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原创|石玉山/我的自行车记忆
首发|卢氏文苑图片| 来自网络
▊写在前面:双脚驱动,走在前行的路上,没有停留也不容停留。
即便道路坎坷,沾满泥泞,也只有前行,因为没有退缩的路程。
小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
看到别人骑着凤凰、永久或者飞鸽自行车,驮着小麦去磨坊磨面,或者带着自己的妻子从我面前飞驰而过,我好羡慕他们这些有自行车的人。
八十年代初,我家境贫寒,父亲拉着架子车,与村里的同龄人一起去老界岭拉柴禾。去的时候拿几个馍,饿了啃凉馍,渴了就蹲到溪边的凉水潭喝点冷水。早上天不明就走,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夜里十一二点了。第二天再拉着柴禾去县城里卖。卖柴禾的钱用来维持家里的开支。
从小我就幻想着,想着我们家里啥时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这样的话,父亲就能骑着自行车去县城里务工,就不用拉柴禾那么辛苦了。
年初家里逮了一个小猪崽儿,在母亲的细心喂养下,年底猪崽儿长大了,胖胖的,全身乌黑发亮,足足有二百多斤。父亲就用架子车把猪拉到县城食品公司,卖了一百五十多块钱。回到家里,父亲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交给母亲。母亲说:“咱们买一辆自行车吧?以后就不要去拉柴禾了,骑上自行车到县城里找点活干,省的你拉柴禾那么累也赚不了几个钱。”
第二天,父亲和母亲一块去县城看了几家车行,最后相中了飞鸽牌自行车,掏了一百四十五块钱,买下了我家的第一辆代步工具。
回到家里,我们弟兄三个看着崭新的自行车,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与快乐。大哥用抹布抹了一遍又一遍,二哥不停的用手打着车把上的铃铛,而我就喜欢用手转动着脚踏板,让车轮飞速空转。灯光下,车条闪烁着亮光,甚是好看。
从那以后,父亲不再去拉柴禾了,骑上自行车和村里的几个乡亲一道去城里务工,比拉柴禾时轻松多了。
自从有了自行车后,我们放学就不出去玩,坐在大门口的石墩上,盼着父亲早一点回来,回来教我们骑自行车。夜色快暗了下来,父亲从城里务工终于回来了,我去舀水让他洗脸,大哥去盛饭,二哥去拿筷子。父亲洗罢手脸开始吃饭,我们兄弟仨就坐在旁边等着。一弯月牙升起来了,父亲推着自行车走在前边,我们来到了宽敞的打麦场。走到麦场,我就对父亲吵嚷着:“我先来,我先来。”大哥、二哥也没有和我争。那时个子还有点小,腿从车梁下边绕过去,右脚斜蹬着脚踏子,手紧握着车把,身子歪歪扭扭的只能踏半圈。父亲在后面领着车坐架,总怕我摔倒。大哥和二哥紧紧跟在后边。看来想驾驭这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这样我在麦场练习了四五天,才找到了自行车的平衡点,能够掌握方向,父亲就悄悄的松开了双手,紧紧的跟在后边。慢慢地我骑得顺溜了,速度也加快了,绕着打麦场跑了几圈子。正得意呢,回头一看,扶车的父亲早就不见了,心里一紧张,车子一下就摔倒在地,手脚破了皮流了血。
随着年龄增长,大哥在县一高上高中,二哥在营子中学上初中,我在营子小学上小学,就凭着父亲一个人去干零工,所挣的钱难以维持家里的开支。家里的生活更加拮据了,母亲在家喂了几只鸡,下的鸡蛋舍不得吃,攒下来装到篮子里提到城里边卖,然后把卖鸡蛋的钱给大哥送到学校,当做一个星期的生活费用。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下去咋能行?于是他就骑着自行车去集市上收鸡贩卖,有时也贩卖猪崽儿。这样下来赚的钱,比在县城务工多了一点。父亲早出晚归,有时去龙驹、上店、范里等附近几个集镇去赶集收购贩卖,母亲在家里做家务。那一年放暑假了,父亲给大哥说:“你去你大姑家,把他们家的那辆自行车借来,和我一块去赶集。”于是大哥和我去大姑家把她家的自行车借来,大哥就和父亲一人一辆自行车去五里川赶集买猪崽儿,带回来后,第二天再到横涧去卖。两个人由买到卖,两天时间能赚一百多块钱,在当年确实不算少。母亲笑着对父亲说:“要是这样干的话,到时候,他们弟兄仨的学费就不用愁了。”开学了,大哥由高中二年级升到高中三年级,二哥由初中二年级升到了初中三年级。毕业班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父亲依然起早贪黑的赶集,为整个家的开支操劳着。
父亲打听到官道口猪崽儿钱高一点,算了算逢集的日子,于是就去横涧买了四个,让母亲在家里边照看,第二天又去龙驹买了六个。晚上回来对我说:“明天星期天和我一起去官道口赶集”。我一听就高兴的答应了,因为我还没有去过那么远,去过的集镇只有县城和横涧这两个地方。天还没有亮,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叫我起床。我洗过脸,父亲已经把猪崽儿逮住分别装进四个麻袋里,吃过早饭,把装四个猪崽儿的两个麻袋口绑了一下,然后用麻绳绑到一起。父亲让我扶着自行车,把麻袋搭在后座架上。父亲用同样的办法把六个猪娃放到他的那辆自行车上,然后我们踏着晨色出发了。走到石龙头,起伏的山路摆在我们面前。上坡推着走,下坡骑车滑行。来到王家河隧道,我与父亲下车在道班门口休息了一会儿,父亲从挎包里掏出扳手,把前后自行车车闸调整了一下,骑上车继续前行。过了杜关街又翻过一道梁,终于看到了目的地——官道口街。官道口位于卢氏县北部,地处卢氏县、灵宝、洛宁县三县交界,逢集的时候洛宁人和灵宝人也经常过来赶集。我们从街上头往牲畜交易市场走,街上已经人来人往,街两旁摆地摊的已经把自己要卖的东西摆了出来。卖衣服的、卖凉皮的、还有卖农资产品的……卖的东西五花八门,看的我眼花缭乱。到了牲畜交易市场,两家卖猪崽儿的已经到了,我们也找了一个地方,把四个麻袋从自行车后座架上卸了下来。父亲解开口绳,把猪崽儿掏出来放在地上(它们的腿都是用细绳绑着)。父亲就和那两家卖猪娃的人闲聊,打听上一集的集市行情。这个时候已经十点多了,有人来搭话买猪崽儿,他和父亲讨价还价后达成了交易,那个人一下子逮走了两个。(具体多少钱一斤我记不清了)临近中午,父亲给我掏了五块钱,让我去买点吃的。我去吃了一碗凉皮,给父亲也买了一碗凉皮,又给他买了一个烧饼。走到父亲跟前的时候,他又卖了四只。我坐在父亲旁边的石头上,父亲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揉碎的烟叶,卷开了焊烟叶子吸,这是他多年闲下来的习惯。卷的土烟叶也不用花钱。过了中午,街上有的人置办了所需的东西回去了,旁边两个卖猪崽儿的人已经走了,只剩下我们一家了。又等了一个小时左右,来了一个个子不高,脸黑黑的,脚上穿着一双黄胶鞋,看上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又经过一阵讨价还价,他把剩下的两个猪娃一起买走。这个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我和父亲赶快收拾好东西往回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七八点了,吃过晚饭,父亲留够明天赶集的本钱,剩余的交给了母亲,母亲过日子会精打细算,除了留点家用,余下的都攒起来。
随着时代变迁,自行车已不太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代替它的是摩托车和四个轮子的小汽车。后来父亲也添置了一辆三轮摩托,用起来更省力了。那辆自行车被闲置在院落的棚子下,已经锈迹斑斑,车身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土。我们弟兄三个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娶妻生子,而我的父亲在三年前却走完了他的平凡一生,去了另一个世界。愿那里没有煎熬,一切安好!一辆自行车,记录下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日夜操劳的身影。转动着岁月的年轮,那个不可复制的年代,只能留在脑海里当做回忆。已经步入中年的我只有接过父亲的重担,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前行……
作者简介
石玉山,笔名“雨伞”,生于1976年,河南省卢氏县横涧营子村人。喜欢诗词歌赋,偶有诗歌在微平台发表。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牛爱民 任耀榜李宏文张银成 周天鹤董建中寇一洵(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文苑总编:知一和文苑主编:卢一辉执行主编:张淑清责任编辑:张一瑞 张欣燕一一一一:程向楠 邹一楠一一一一:李一璇 本期编辑:张欣燕投稿信箱: 一一一 一一一一LSWY1818@163.com
▊广告外联部
微信联系:一一一一一baixue7818一一一一一lsm1685786966
▊声明
感谢关注《卢氏文苑》。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卢氏文苑》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卢氏文苑》授权,并请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平台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单位:
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
宋海峰律师
更多
详情
敬请
关注
请点击“写留言”,留下您的精彩评论!点击“在看”推介给更多的微信好友!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切忌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