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三世(理查三世——英国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国王)

伊丽莎白三世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全文篇幅较长,为了方便阅读,特提供目录如下:
一、理查三世骸骨再现
二、“魔鬼君主”还是“高贵帝王”
    (1)外貌丑陋?
    (2)仁政?还是暴政?

三、形象黑化的过程与原因
    (1)亨利七世与“都铎神话”
    (2)莎士比亚对理查三世形象的重构
    (3)研究的转向带来关注点的变化
四、总结


理查三世骸骨再现

2012年6月,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一个考古团队在市中心的一个废弃停车场的地下发现了一副残骸,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那副残骸上有11处伤口,其中头骨被削去一块,头颅被一处致命刀伤砍穿,脊椎骨还插着一个带着倒刺的金属箭头。所有的创伤都是在断气不久前所致,可见死状之惨,令人唏嘘。考古团队将骸骨上的DNA进行了科学的比对,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这竟然真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理查三世的骸骨!
图一  理查三世的骸骨

原来理查三世在被他的敌人亨利·都铎(即亨利七世)打败后,他的尸体被游街示众,后来又被草草埋葬在一个修道院的墓地里。半个世纪后,亨利八世宣布与罗马天主教决裂,这个修道院也被夷为平地。传说理查三世的遗骸被扔到了附近的索尔河中,从此遗失。莱斯特大学的考古团队利用现代科技找到了当年修道院的遗址,没想到真的从中发现了理查三世。
骸骨的身份得到了证明,莱斯特大教堂和金雀花王朝后代团体便提出,要把理查三世重新安葬。英国皇室派了代表专门前来出席葬礼,当地数万民众也前来观看。著名的影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作为理查三世的第十六代后裔,也在葬礼上朗诵了皇家桂冠诗人安·菲达为葬礼专门创作的赞美诗。
图二   理查三世的灵车走过大街

图三  理查三世与他的后裔本尼迪克特

葬礼的隆重引发了诸多的讨论。原来,英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几位国王,最知名的或许就是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君主理查三世。人们对这位君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的影响。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君主不仅外表丑陋、身形猥琐,还心肠恶毒,阴险狡诈。他为了争夺王位,不但谋害了自己的三哥,还杀害了皇室年幼的两位王子——大哥爱德华四世的儿子;他娶了亨利六世的儿子爱德华的遗孀,后又因为怀疑和猜忌把她处死;他还试图强娶自己哥哥爱德华的女儿伊丽莎白以加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总之,他阴险狡猾,极尽凶恶残忍之能事。人们普遍认为,他最后被亨利七世杀死是罪有应得,是他为自己的邪恶必须承受的报应。
面对这样的一位的君主,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一个杀死自己哥哥、侄儿和妻子的凶手和暴君,值得被人们如此尊重吗?
由此,对理查三世的为君为政的讨论又一次走向了火热。


“魔鬼君主”还是“高贵帝王”?

然而,也有人认为理查三世是一位被丑化的君主,他的形象的黑化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其中,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为君主本人形象的黑化和刻板印象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理查三世》是“莎剧早期出版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伊丽莎白时代就非常的流行,理查三世丑陋、邪恶的形象正是这部戏剧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主要原因。五百多年来,该戏的热度不减,一直是莎士比亚研究者热烈讨论的对象。同时还有不少其他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在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如著名的画作《塔中王子》等作品,他们都进一步加深了理查三世丑恶的形象。
但实际上,理查三世无论在政绩还是外形上,都没有莎士比亚戏剧中描写的那么不堪。
图四  德拉罗什《塔中王子》(1831年)
画中是被囚禁于伦敦塔中的两位王子,爱德华五世(12岁)和理查公爵(10岁),该画生动表现了两个孩子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奈心情。
 (1)外貌丑陋?
就身形来说,在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中,理查是一位“奇丑的”“驼背的”“瘸腿”“脊背高高耸起”“两腿一长一短”的国王,他甚至被比喻成了“狗”。但现代科技对骸骨的分析已经证明,理查三世确实有先天性的脊柱弯曲,驼背和两肩不平可能是事实,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手臂萎缩和跛脚的征兆。且他大概有173cm的高度,面部复原显示长相也并不丑陋。还有史料记载:
一位波西米亚骑士与理查相见,他写道:理查要比他高三手指的高度,身材修长,手和脚也很精致。
一位苏格兰代表怀特洛也说:他是我见过的所有的贵族中最为宁静的王子和国王。[1]
且据史料记载,理查是从小被其表兄沃里克伯爵监管的。在沃里克的训练下,理查成为了一名骑士,并在约克家族和兰凯斯特家族的决战——图克斯伯里一战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年他才十八岁。可见,理查三世虽然形体上有先天的问题,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士且骁勇善战。可见理查三世的形象是被严重丑化,甚至到了变形的地步。

图五   理查三世的面容复原

(2)仁政?还是暴政?
历史记载中的理查三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理查三世有着很大的不同。据历史记载,理查三世在位期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和保释制度,还援助大学、教堂、建立北方议会等,在当时享有广泛的爱戴。[2]
依据莎士比亚戏剧,理查三世的主要罪行有三:
1、杀害自己的兄长克拉伦斯公爵乔治。
2、杀害爱德华四世的孩子——两个年幼的王子。
3、求娶亨利六世的王子爱德华的遗孀安妮夫人。
但有记载表明,克拉伦斯公爵乔治本人曾经两次试图推翻自己哥哥爱德华四世的统治,他最后被判死刑可谓罪有应得。[3]也有种种迹象表明,婚后的安妮和理查的关系很是和睦,他们还甚至可能从小便认识且相爱多年。[4]两人婚后生活在一起,共同孕育了一个儿子。
至于两位小王子的死亡,确实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理查三世是凶手。尽管也有一些若隐若现的证据证明理查三世可能并不无辜。
比如,17世纪在伦敦塔中发现的两个孩子的遗骸,已经被分别证明是10岁和12岁左右。如果他们真的就是塔中的王子,那么这个死亡年龄是符合理查在世的时期的。虽然也有一些理查三世的辩护者们通过增加嫌疑人,如亨利七世和白金汉公爵亨利·斯塔夫德来为理查三世开脱。他们也确实提供了可靠的动机。但无疑,在几名嫌疑人中,嫌疑最大的还是理查三世,因为他的篡位是不争的事实。[5]
图六  米莱斯《塔中王子》(1878)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收藏

 综上所述,理查三世或许因为篡位而有了政治污点,但不至于到达莎翁戏剧中“魔鬼君主”的地步。
既然如此,理查三世的形象又是为何又如何一步步丑化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的呢?
这又要从亨利七世的登基说起。

形象黑化的过程与原因
 (1)亨利七世与“都铎神话”
亨利七世打败理查三世之后,因为他本人血统的问题,他选择了和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结婚,以加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这也标志着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玫瑰战争”的结束)。同时他也要求重新编写英国历史,以巩固自己和都铎王朝的统治。当时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美化被后来研究者们称为“都铎神话”。
在都铎神话中,亨利七世被塑造为上帝的代表,被派到人间,来解救在玫瑰战争中受苦的人民。理查三世作为亨利七世的敌人与竞争失败者,自然面临着被丑化的命运。

在都铎神话的政治主体下进行创作的历史学家有,托马斯·莫尔、维吉尔、爱德华·霍尔、霍林谢德等。
托马斯·莫尔在他的《理查三世史》中写道:
理查,格罗斯特公爵,身材矮小。驼背。左肩比右肩高很多。面目丑陋。他的性格阴险,刚愎自用,并且内心阴险而外表不动声色。据记录所言,他的母亲分娩时极为痛苦,他出生时脚先出来而不是头部,而且生而有齿。
托马斯·莫尔大大贬低了理查三世,表现出鲜明的贬斥立场和倾向。但理查败于亨利七世的时候,莫尔才七岁,他无法在成年之后获得对理查三世的直接印象。他记录的内容,很大可能来自一位还活着的理查三世年代的重要人物——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莫顿。
图七  托马斯·莫尔肖像

托马斯·莫尔幼年时被送到了约翰·莫顿家当少年侍从,得到了约翰·莫顿的赏识,受到了莫顿极大的影响和帮助,他本人对约翰·莫顿有着极高的崇拜和尊重。而约翰·莫顿一直是理查三世的敌对阵营,是理查三世的重要敌人之一。约翰·莫顿对理查三世的政治立场,显然直接影响到了托马斯·莫尔。[6]
莫尔对理查三世的记录被抄录到了霍尔的《兰凯斯特与约克两大家族联盟记》中。而霍林舍德的《编年史》又是从霍尔的作品中进行了摘录。霍尔与霍林舍德的编年史又正是莎士比亚创作《理查三世》的主要史料来源。可见莎士比亚笔下理查三世邪恶的形象,早就在莫尔的史料中奠定了基调。
 
 (2)莎士比亚对理查三世的重构
除了史料的偏差外,莎士比亚本人对理查三世的形象进行了重构,也赋予了理查三世更加丰富、鲜明的文学特征。
比如在托马斯·莫尔的资料中只是说“理查虚情假意地向爱德华四世求情,请求放了三哥克拉伦斯”,并没有说理查蓄意谋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理查早就已经打定主意,一步步推进自己的三哥克拉伦斯的死亡,还借他的死污蔑栽赃皇后一党。莎士比亚进一步深化了理查善用阴谋,挑起争端的形象,并在戏剧中展现了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派系斗争依旧是政局的主要场面。英国打败无敌舰队之后,以埃塞克斯和塞西尔为代表的新旧党派的对峙主宰着当时的政治。为了竞争枢密院的首相位置,埃塞克斯任用了培根兄弟,而培根兄弟正是竞争对手塞西尔的表兄弟。塞西尔为了党派竞争,竟然不顾兄弟之情,多次陷害培根兄弟。这样的场景就和理查三世为了竞争王位而杀害自己的三哥克拉伦斯公爵十分相似。
甚至在畸形的外形上,塞西尔和理查三世都有共同的特征。他从小就身体畸形、个体矮小、驼背,据记载这是他婴儿时期从奶妈的手里滑落导致的。莎士比亚时代,观看《理查三世》戏剧的观众将不会有任何困难,从理查三世联想到塞西尔和新旧党派之争,从而体悟到戏剧内容对国家现实的隐喻和映射。
图八  《理查三世》舞台演出照
可见理查三世在莎士比亚笔下变成了讽刺时政的工具,作为莎士比亚政治态度的表达,在莎士比亚优秀的文字艺术下,形象得到了更丰满、更完全的丑化。
 
 (3)研究的转向带来关注点的变化
其实莎士比亚《理查三世》中对理查三世形象的不实刻画早已经被讨论过。
17世纪的批评家们已经在抱怨,莎士比亚把理查三世刻画为“魔鬼”是在过度诽谤。18世纪,莎剧的研究却转向了对《理查三世》剧本本身的讨论。19世纪人们更关注于剧本中理查三世邪恶的原因与象征意义。20世纪,对该剧本对史料的偏差的指责已经明显减少了,还有研究者坚持这是一部戏剧而非历史剧,进而从戏剧处理手法角度看待莎士比亚对历史材料的缩减和编删,并从更多的角度谈论剧中理查三世的形象与意义。
研究者研究视角的转向也影响了大众的认知,莎士比亚戏剧优秀的故事、生动的形象与美丽的语言被不断强调,对戏剧本身偏离史料的提醒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文学印象变成了历史印象,理查三世在人们的心中完全黑化了。

总结
其实,历史上被文学作品抹黑的人物不在少数。比如我国古代的曹操,在许多戏剧中都是黑脸的人物,至今在许多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心中,是个阴险狡诈之人。
真正的理查三世,到底怎样,学界尚无定论,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撑。但或许这并不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政治话语如何影响着历史文本的书写;理查三世,是如何在政治权力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的历史书写,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旧历史主义把历史文本奉为圭臬,利用考古物料进行证明与反驳。新历史主义却看到了文学与政治权力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故在研究上,把文字和考古物料放到了同等地位,各种资料共同论证,从正面或者反面的角度表现着历史的真相。
理查三世形象的演变研究,或许正能提醒我们旧历史主义的偏差和新历史主义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吧!

参考文献:
[1]周良睿.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理查三世》[D].四川外语学院,2012:15
[2]张俊.论英国国王理查三世的形象变迁——历史学家和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0):7
[3]辛雅敏.理查三世、都铎神话与莎士比亚[J].史学月刊,2015(05):136.
[4]周良睿.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理查三世》[D].四川外语学院,2012:22
[5]辛雅敏.理查三世、都铎神话与莎士比亚[J].史学月刊,2015(05):136.

[6]周良睿.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理查三世》[D].四川外语学院,2012:19

编辑:陈健

审核:徐绛雪

伊丽莎白三世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