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必修上《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

  师说

一、重点实词
(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⑶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用不着
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⑸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⑹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⑺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1.名作动
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2.意动用法
⑴而耻学于师(      )
⑵从而师之(      )
3.形容词作名词
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
⑵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四)一词多义
1.师
(1)师说(      )
(2)从而师之(      )
(3)孔子师郯子(      )
(4)古之学者必有师(      )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6)师道之不传(      )
(7)出师不利(      )
(8)师夷长技以制夷(      )
2.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3.道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4)策之不以其道(     )
(5)不足为外人道也(       )
(6)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      )
4.遗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
(3)秦无亡矢遗族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过秦论》)(      )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
(5)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
(6)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赋》)(      )
5.贻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2)贻害无穷、贻人口实(      )
(3)贻我彤管  (《诗经﹒邶风﹒静女》) (      )
6.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
(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4)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7.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2)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
(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5)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
 8. 说
(1)说 作《师说》以贻之(      )
(2)说尽心中无限事 (《琵琶行》)(      )
(3)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      )
(4)范增说项羽曰  (《鸿门宴》)(      )
(5)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
9. 解
(1)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
(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10.明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

(4)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  (      )
(5)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
二、重点虚词
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2)其皆出于此乎?(   )
(3)其孰能讥之乎?(    )
(4)则或咎其欲出者(   )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10)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
2. 乎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3)生乎吾前(     )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5)其皆出于此乎 (   )
(6)嗟乎(      )
3. 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4)其可怪也欤(        )
三、特殊句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译文:
2.不拘于时(    )                          译文: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
4.学于余(      )                          译文:
四、文学文化常识
1.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卒谥(shì)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2.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3.“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课堂演练】
一、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D.不拘于时   学于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4.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名句默写
⑴《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⑵《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师说》 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⑷《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⑸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⑹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而。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太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属岁旱,人无转徙。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儿童时已学属文               属:连缀。引申为撰写
B.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而        致:到达
C.能辨楚之所为              辨:分辨,辨别
D.自是声名益重              益:更加
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    举以予人
B.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              儿之成,则可待乎
C.高其行义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军情乃安                               设九宾之礼于廷,臣乃敢上壁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创利而利之。
12.“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脩写遗表?请简要说明。
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

师说
一、(一)通假字:
 1.受,通“授”,教授 2.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学者,求学的人;(2)所以,古义:用来……的;(3)不必,古义:不一定(4)无,古义:无论(5)从而,古义:跟随而且;(6)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三)词类活用
 1.下:比…低下;师:从师求学;
 2.耻:以…为耻;师:以…为师
3.圣/愚:圣人/愚人;圣/愚:圣人/愚人
(四)一词多义
1.师 (1)动词,从师(2) 意动用法,以……为师(3).意动用法,以……为师(4)名词,老师(5)名词,专门技艺人(6).动词,从师求学(7)军队(8)学习
2.传(1)传授(2)流传(3)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道理(2)风尚(3)道德学问(4)方法(5)说(6)取道
4、遗(1)遗漏、舍弃(2)遗留、前人留下的(3)丢失、遗失(4)赠送,给予(5)送(6)遗漏、舍弃
5、贻(1)赠送、送给(2)遗留、留给(3)赠送、送给
6.行 (1)同行,行走(2)实行,执行。(3)副词,即将。(4)辈分。(5)运行。
7. 行 (1)党徒(2)步行。(3)门徒,徒弟(4)副词,白白地。(5)副词,只是,仅仅。
8.说(1)一种文体,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2)讲述,谈说(3)言论,说法,主张(4)劝说,说服(5)通“悦”喜欢,高兴
9.解(1)解释(2)动词,分割(3)解除
10.明(1)形容词,明白事理(2)<形>明亮。(3)<动>照亮。(4)<形>明白;清楚。(5)<形>英明;高明;明智。(6)<名>智慧。
二、重点虚词
1.其

③(副词,“岂,难道”)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⑦(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⑧(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

2.乎
①(相当于“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②(相当于“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③(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④(用于疑问句末,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呢”)⑤(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吧”⑥(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3.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译文略)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被动句,“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标志;4.状语后置句,“于”表状语后置。
【课堂演练】
1.【答案】 D
【解析】(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
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2.【答案】 A
【解析】(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
②介词,跟。)
3.【答案】 C
【解析】(C 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4.【答案】 B
【解析】(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情景默写答案
5.(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言文阅读答案                
6.【答案】A、属:连缀。引申为撰写B、致:招致
7.【答案】D、介词,才
8.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句中“暴卒”意思是“暴病去世”。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B和D。“迫楚至军门”,根据上下文语意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9.【答案】C.征辟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zhēng)”,官府征召称“辟(bì )”。
10.【解析】选C。“直接拒绝参加”错,原文为“称疾不赴”称病不参加。
11.答案(示例):(1)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译出大意给2分,“从”“闻奏”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译出大意给2分,“练”“因”每译对一处给1分)
12.答案(示例):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1分)稳定军情的需要。(1分)
【参考译文】文言文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棻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世代书香门第。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佐吏,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他没有参加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饮活动,敬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旋即回到太原,人们都认为他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都推崇他重节义的操行,先后征召他担任从事官。由掌书记到节度判官,又担任殿中侍御史。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德宗爱好文学,太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对它们颇为称赞。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在利刃圈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声望名气更高。他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守孝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亲去世,他守丧免官。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828)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大和六年(832)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他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迁徙。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起始,到赴试中举以及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乡。开成元年(836)上巳节,文宗赏赐百官在曲江亭聚宴。令狐楚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宜赏赐欢宴,唯独他称病不去赴宴。由于权柄掌握在宦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连上疏请求解除使臣职务。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二年(837)十一月,在镇所去世,终年七十二岁,策封赠官为司空,谥号“文”。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俨然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待人宽厚有礼,家中没有闲杂外客。曾有一次他与佐吏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志趣不同的人偶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态度坚决脸色大变。令狐楚长期官居要职,节操坚贞如初。临终的前三天,

【往期内容回顾】
《石钟山记》知识点梳理
《种树郭橐驼转》知识点梳理
《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点梳理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项脊轩志》知识点梳理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
《离骚》知识点梳理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梳理
《氓》知识点梳理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点梳理
《兼爱》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梳理
《苏武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部编40首古诗词情境默写
作文——逻辑严谨,思想深刻
议论文——学写申论
诗词写景鉴赏角度
议论文主体段常用方法
议论文结构——层进式
议论文结构——对照式
小说阅读——技巧类题型
小说阅读——标题类题型
小说阅读——人物类题型
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
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

师说知识点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