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读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系列活动
读书
【导言】
阅读必须遵守简单原则。读一本书,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月,消耗的是时间成本,而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深入浅出把道理说明白的话,感谢那些给你打开天窗的书,感谢那些提升你境界的书,感谢那些助你成长的书。
阅读需要专注、自律和耐心。高薇工作室在主持人高薇老师的带领下于2021年1月31日开启了阅读之路。共读了《温儒敏谈读书》和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工作室成员用自己的阅读实践诠释了专注、自律和耐心对于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本期公众号推出的是工作室成员阅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的感受。每个人的阅读角度不同,阅读感受不同,但我们都从叶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浩瀚博大,感受到了叶先生对中华文化的爱,触摸到了叶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理解了她“书生报国何以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心志。
工作室成员通过阅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中国的人民,都过着诗(一样)的生活。”我们语文老师要学诗、懂诗,更要带着学生通过鉴赏诗,引领学生过诗意的生活!
读先生·读词·读自己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师昌绪学校 李振宇
初见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这部书的封面,我心中由然升起一种唯美的柔情,对这本书也充满了期待。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先生,读词,读自已,读出了几番滋味,几番思索,诚不负所期!
《唐宋词十七讲》,这部书是叶嘉莹先生授课实录的文字稿。它通过解读对于唐宋词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来讲唐宋词发展的过程及特色。
读 先 生
读《唐宋词十七讲》,我读出了叶嘉莹先生的风姿。
叶嘉莹先生的讲解很美。
叶先生的讲解,让我在不知不觉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词的魅力。我的心变得充满的对美的感悟与期待。《花间集》,叶嘉莹先生说,在外国讲《花间集》的时候就要说是“花丛里面的诗歌的一个集子”。读到此处,我忽然发现,原来司空见惯的《花间集》是这么美的一个名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美好,同时这里面应该也隐含了那个时期的词的一种风格。她还讲到,欧阳炯在《花间集》的序文里,就曾说这些歌词是“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闭上眼,想一想,花笺上写的曲词,伴着檀香木做的拍板所击打的节奏,经过妙龄歌女演唱出来,也会让人陶醉其中吧!
叶嘉莹先生的讲解很从容。
叶先生旁征博引,《人间词话》、《论语》、《诗经》、《老子》、《华严经·论法界缘起》、《世说新语》……文学的,非文学的,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她把中国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名词加以逻辑化的解释,做到中西贯通。读着她的书,就仿佛看到了她自信从容地站在那里,解读唐宋词,举手投足,风姿卓约。
叶嘉莹先生的讲解很严谨。叶嘉莹先生讲温筵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就“小山”一词,她指出,这个“小山”形象在温筵筠的时代,在《花间词》写小词的时代,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指的是山眉,是说女子眉毛的形状像一个山的形状。第二种可能是指“山枕”,古代一种硬的枕头。第三种可能是“山屏”,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每一种可能都举了相关的例证,证明这种可能不是凭空而来。再结合《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来分析,指出“小山”在这里指“山屏”。就这样,严谨在她讲课的细节中流淌。
读 词
读《唐宋词十七讲》,我读出了词的一脉相连。
原来我对词的理解停留在唐诗、宋词、元曲的表面上,停留在词牌上,停留在一个一个独立的作家和独立的作品上。读了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对不同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解读,我读出了作家与作家,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和及宋词的发展轨迹。
叶嘉莹先生讲,晚唐五代词适合“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种衡量;而从周邦彥以下,以至南宋的一些词人,则是以思索为词。原来词是有这样前后的关联的。
叶嘉莹先生说李煜是感性的诗人,晏殊是理性的诗人。她拿晏殊和李煜做对照。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对照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去年天气旧亭台”对照“雕栏玉砌应犹在”。李后主有强大的力量,而晏殊却很闲淡,悠然,不着力,而那种感伤是蕴含其中的。“烟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对照“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或归来”,“人生长恨水长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照“小园香径独徘徊"。通过这些对照来写李煜的“往而不返,扎进去就不回头”,来写晏殊的“圆融的观照”。
叶嘉莹先生讲,温庭筠是使词离开一般的没有深意的歌曲,而有了深刻意义的一位重要作家;而周邦彦是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结束北宋集大成,而给南宋开启了无数法门的作者;苏东坡又是……他们之间是有着这样的微妙的关联,词又是这样的在不知不觉当中发展。叶先生的讲解循序渐进,前后勾连。她把这些作家放在词的发展史的长河中,让他们穿越时间和空间,带着他们各自在词史中的坐标向我们走来,让我认识了词的一脉相连。
读《唐宋词十七讲》,我读出了词的要眇宜修。
一直很喜欢词,喜欢他那种不同于诗的韵律和美感,但一直不知道用什么词来界定这种美。读了《唐宋词十七讲》,我找到了那个词——要眇宜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的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是形容娥皇的“容德之美”,“要眇宜修”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的一种美。通过叶先生的讲解,我发现,不管是温筵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还是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不管是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还是欧阳修的《采桑子》十首,还真真都是“要眇宜修”的美。
读《唐宋词十七讲》,我读出了词的温度,感受到词的生命。
叶嘉莹先生讲温筵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早晨破晓的时候,太阳的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的枕畔的屏山上,而屏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的装饰的,所以当日光照在这个美丽的有金碧螺钿装饰的屏风上,那日光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这就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鬓边的头发遮掩过来,是头发流动的样子。经她讲解,美丽女子在早晨的刚刚醒来的那种惬意,那种慵懒,如在眼前,让人感觉到词真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非常柔软的存在,它是有温度,有生命的。
读 自 己
读《唐宋词十七讲》,更多的是读出了自己。
我读懂了自己心中所不能言。
很喜欢李煜,喜欢他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喜欢他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心中想,大概是因为李煜虽然从小生活在宫廷,但他经历了亡国之痛,所以他能够写出直扣人心的作品。但这种意识处于自发的,浅表的状态,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清晰的去表达。读《唐宋词十七讲》,我才明白,李煜以他的锐感深情,以他的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与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去写作,他自己一个人的破国亡家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正是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后,而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所写的悲哀,倾诉了所有的有生的生命的悲哀。
我读懂了自己的困惑。
先前看一些评价,总是认为李煜的早年的作品是空泛的,只有亡国之后的作品他的意境才博大了。读了《唐宋词十七讲》,我明白了李煜的作品虽然前期与后期风格不同,但是本质来说,都是以他纯真的,锐敏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的一种投注。他就是一个延续的生命,他的作品也是延续他这种投入的作品,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我读到了自己的不足。
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一直非常喜欢,也曾经尝试着去仔细地读一读《人间词话》,但读不了几页,便夭折,因为不懂,因为不懂而导致的枯燥。现在我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才明白,这是因为自己的积累比较单薄,对于《人间词话》中那精炼、概括且专业性很强的语句,不能很好的理解,更不能融会贯通,所以才感到无趣。读了《唐宋词十七讲》,我才明白,原来一个“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是那么的美妙,原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那么的内涵丰富。想来现在再回头去看《人间词话》相关的内容,就会觉得妙趣横生了。这让我想起了读余秋雨的《苦旅文化·洞庭一角》中“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这段文字,初读时没什么感觉,但这次编写《初中生文言文读本》,写到《醉翁亭记》中的贬官文化的时候,我了解到贬官的经历和他们的创作,忽然间觉得这段文字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精辟。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读书,尤其是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非有积累不能读出其中的妙处。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读先生,读词,读己!学习着,思考着,前行着!
文字|李振宇
编辑|李振宇
审核|高 薇
高薇工作室
系列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