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是什么意思([古代文学学霸如何引经据典答题]之名词解释)

引经据典是什么意思

“不要膜拜哥
哥是传说”

402说
今天邀请了群里很有威望的无些子学长讲讲他的答题方法。无些子是古代文学专业学霸。他的答题方法引经据典,颇有古人之风范。考研复习有多种复习方法。学长的是其中一种。每一个考研人知道大家是怎么复习的,又是什么样的原则。成功了,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没成功,我们起码也知道,其他人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努力,败在哪里。注意,拉到底部,有鸡汤。

◆  ◆  ◆

五月底了,快的同学已经过完了一遍教材,开始思考一些应试的问题。近几日群里好几个同学都问我,川大古代文学考试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有点“小白”(逗比一下,绝无贬义哈),其实答案更简单,就是一条文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一代文学”,就是川大古代文学考研的重点。但是需要略作补充:先秦两汉之五经(十三经),明清之戏曲小说(王国维说的不完整,首先因为“文学”他排除了“经学”;其次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漏了戏曲小说)。我这么说绝不是故作高论,哗众取宠,有疑惑的同学,可以把川大2005——2016近十一年的真题分类统计一遍。其实何止川大,“一代文学”应该是中国所有学校古代文学考研的重点,因为它本身就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重点。

举个例子,“六代之骈语”:2010年考了“骈文”,2014年考了“四六文”,2015年考了“俳赋”(均为名词解释。不完全统计)。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同学觉得,这三个题也不难啊,“骈文”不就是“四六文”嘛。“俳赋”不是很确定,好像也是“骈文”吧?

其实不是这样的。川大这三个题出得非常有水平,绝不重复,能完全搞清楚的同学,已经是研究生水平了。当然,搞不清楚也不能全怪大家,首先本科教材都是通俗普及性的,一般不会讲这么专业、细致、具体;其次本科老师也很少会仔细区别这些,差一些的本科院校,老师可能自己都分不清楚。篇幅有限,卖个关子,如果你感兴趣,下一期无些子学长为你揭晓答案。

以下是资料《914中国文学真题答案》中“骈文、四六文、俳赋”的名词解释:
骈文——中国古代与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许慎《说文解字》:“骈,驾二马也。”句式对偶为骈文区别于散文的首要标志,其次骈文还讲究声律、多数典。姜书阁《骈文史论》认为骈文:兴起于东汉初,始成于建安;变化于南齐永明声律论;完成于梁陈、北齐、北周,以徐陵、庾信所作为登峰造极。南朝以后,骈文行文多用四六对句,对偶更加精工,称“骈四俪六”,是骈文成熟后的体式。故唐宋时以四六为骈文的代称。骈文大抵起源于政府章表奏策,因偶句便于宣读之故。虽经唐宋古文运动,然终古之世,骈文始终与散文并行不废。

四六文——唐宋人对骈文的习称。南朝以后,骈文行文多用四六对句,称“骈四俪六”,故名。“四六”之名,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已有提及:“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明言其句式特点。以“四六”名集,殆自李商隐《樊南四六》始;宋以后更多,如谢伋《四六谈麈》,孙梅《四六丛话》等。四六文多用于章表、奏策、书序。洪迈《容斋四六丛话》:“四六骈俪,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自朝廷命令诏策,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所言极是。四六文是骈文成熟后的体式,更讲究对仗、声律、用典、骋词,因句式多用四六,形式更加整齐。王勃《滕王阁序》即为此类文体之佳构。

俳赋——即骈赋。俳、骈,均有对偶之意。六朝以前,赋体绝少骈偶气。此如元代祝尧《古赋辩体》所言:“建安七子,独王仲宣辞赋有古风。至晋陆士衡辈《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尾绝俳。迨沈休文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入于律矣。徐、庾继出,又复隔句对联,以为骈四俪六;簇事对偶,以为博物洽闻;有辞无情,义亡体失。此六朝之赋所以益远于古。”此外,陆机《豪士赋》亦有骈风,四六对句多见之。殆赋之骈化,始于陆机。要之,六朝骈俪为时代风尚,一切文体,莫不沾染骈风,文、赋、诗皆如此。文自不待言,谢灵运之诗,甚至有全篇对偶者。则骈赋出于此时,亦无足为怪。

由此可见,“骈文、四六文、俳赋”的区别,首先在于前两者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中“文”的概念,后者是“赋”的概念(什么是“赋”,资料《文献汇编》从训诂、六义、文体三个方面给出了详尽完整的解释)。其次,“骈文”区别于“四六文”之处在于,前者是大概念,后者是小概念;从学术史来看;“骈文”在东汉就已经产生,但“四六文”的出现,则是南朝以后的事了;“四六文”是“骈文”成熟以后的体势,唐宋以后才逐渐变成对“骈文”的习称。也正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六文”就是“骈文”,但绝对不能说“骈文”就是“四六文”。

◆  ◆  ◆

说到此处,顺便插一个知识点,骈文的发展史。

资料《文献汇编》有“骈体简史”条目:
王闿运《湘绮楼论文》:“骈俪之文起于东汉,大抵书奏之用,舒缓其词,经传虽有偶对,未有通篇整齐者也。自刘宋以后,日加绵密,至齐梁纯为排比。庾徐又加以抑扬,声韵弥谐,意趣愈俗。唐人渐同律赋,宋体更入文心。自是遂有文、赋二派,愈益俳矣。”

这段话是学术史上关于“骈文”的经典论断(上引姜书阁语,即不出此牢笼),虽不足百字,明确告诉我们:
骈文的兴起时间——东汉;

兴起原因——政府书奏,对偶便于宣读;

发展的关键——
                刘宋永明声律论以后,形式上更讲究对仗(四六文兴盛),音韵上更加谐婉,
                唐代近体诗声律又对其产生了影响,出现“律赋”(多用于科举),
                赵宋代古文运动改造骈文,出现“宋四六”(也叫新体四六、文赋)。
                至赵宋,“赋”的基本形制确立,从此而后,再也没什么“新花样”了。
                并且,王闿运明确区分了先秦两汉经传中的对偶句和“骈文”,前者之所以与“骈文”有别,首先在于它在句式上不是有意追求对仗;其次,从整体数量上看,经传中的对偶句是偶然的,数量占据篇幅的极少比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关于骈文,资料《古代文学史总结》也有专章述及)。

16年考了唐五代词发展史,11年和07年都考了汉赋发展史,从这种宏观的出题思路看,如果考一个“骈文发展史”,毫不奇怪。

◆  ◆  ◆

以上,一代之文学“骈文”算是说完了。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仔细看看“骈文、四六文、俳赋”的名词解释,思考一下,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题型,有哪些答题要领?

所谓“名词解释”,最重要的就是要说明它“得名”的原因。举个例子,就是你告诉我张三为什么叫张三,而不叫李四王二?——因为张三他爸姓张,他们家有三个孩子,他排行老三,所以他爸给他取名张三。

别的专业怎么答名词解释,我说不好,但是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古代文学研究生,我深知古代文学所谓的“名词解释”,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纯客观的学术史梳理:比如某本书(16年“文选”,12年“庄子”);某个文学现象(“骈文、四六文、俳赋”都是,15年“宫体诗”、“谴责小说”)等等。因为古代的东西年代久远,所以特别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语),这可以说是古代文学的基本学术逻辑与学科素养,简单点说,就是弄明白一个问题产生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与产生后的历史的流变和影响。很多同学问我,答“骈文”时为什么要把许慎《说文解字》那句话加上,感觉完全没有必要啊?但这句话其实就是“骈文”的逻辑起点。我们要把这个名词解释追溯到“骈”字的训诂义,因为文体上“骈文”句式对仗的显著特点,与“骈”字“并驾齐驱”的训诂义是直接相关的,所以这种文体叫“骈文”,而不叫“A文、B文”。同理,我们在做“四六文”的名词解释时把“四六”这个词追溯到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萌芽阶段,有实无名)、柳宗元《乞巧文》(发展阶段,名不副实)、李商隐《樊南四六》(成熟阶段,名副其实),也是为了追溯“四六文”这一文体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只不过这个比较特殊,南北朝、中晚唐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只有回到学术史的起点,我们才能说明张三为什么叫张三,完成名词解释最重要的一步。

◆  ◆  ◆

某一问题的学术史起点,在古代文学往往就是一段核心、经典的文献资料,上述许慎等人的话就是如此。这是任何一个人谈论这个问题时避不开的、不得不提的东西,哪怕是写学术论文,学术专著。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再举个例子,资料《914中国文学真题答案》15年名词解释“宫体诗”:

宫体诗——“宫体”之名,最早见于《南史-梁简文帝纪》:“(简文帝为太子时,居东宫)弘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雅好赋诗,其自序云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又因其与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过从最密,后世遂以“徐庾体”代称宫体。然从文献来看,徐庾体,主要指徐陵、庾信的骈文,与诗不甚相干。沈玉成对宫体诗的解释是: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体时的清绮而变本加厉为浓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之永明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为多,其它大都是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与内涵相适应,它的外延是:梁代普通年间以后的诗,凡符合上述三种属性的,就是宫体诗。《隋书》谈及宫体时说:“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漫藻,思极闺房之内。”谓之亡国之音。

同样,如果不回到《南史-梁简文帝纪》这段学术史起点性质的文献,我们是无法说明为什么“宫体诗”叫“宫体诗”,而不叫“殿体诗”的。因为这里的“宫”是指简文帝做太子时居住的“东宫”的简称,这种文风也是他在做太子时形成的。当然,古文功底不好的同学可能会犯嘀咕,听了这么多我也意识到这些学术史起点性质的文献的重要性,可是这些东西不好记啊。其实没关系的,这些东西本就不需要一字不落地去记,最重要的是你在作名词解释时一定要提及,说出这个问题的文献出处,说与不说,就是外行和内行的区别,简单说也就是答题有没有亮点。大家都知道川大改卷是不判对错的,给相对分,答得上,答不上,答得好,很明显作出区分。比如说“四六文”的名词解释,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它是“骈文”,这些并不是老师期望看到的;可是它是在什么时候才被默许为“骈文”的代称,这个一般人就说不清楚了,能答上这些,才会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同样,“宫体诗”名词解释,代表人物绝大多数同学也都知道,这些也不是老师想看到的,但是为什么叫“宫体”,这个名字是今天人取的还是古时候哪个朝代的人取的,它跟本科教材上一直混为一谈的“徐庾体”有何区别,这些才是答题的亮点。除了在做名词解释时提及核心文献的出处,复述观点、写一两个关键词关键句(比如许慎和柳宗元的话,非常好记),这些也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并不难。

前面说过,古代名词解释的答题要领,还有一点就是,要在追溯到学术史起点以后,客观陈述某一问题的历史流变与影响,这在“骈文、宫体诗”的名词解释中有很好的体现。

◆  ◆  ◆

总结一下,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的答题要领大抵如是:
首先,上溯回某一问题产生的起点性质的文献,说明某它得名的原因;
其次,梳理它产生之后的历史流变情况,并评价它的在历史中的影响和意义(正反两面,积极和消极),或者说地位、价值。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了。

从考研角度来说,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绝不是简单的基础常识性知识的罗列,一个小题很容易就区分出水平的三六九等。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认识肯定有不同;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和非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认识也会有差异。作为川大古代文学二年级的研究生,以上拙见,无意强加,仅资参考。

下一次,我们说古代文学大题的答题要领。

_______END_______
撰稿/无些子
编排/402

学姐,无些子学长太厉害了。如果我做不到这样,是不是考研没希望了

学长的复习思路只是多种复习思路的一种。如果你是这种类型的,可以参考;不是这种复习思路,也无妨。我们群内其他辅导员虽没有无些子这等功力,但也依然是高分考上了。无需打击自己,虽望其项背,但自己慢慢跑,总会跑出自己的精彩。

高分学神 全程答疑
靠谱资料 知识全盖
暖暖微信 给你助攻
长按关注

川大在读辅导
文学考研  ●  鸡汤与反鸡汤 ●  读书 ● 趣文史
比较文学、现当代、古典文献、文学人类学、文艺学、古代文学
语言学、文字学、文艺与传媒、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汉语言国际教育

引经据典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