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
最近,老婆在读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经常有“哦”、“哇”的感觉,原来我们中国的圣人讲的话是这个意思。
今早,她又给我发了一段“性相近、习相远”相关的感叹。正巧我最近也在思考关于本性的话题,于是将一些观察、思考整理如下。
万物都有其本性
我们的经典智慧真的是博大精深,不用生命和实际经验去体悟,很多东西就只会停留在表面。这些年我通过带孩子、与土地接触,在土地上种植植物、养动物、自己在自然中观察、带人们进入自然以体验式方式学习,总结发现其实万物都有其自性。
植物的本性
在我种植蔬菜、花草时,观察到她们有自己的大智慧,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萎,再次进行生命的循环。她们懂得生命的节奏及时间的韵律,完美地配合着完成生命的各个阶段。
动物的本性
孩子上小学后,给他养了一只猫,为她取名“春春”。春春2个月离开她的妈妈来到我们家里。前一段时间生了第一窝崽崽。最近小猫崽已经睁开眼睛,长得肉嘟嘟的了。虽然是第一次生崽,也从未见过其他的猫猫生崽。但是,她能够完全完整地完成整个怀孕、生育、养育的过程。在生育时,她还能够用她的方式请求我们在她旁边陪伴她。当宝宝生完后,她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两个宝宝,给它们舔身子、喂奶,保护它们。这些都是她本性所能,没有向谁学习。
人的本性
人也自有本性,只是人类有共同的本性,同时每个个体又有其自性,所以,也会看到即使是双胞胎,除了外表接近外, 她们/他们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现代社会,人们习惯向外寻求,学习各种外在的知识和技能,反而很少去探求自己的本性。但是,这些年也接触过许多不少以本性来生活的人。这也是我们的老祖宗提倡的无为、天人合一,跟随自己的直觉、本能来做一些事情,见他们开启了本有的天赋。
万物的本性
一块石头、一座山、一朵云、一阵风一个程序、一个机器人……它们也都有其本性。
万物都有学习的能力然而,万物都有其适应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学习,从而造就不同的习气。 当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时,她们会很有智慧去去适应这个环境,做出最适合的反应。有一次买了一把“莲花白”的菜苗种在了楼顶菜园中。其中几棵种在了做过厨余堆肥的位置,土壤肥力较好,而另外有几棵种在了肥力较差的位置,而且土壤的深层还有许多“丁香”的树根。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前面的几棵长势很好,逐渐包起了包,最后也长到了几斤重一棵。而后面的几棵却一直保持着仅仅是“活着”的状态,没有明显的生长。当时还开玩笑跟老婆说:这就是人生,有些人精彩地活着,有些人却只是活着。然而,其实这也是植物的生存智慧,它们会根据环境选择最好的生长方式。就像如果种的太密时,它们就会快速长高。 一次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到一只熊居然可以完全直立身体向人们鞠躬作揖祈求食物,真是惊叹不已。
而人就更复杂了,我们除了植物、动物适应环境的特性之外,人具备自由选择的意志、思维的能力、丰富的情感感受能力等等,因此就会塑造出千差万别的各式人等,然而也因为具备了跟动物、植物没有的这些能力,就离自己的本性更远了。
教育就是要创造好环境
因此,当我们谈教育时,应该侧重在塑造适合回归”本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发挥万事万物本来的“自性”。不仅仅是针对人,需要针对所有物品、生命。因为环境中的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刚好前几天看到一个还动物天性的动物园园长的故事。那么,对于人来说,如何在家里、学校里、工作中创造适合”本性“的环境呢?有待我们思考和研究。
助人回归自性的情意自然教育这些年我探索和实践的教育:情意自然教育,其目标就在于“回归自性”。情意自然教育是用情用意、修复觉知的能力、回归自性的自然体验式教育。提倡在自然中,充分调动我们全部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向大自然学习(头、心、手、脚整全的学习方式),也为自然(外在的自然和内在的自然)学习。广义的自然无处不在,因此我们的学习场所便一切处,希望将教育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协助人们用情感切入,带着意识,以意志去修复我们随时随地觉知的能力,调整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习气,回归到本有的“自性”,成为生命本来的样子。希望有更多有此志向的伙伴加入我们一起为创造这样的环境而一起奋斗!第五届种籽行者进阶营 | 本土情意自然初级导师养成计划迎春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