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部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无止境,研无止境。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教学潮流和教育思想有很多,我们需要去了解,再去分析,进行实践。为了探究更好的语文教学,教育界也一直在探索各种教学策略。“主题阅读”、“群书阅读”、“绘本教学”、“高阶思维培养”、“整本书教学”、“深度学习”、“互文性写作”……有太多的新的东西需要教师去掌握。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歇。只有我们对教材把握更到位,教学管理更有效,课堂教学更扎实,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

01一教
    
教材探究:单元定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首古诗。这一单元是课文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通过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短文《雷雨》、儿童诗《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课文《太空生活趣事多》为孩子们展示了大自然不同的魅力。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篇章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送别友人林子方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围绕西湖的古诗。生活在杭州,和西湖有过数面之缘的我班学生们,对这篇古诗更有熟悉感,更易走近古诗。

教学叙事:一、图片导入,走进古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杭州有名的景点有哪些吗?(同学们一一分享,范煜祺同学很厉害,直接说到了西湖的“三潭印月”,还详细介绍了其由来。)由此引出西湖十景图中的“南屏晚钟”,南屏山就在西湖边上,在这座山脚下有一座净慈寺。每当傍晚“净慈寺”的钟声响起,悠扬的钟声就会传遍大半个杭州城,这就是“南屏晚钟”。
出示“净慈寺”的图片。学生个别读,正音,齐读。这个词语的字音朗读要格外注意。在这一天早晨,杨万里的朋友:林子方要去外地做官,就在这净慈寺,杨万里送别他的好友。齐读课题。理解题意(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友人林子方)学“晓”字。“晓”字古义是说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是指——早上,早晨。请两个同学再读,谢峻逸读得很好,停顿合适。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他回答:“晓出”是时间,“净慈寺”是地方,“送林子方”是事情。表扬他,其他同学齐读。这一次,明显读得有停顿、有理解了。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古诗写了西湖的哪些景色?一读正确,指名读,随机正音。(提示:“竟”、“映”是后鼻音)二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古诗写了西湖的“莲叶”、“荷花”。(板书)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荷花?
西湖的莲叶、荷花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吸引诗人杨万里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默读,圈出哪些词语能让你感受莲叶与荷花的独特。(1)“接天莲叶无穷碧”第一个同学圈出了“接天”“无穷”。请他说理解,他想到了前面学过的一个词语“无边无际”,是的,莲叶挨挨挤挤,无边无际,和天空都仿佛相接了。满眼的清新碧绿。再读。(2)“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一片碧绿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独特的景象?“别样红”(特别),为什么荷花会特别红呢?我们班厉害的范灵萱小朋友,说:因为有碧绿的莲叶的衬托,所以荷花特别的红。点拨“映日”,有了阳光的映衬,荷花也分外红了。朗诵这一句诗。指名读,齐读。(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站在西湖边,放眼望去,密密层层的荷叶铺满了整个湖面,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此时,诗人杨万里不由地吟诵起——生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点拨“毕竟”是“到底”的意思。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指名读,配乐读,配乐齐诵。
四、写字指导。
(教学设计参考了余琴老师主编《浙江小学语文最新课例精选》,此课为2018年3月“镇海区新基础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

02二思
上完这节课后,发现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还是不到位,有几个教学目标完成度没有达到预期。之后也一直在反思应该如何更加完善。非常巧合,后面的一天参加了一场课研活动,正好有一位老师也上了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顿时觉得对比起来很有收获,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能够让我的教学设计更完善。
开头教师是以“你们去过西湖吗?”这一问题导入。对于深处杭州的小朋友,这个问题更易激起他们的认同感。小朋友们都纷纷举手。读“净慈寺”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但她还多了一个“声”。导入巧妙,情境贴切。(随着图片的出示)教师边说:西湖的四季风光不同,远看、近看也不同。而且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呢。一阵钟声响起——南屏晚钟——净慈寺。声音顿时拉近小朋友们与寺庙的距离。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莲叶”美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闭眼感受。学生眼前好像出现了画面。荷花为什么别样的红?这里学生只说出了“映日”。于是教师通过两张图片,一张一株荷花的图片和一张莲叶伴随荷花的图片对比出现在一张PPT上。学生顿时体会到,在莲叶的衬托下,荷花会特别红。欣赏西湖四季的景色图,学生看着春、秋、冬的场景描述。感受盛夏西湖景色的独特,从而引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写生字时以有趣的书签的形式(送给林子方)来激趣。环节处处透露出教师的巧思。第二次听别人来上这堂课,更有新的感受。

03三疑 

带领我们前往培训的孙老师在这课之后的一翻话,又让我对这首送别诗有了新的感受。短短的一首诗,一篇课文像一个宝藏一样,值得我们去挖掘,深深研读。常读常新。孙老师肯定了这位教师上课的亮点以及低段字词和诵读体悟的扎实。还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聚焦“送别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对于送别诗的感受应该怎么上?上的时候需要变换顺序吗?我和这位教师的教学环节都对诗的顺序进行了调换,我们先体悟“莲叶”“荷花”之美,西湖夏景之美;再去引出诗人的议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身处杭州,对自己离开杭州既然前往福州的朋友林子方说:杭州西湖风景多美,你舍得离开此处吗?你看看,这一望无际的莲叶和红艳的荷花的美丽风光。这是全诗正常的顺序。这么美的风光,你舍得离开我这个朋友吗?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我吗?孙老师的这几问,将这首诗“送别”的意味凸显了出来。

我们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要明白学无止境,研无止境的道理。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都值得细细推敲,多多研读的。

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一节课由无数个不同的老师上,就会有各种不同的感觉。教师的风格,解析教材的角度,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都是不同的。这样一节节公开课的展示,不同的东西也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这个教师深厚的功底,那个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研究、精妙的教学设计,另外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提升思维的引导,很多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汲取到优秀的养料,再反哺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学生在进步,我们也一样不能停下往前的脚步。
有些工作二十多年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都能磨课磨六、七次,如此精益求精,我们又怎能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呢?每次争取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同一堂课,第二次教,就得和第一次不一样。

 多研究,多实践,多反思。——送给自己                                                                                                作于2021.5.14

                                                                           
 ?“ 感谢你的陪伴,愿你有诗、有生活。”
by吴木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