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
30日上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甫一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门头沟京师实验小学校长乔锦忠就把这个文件转发到朋友圈,引起大家的讨论。他说:“这是非常好的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习兴趣。”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纲要》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补上实践育人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纲要》分学段、分类型为中小学生推荐了152个主题活动,从开蒙的“神奇的影子”“生活自理我能行”到“18岁成人仪式”“我的毕业典礼我设计”,等等。乔锦忠认为:“这很好地书写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心路。”
“综合实践课程像‘过关打怪’”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深圳市桂园中学教师高琼设计的关于“月亮”的实践课程是这样的:先将学生分为四组,提前两周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并分头做好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检索和筛选咏月类诗词楹联,“每人记诵至少20条相关诗词、楹联”。
课堂由《明月几时有》的音乐开始,每组学生代表讲述完自己了解的民俗故事后,进入激烈的诗词楹联抢答环节……
“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认为像游戏中‘过关打怪’一样过瘾。”高琼说。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天津中学原校长国赫孚为记者梳理了它形成的过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十多年来一大批学校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了丰富鲜活的实施经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和教师遭遇了一些困难。“除了办学指导思想之外,在课程实施的路径、技术层面,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学科课程有固定的实施空间和课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放性课程,如何开辟实施时间和空间?学科课程有课标、教材、教学计划,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如何因地制宜设计活动主题、规划学习内容?”国赫孚告诉记者。
一些学校开得了实践课,但也有不少学校根本开不了实践课。不仅缺师资、缺场地,更“缺时间”。不少基层学校教师这样说。
国赫孚相信,解决这些难题,是《纲要》制订的深层原因。
减负还是加负
《纲要》出台后,在文件的讨论区,不少网友这样留言:“这和课外活动有什么区别?”“这个课程和学科实践一样吗?”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做出解释:“首先,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其次,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关于它与课外活动的区别,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它不仅有明确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但是,更多学生家长考虑的是,总体的学科知识体量没有变,凭空多出一门课程,还要参与考核,这会不会增加学业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刘成章认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我讲授的是初中语文课,在教学中,我发现,单纯讲述课文并不能让学生增加词汇量,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于是,我们开了两门学科实践课程,一门是‘京味儿作文’,通过游览北京特色地标建筑、感受风土人情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门是‘影视文学欣赏’,通过经典电影的叙事手法,如蒙太奇等,让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这些学科实践课并没有让学生感到头疼,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欣赏能力都有显著提升。我相信,综合实践课给他们带来的心灵成长也不亚于此,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必修课。”刘成章说。
学生做主体,综合实践课才有价值
在国赫孚看来,除了解决实际难题之外,《纲要》还亮点频出。“我们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期,并没有预设目标。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研究中,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着手目标设计。原以为写个目标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是一项理论含量很高的工作,对基层学校而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纲要》目标设计是一大亮点,其内容聚焦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既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又回应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具体,结构严谨、表达精练,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国赫孚说。
记者注意到,《纲要》还在职业规划上先行一步。“走进军营”“高中生生涯规划”“创办学生公司”等,都让学生在未来人生的思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原国家督学成尚荣看到的则是《纲要》带来的挑战。“这一课将充满挑战。比如,在活动主题的立意上,要做到既有生动的呈现,又有深刻的内涵。比如,在价值教育中,要做到把隐藏在事实、现象、行为、问题中的价值开发出来。最为重要的是,教师们要认清这一课的主体应是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才会有真正的价值教育。那种被动的、流于形式的、为创新而创新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达成教育目标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对教师培训提出要求:“各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课的方式‘教’学生活动,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10月31日 原标题:《书写好一个少年的成长心路》
图片来源:网络配图,与文无关
本期编辑:张进进、周艺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