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前言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说了一个“愁”字,却从不同的两个角度说起。少年时,不懂装懂,不知愁而装愁;中年时,懂了装不懂,知愁装作不知愁。
因为这个愁,真得很复杂。
一、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说,年轻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愁,却总爱登楼作诗, 勉强说些“愁苦”之言。
这首诗中写的愁,其实暗指人世间的险恶与南宋内政以及宋金之间斗争的的复杂。
辛弃疾年轻时,金戈铁马壮志豪情。他从沦陷区南下归宋的时候,一定充满了收复中原的信心。
但是辛弃疾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这个理想,甚至连岳飞的成就都没有达到。
这首词写在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四十多岁了。会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不仅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词。
看到这首词时,总不由地想起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二、欲说还休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回到上饶, 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初到南方时, 宋高宗对其赞赏有加,后来即位的宋孝宗曾经也是一个致力于恢复的皇帝,但是北伐失利以后,南宋逝去了报仇雪耻的锐气。
辛弃疾渐渐看出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胆怯,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内心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但是诗人又能说些什么呢?只能是: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真正懂了的人,就不说了。不如说些闲话保自己的平安,例如:却道天凉好个秋。干脆聊聊天气吧。
三、 喜论恢复、不合时宜辛弃疾的朋友陆游,也是一位致力于恢复中原的诗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闲居五年之后再次被启用。4年以后,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被弹劾”喜论恢复、不合时宜”, 以“嘲咏风月”为名被削职罢官。
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喜论恢复”,当然“不合时宜”。
在隆兴北伐失败以后,宋孝宗本人对于南宋的军事实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宋孝宗签署的《隆兴和议》给宋金双方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在和平的时代,希望恢复中原的人自然没有了用武之地。辛弃疾不是一般的文人,他是从刀山火海上闯荡过的人。自然更加的失落。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不是一般的愁,是家国的愁,是渴望建功立业而不能的愁。
结束语当年南下时,辛弃疾一定想不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到曾经的家乡了。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了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诗人,终于又有机会重上战场了。这一次,诗人陆游还亲自来为辛弃疾送行。
可惜这一次北伐,南宋的准备并不充分。辛弃疾一开始就没有看好这次宋金之战,因此他还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自己的忧虑。
果然,这次北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见南宋士人的愁,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愁”,也因为主和派掌权而愁,更因为主战派的无能而愁。还是“却道天凉好个秋”吧。
@老街味道
七绝都是格律诗吗?当然不是,七绝中也有不少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