了。到第三次约会,他提前半小时到达,结果查理还是在那里看报纸,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座位,终年守候。直到第四次,他狠狠心提前一个钟头到达,六点半坐那里等候,到六点四十五的时候,查理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头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以后李路逐渐了解到,查理与人约会一定早到。到了以后也不浪费时间,会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翻阅。自从知道查理的这个习惯后,以后再约会,他都会提前到场,也拿一份报纸看,互不打扰,等七点半之后在一起吃早餐聊天。
       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张良拜师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比。

      华与华的华杉老师就是极其勤奋自律的老板!在对自己的时间管理上,下日日不断、水滴石穿之功。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在家写作,不管是出差还是休假,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多年积累下来,他出版了大批关于中国历史智慧的著作,是销量过百万册的畅销书作家。早上8:30,他就已经到了办公室。他的写作量超过了职业作家,但是一点也不耽误他经营公司。晚上则从不应酬,甚至也很少跟客户吃饭,22点以前就上床睡觉了。而在公司经营和项目策划上,则历来是深谋远虑,算无遗策,滴水不漏。“不败兵法”是他的座右铭,任何事情不求胜,求不败,一生不败。
      和很多有时间管理习惯的人一样,吴军也会把他每天要做的事情排个序。而他排序用的是围棋视角,爱下围棋的吴军会先做“急所”,再做“大场”。
      “急所”和“大场”都是围棋术语。“急所”说的是在敌我双方接触中,对攻守双方都重要的那些点。而 “大场”指的是在围棋布局阶段棋盘上的各个战略要点。这两个中,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相对静态的。他会先把有截止日期的事做完,再做重要的事。
      吴军说,如果不排序,重要的事就会不断被插进来的事情打断,然后往后拖。

       除此之外,完整的时间也变成了碎片时间。通常,人们习惯于用碎片时间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手头上有10分钟时间,那就拿出手机看看新闻,结果可能一下子就看了一小时。其实,这些碎片时间可以不用来做小事,而是加起来做一件完整的大事。吴军的很多文章和书就是利用碎片时间写出来的。
大部分人可能无法利用碎片时间来写作,但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看书。一本300页的书,常人一般10个小时看完。你有了碎片时间比如半小时、10分钟、5分钟,就利用上读几页,最后半个月、20天就把书看完了。这就是用碎片时间做一件完整的事。
      在高中时,吴军复习高考政治课习题就是用这种方法,那时的政治题一道题几百字,需要背诵,他就利用每天从家到学校这路上的时间,边骑车边偶尔看上几眼,最后考了90多分。
     很多人一说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就习惯性地用这几分钟时间去做小事情。但吴军认为,小事常常会变成没用的事。虽然也是在做,但是不如积累起来做一件大事有价值。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
       培根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所以说,想要节约时间,就要合理安排时间,这件事很重要。
       共勉!
 
 

合理安排时间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