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而生任务(应运而生 — 王莽的官场坦途)

应运而生任务
1. 引言走过了西汉两百年的风风雨雨,这驾承载着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了万千势力的马车仍然在摇摇欲坠地艰难前行着。
此前的文章中,我们深刻解析了西汉在自然灾害频生与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环境下如何走向了衰落:
后记 — 我看西汉历史系列跋文

那么,西汉王朝究竟为何落下了帷幕,在这风雨飘摇中,背负了千古骂名的篡位者王莽又是如何颠覆了这个强大的政权的呢?

2. 王莽是谁中国历史上不乏通过篡位得到天下的皇帝,每一个篡位成功的帝王都有着十分精妙的政治手腕,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纵横捭阖,最终登上历史舞台,一展作为一个帝王的风采。
从疑云重重的秦二世胡亥到逼着汉献帝禅让的曹丕,再到篡夺了女婿江山的隋文帝,从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到发动靖难之役的明成祖,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篡位夺得天下的皇帝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
而所有的篡位者中,要论起最有名的一个,那一定非王莽莫属了。
王莽,一个背负着千古骂名的篡位者,一个颇具争议的帝王,又是一个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极具话题性的人物。他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能够代汉自立,终结了这个曾经如此强盛的王朝呢?他又为什么被如今网络上评为最有可能是穿越者的历史人物呢?
《汉书》、《资治通鉴》都各用了三卷来详细介绍了王莽的一生,足见这一历史人物与他所处时期的复杂性。
这之中,尤其是《汉书》的记载更加紧密围绕王莽本人,从他政治生涯的开端到他发迹的一件件事迹,一直到他权欲熏心、只手遮天、代汉自立,再到战火滔天的起义声中,功败身死,详细记述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
纵观《汉书》的记载,班固早已在文字的背后给与了王莽一个盖棺定论 — “匿情求名”。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
2.1 王莽身世西汉后期这一历史时期从柔仁好儒的汉元帝登基缓缓拉开了序幕,在元帝一生中,他意图组建一支儒臣政治集团来实现他那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却在宦官集团的摆布下,成为了一个梦幻泡影。
然而,随着汉元帝的驾崩,宦官势力的骤然崩塌,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强势登场,这就是以元帝皇后王政君为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团。
汉成帝时期,王氏集团的触手遍布于朝野上下,家族中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出任大司马,而王莽,就诞生在这个外人无法撼动的家族中,他正是太后王政君的侄子。
出身于朝中最强大势力集团中的王莽没有如同其他王家的孩子一样贪图享乐,勤学恭谨的他很快在王家子弟中脱颖而出。
《汉书》记载:
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就在王莽 24 岁时,他时任大将军的伯父 — 王凤重病卧床,王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最终,王凤在临死前,大力举荐王莽为官,于是汉成帝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从此开启了王莽的政治生涯。
2.2 王莽发迹王莽一路扶摇直上,初入官场便连连升官,从黄门郎、射声校尉一路升迁到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开始参与朝政。
这离不开朝中一众当世名士的美言,王莽的叔父王商甚至上书自削封地来分封王莽,此时王莽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
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就这样,一路飞升的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已经进入了朝廷核心势力范围。
2.3 初露政治手腕就在王莽初出茅庐,开始在政治中央崭露头角之时,一个消息传来,时任大司马的王根即将退休。
此时,家族中最有希望继任的,是与王莽经历十分相似,也是从黄门郎一路爬上权力云端的另一个成员 — 淳于长。
淳于长是太后王政君的外甥,也就是王莽的姑表哥。他十分善于察言观色,凭借斡旋于太后王政君与汉成帝之间,促成汉成帝废立皇后,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然而,淳于长得势以后,肆意收受贿赂,俨然成为了朝中巨贪。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莽借着照顾生病的叔父王根,婉转道破了淳于长的斑斑劣迹,最终淳于长下狱被诛,作为大司马另一候选人的王莽凭借其不动声色的优秀政治手腕成功走上他为官生涯的巅峰。
2.4 韬光养晦汉成帝逝世后,定陶王刘欣继任为汉哀帝。
每一次皇帝的更替,都免不了发生一场朝中势力集团的洗牌,此时,定陶势力的代表人物 — 汉哀帝的祖母定陶傅太后与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走上了历史前台。
久在官场中厮杀的王政君此时最清楚不过的是,在这权力更迭的重要时刻,首要任务是保全自己的势力,于是,在王政君授意下,王莽两次请求退休,终于暂时退出朝廷,开启了在地方韬光养晦的生活,《汉书》记载:
莽故大司马,辞位辟丁傅,众庶称以为贤
太皇太后诏外家王氏田非冢茔,皆以赋贫民
就这样,早已根系强壮无法被撼动的王家外戚集团以其短暂的离场休息却换来了民间的盛赞,而与此相比,傅丁两太后集团则更显得德不配位,以至于最终声名狼藉。
2.5 重回政治核心傅丁两太后得势后,仰仗自己的太后地位飞扬跋扈,疯狂培植自身势力,他们的嚣张气焰很快招致了朝臣集团的不满,哀帝一死,“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的王莽重回政治中心便成了众望所归。
重新位登大司马大将军的王莽总揽朝政大权,立即开展了对傅丁集团的清洗运动 — “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一面逼赵傅丁三太后自杀,一面网罗亲信,牢牢地将权力握在自己手中。
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说者,莽皆傅致其罪,莽白太后,辄可其奏,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坐互相举免,丁、傅及董贤亲属皆免官爵,涉远方。
就这样,王莽拥立年仅九岁的中山孝王之子刘衎为汉平帝,王莽在群臣的举荐下成为辅政大臣,受封为“安汉公”,大权在握,只手遮天。
2.6 从假皇帝到真皇帝 — 王莽篡汉在位五年的汉平帝去世后,王莽拥立只有四岁的孺子婴,自己称“假皇帝”代理朝政,最终,在群臣的广泛拥护下,王莽囚禁孺子婴,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新”,正式拉下了西汉王朝的大幕。

3. 王莽为何能够官运亨通纵观王莽称帝前的仕途,我们惊异于他的官运亨通,24 岁为官,30 岁就做到了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侍中,38 岁便位列三公之一的大司马。
是什么让王莽一路如此顺遂,真的仅仅是班固所评价的“匿情求名”吗?
3.1 西汉后期奢靡的社会环境西汉后期,整个朝野上下弥漫着奢靡的风气,《汉书》记载:
是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僵、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
在这样奢靡的社会环境下,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王莽却反而勤俭博学、孝敬母亲与寡嫂,成为了西汉后期官场的一股清流,从而能够迅速脱颖而出,为众人所瞩目。
面对历史,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因为王莽最终的失败而论定王莽必然是一个卑鄙小人,这样的历史观是错误的,如果王莽真的是一个善于作秀、匿情求名的伪君子,又为什么能够轻易骗过他身边的众多官员、一个个身居高位阅人无数的叔伯呢?换句话说,一个时时刻刻都在作秀,把作秀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的人,他还能被称为“作秀”吗?
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认为,王莽是一个极为自律好学的人,同时,面对日益衰落的西汉王朝与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他也有着想要去变革的热情,因此,他严于律己,并且敢于把握机会,而奢靡贪污的官场反而映衬出了他那独特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为他铺就了一条坦荡的官场道路。
3.2 王氏政治集团的稳固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王莽为官的三十年,他的三次重要升迁,都离不开几位叔伯的举荐,从大将军王凤举荐他为官,到丞相王商自削封地请求为王莽封侯,再到大司马王根临终托付王莽,这一切完全得益于身为高官的叔伯们的极力推举。
另一方面,作为王氏外戚集团的核心,历任元、成、哀、平四朝的王政君在整个西汉后期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空前的,优秀的政治头脑让她先是闪电般清除宦官势力,紧接着又凭借自己作为太后的权力优势迅速扶持自己的兄弟进入西汉政治核心,稳固王氏政治集团的地位,而这其中,最受王政君垂青的王莽能够一路飞升,并且在与傅丁两太后的政治斗争中能够避其锋芒,最终以柔克刚重回巅峰,与他背后王政君出色的政治手腕操纵是密不可分的。
3.3 灾异学说的易姓改命思潮汉宣帝作为巫蛊之乱中起兵反抗的废太子刘据之孙,作为一个曾经进过监狱的皇帝,在看到上一任皇帝仅在位 27 天就被废黜的现实之后,他内心的自卑与不安,使他公然质疑“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的公羊派,通过石渠阁会议确立了以“天道无亲,唯德是辅”为核心思想的谷梁派为指导思想,同时,内心的自卑让汉宣帝疯狂炮制祥瑞事件,“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种种祥瑞事件层出不穷,而在祥瑞的背后,是人民空前高涨的迷信思潮,所以到了西汉后期,自然灾害频生,地震反复发生,黄河反复决口,瘟疫接踵而至:
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
这样的背景下,深受祥瑞与灾异思想教化的民众自然会将种种灾异归因于汉庭的统治。
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修订了著名的历法《太初历》,结合《易经》,推算出每 4167 年中有九次重大灾害,首次重大灾厄将会发生在太初一百零六年后,也就是汉成帝在位期间。
与此同时,民间流传着每 210 年就会改朝换代的传言,这就是著名的“三七节纪”,西汉中后期,“易行改命”思潮已经风靡朝野上下:汉昭帝时期,符节令眭弘就因为称“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而被处死;汉成帝时期,作为下级官员的谷永劝谏汉成帝“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提出上天可能会“更命有德”;到了汉哀帝时期,哀帝甚至在这样易行改命的思潮下,想要将天下禅让给自己有着断袖之癖的宠臣董贤而遭到群臣的反对。
就这样,上到群臣下到百姓,都在这层层的声浪中寻找着一个足以能够顺应天意的道德楷模来接替大汉的统治。众目睽睽之下,“克己不倦,折节恭俭,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的王莽成为了众望所归。
而此时的王莽,也顺应民心,玩起了祥瑞的老把戏,他让塞外蛮夷“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从而实现《尚书》中记载的“周成白雉之瑞”,并且让民间献上所谓的汉高祖流传下来的天书“金匮策书”,预言王莽为真命天子。
3.4 儒臣集团的拥戴我们已经介绍过,西汉中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吸收混合着阴阳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众多思想一举登上封建治国思想的重要地位。
到了西汉后期,经过西汉中期公羊学的奠基与石渠阁会议的官方表态,今文经学的政治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儒臣遍布于朝野上下,而此时此刻,熟读《礼经》的王莽顺应了儒生的政治理想,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儒家礼仪建筑,为儒生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前所未有的拥戴,甚至有 48 万民众请求嘉赏册封王莽为安汉公。
就这样,在西汉末期这个极为特殊的天时地利人和下,朝中众臣宛若在黑暗中看到了天边的启明星,疯狂上书要求安汉公王莽称帝,王莽于是“哀叹良久”,称“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才终于荣登大宝。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评价说:
王莽是根本无所谓篡窃的。他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要实行改革,自然要取得政权;要取得政权,自然要推翻前朝的皇帝;而因实行改革而推翻前朝的皇帝,在当时的人看起来,毋宁是天理人情上当然的事。所以应天顺人,《易经鼎卦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在当时也并不是一句门面话。

4. 结语王莽无疑是极为幸运的,他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而生,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但即便如此,他官运亨通的一生仍然给与了我们充分的启示,同样在王氏集团的福荫下,我们对比淳于长以及其他的王氏成员,王莽的幸运也完全得益于他自身自律、好学、勤俭的个人品质,历史给予了王莽应得的回报,他拒绝了近在咫尺的诱惑而得到了贵人的垂青。
此时此刻,我们回头来看,可以总结出王莽这一路走来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 — 五行:
自己行 — 打铁还需自身硬,王莽自律、勤俭、孝顺、博学以及他所具有的政治手腕都是他仕途一步步走来的坚实基础。
别人觉得你行 — 王莽的成功,无疑得益于身边的贵人,众多叔伯、姑姑的首肯与举荐成为了王莽攀上大位的阶梯。
觉得你行的人本身行 — 如果作为贵人的叔伯、姑姑不是朝中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太后,那他们对于王莽的首肯也很难让王莽能够有日后的飞升。
身体行 — 在平均死亡年龄只有 22 岁的汉代,王莽年至 54 岁仍然有着健康的身体与清醒的头脑可以支持他登上帝位,这个因素不可谓不难得,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怎么能够在王氏与傅丁集团的斗争中熬死汉哀帝重回政治核心呢。
做的事情行 — 王莽能够得到万众的拥戴,能够成为众臣苦苦期盼的天命之人,这与他的政治理想也是完全分不开的,他顺应了汉代儒生政治的风潮,身怀复古改革思想,想儒生之所想,行众臣之所望,自然成为了民心所向。
在群臣的极力推崇下,王莽顺应人心登基大位,终于可以大手一挥,实现他内心长久以来的变革梦想,那么,王莽的称帝改制进行了哪些举措呢?又获得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一篇文章,让我们再来深入解析,敬请期待。
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以技术为主,涉及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习与感悟,每周三到七篇推文,全部原创,只有干货没有鸡汤。

应运而生任务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