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点击蓝字 关注根正苗红的我哟~
九月初秋 欢迎你来
欢
迎
你
来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he cherry blossoms are in bloom
01
学院概况
SUMMER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马列主义教研部(成立于1955年),随着历史沿革,2015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研究生教研室(6个)。其中,前五个教研室承担着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一个,承担着研究生的培养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北京邮电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生以及学生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牢牢把握
1.“一个目标”——从“标准”到“示范”再到“重点”马院建设目标;推动马院上“高原”起“高峰”,冲博点,积极营造“上下齐心、人人担责”的内部氛围为着力点;
2.“两大工程”——铸魂工程、青马工程;
3.“三大建设” ——以准确把握马院的科学定位,协调推进“课程、学科、学院”三大建设;
4.“四个基地” ——倾心打造一流马理论“教学基地、传播基地、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四个一流基地;
5.“五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办马院;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依托行业特色办马院;坚持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事业办马院;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办马院;坚持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办马院;
6.“六大理念”——政治建院,确保马院办院方向,质量立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院之本;制度治院,制度是治院之绳;人才强院,人才是强院之基;特色兴院,特色是兴院之道;开放活院,开放是扬院之帆;
7.“七大底线”——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信息真实性等底线。
戮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为培养具有深厚思想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和通信信息人才贡献力量,再铸辉煌。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2
专业培养
SUMMER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充分结合我校信息科学的优势,积极围绕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对我国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研究,旨在培养既熟练掌握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要求,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格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题、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3
师资力量
SUMMER
李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新世纪优秀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代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北京邮电大学首届烛光教学奖获奖教师,北邮高新标杆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八项,完成各类横向课题二十多项。在《哲学研究》、《求是》、《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一百五十多篇,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八部。主要研究领域是网络意识形态、网络社会管理、社会哲学等。
李老师联系方式:lg280@sina.com
周晔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光明日报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中国高等教育》等出版书籍及发表论文50余篇(部)。荣获“北京教育系统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奖、北京党建研究会党建研究课题一等奖等。研究方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周老师联系方式:zhye@bupt.edu.cn
任建东,男,哲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参与6项省部以上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在《伦理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6部。期中论文《道德主体性的本质》(原载《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获共青团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奖(最高奖),博士论文《道德信仰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任老师联系方式:jiandongren@163.com
莫茜,教授,女,1962年8月出生。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网络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开设过和参与过的研究生课程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网络文化哲学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专题)。主要研究专著:《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求是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若干篇。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网络文化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莫老师联系方式:mq789@sina.com
杨瑞萍,女,教授,法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兼职北京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理事,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招生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杨老师联系方式:happyrpyang@sina.com
齐英艳,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概论教研室主任。全国马经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毕业来北邮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主讲本硕博不同层次课程十余门;在《红旗文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青年研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著与合著学术著作10多部,主持和参与课题20余项。
齐老师联系方式:qiyingyan578@126.com
严潮斌,男,研究馆员,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7年,曾任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在《大学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多部;主持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研究方向是科学技术哲学。
严老师联系方式:yanchaobin@bupt.edu.cn
刘成群,1978年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著有学术专著三部,散文集一部。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刘老师联系方式:lcq@bupt.edu.cn
李全喜,男,1981年生,河南新乡人,吉林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现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方面)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累计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招标、其他省部级及相关课题20余项。学术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清华大学艾四林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生态文明研究智库成员、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成员、右玉干部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马学科发展报告与北京市教工委组织的北京高校马学科报告的编写人员。同时兼任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河海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等多家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外审专家。
李老师联系方式:75928978@qq.com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4
人才培养特色
SUMMER
学院坚持突出专业特色,引领学术发展,针对研究生培养现状,以自主读书会、“青马邮心”、“邮马论坛”学术讲座以及大型学术研讨会为依托,自主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四位一体”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机制。
通过自主读书会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兴趣和学术能力。
借助“青马邮心”主题系列讲座,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经验分享、答疑解惑,以辅助导师在论文写作和理论阐释方面进行把关和指导。
通过举办 “邮马论坛”,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不仅帮助了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而且加强了校内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教师受益。
立足于学校层面,学院积极承办行业特色、生态文明等全国学术研讨会,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马院之间的交流,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最前沿的理论熏陶,加深了学生对马克主义理论的专业自信。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5
历届毕业生毕业状况
SUMMER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从学院历届研究生毕业去向看,多数成功就业的学生工作所在地仍以北京为主,非留京学生的就业去向也多以一线城市为主。从就业单位所在行业分析,学院毕业生去向也较为灵活,就业方式多样,结合北京邮电大学学科优势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特色,除1人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多数毕业生选择在互联网领域、教育领域以及国有企业等单位,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或党建管理等实务工作,较少数人选择从事其他领域工作。
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
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
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6
考核内容
SUMMER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共有两门专业课科目,分别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乃至学科框架的总体掌握和理解情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的掌握情况,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认识和表达情况。
具体的参考书目、试卷结构及其他具体内容可查询学校官网发布的考试大纲。
欢迎各位同学积极报考!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祝你成功,马院等待你的到来!
排版|冯丽晓
责编|韦韬
【完】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