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书圣”王羲之怎么教子)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
对于王羲之,我们总是带着朦胧的熟悉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是畅快洒脱的兰亭名士;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是冠绝于世的千古“书圣”;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他是泰然从容的东床佳婿。持一管擎天笔,做得名士尽风流。

       这大概是我们对于王羲之的全部想象。其实,走近一点,不仅能看清他的轮廓,也能一窥其人其艺其家的底色。

-①-
家风家学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官至晋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是当世大族琅琊王氏的世家子弟,伯父王导、王敦均为东晋开国重臣。

       钱穆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指出:“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期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琅琊王氏始终秉承儒家重礼的传统,崇孝守悌,以经学、礼学传家,重视以“孝友”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王羲之在《与谢万书》中说:“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教育子孙敦厚谦让,礼法持家。

兰亭集序

  至于家学,王氏一族以书法、官学、谱学为宗。王羲之之所以凭书法名世,其实渊源有自。《晋书》称王氏家族“精通书道”,王羲之叔父王廙能章、楷,传钟(繇)法。尤工于草、隶、飞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其“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对王羲之影响颇深。

       还有大家熟知的卫夫人传技王羲之的故事。卫夫人,名卫铄,属王羲之母系卫氏一族。卫氏与王氏同为晋朝高门大族,亦是精于书法的世家。“前卫后王”,西晋年间卫家的书界地位更在王家之上。《书断》称卫家书风“四世不坠”。卫夫人得钟繇书法的笔妙,书迹“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正是得益于王、卫两家的姻亲关系,王羲之得以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艺,走上了传承笔法的正脉。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生前书名已盛,后世亦推崇备至。梁武帝称其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让人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由周兴嗣编次成韵,是为《千字文》。唐太宗称誉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甚至为其作《晋书·王羲之传论》。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笔法极富变化,29个“之”字,7个“不”字,无一雷同,庾肩吾《书品》称其为书界《语》《孟》,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
不仅是书圣
       宋人洪迈在《王逸少为艺所累》中这样评价王羲之的政治才能,“其操履识见,议论闳卓,当世亦少有其比”。南宋学者王应麟也称赞王羲之的“言论风旨可著廊庙,江左第一流也”。王羲之居官三十余年,历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宁远将军、护军将军、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等职,为官注重民生,针对所辖地方时弊,实行过禁酒令,改革漕运,下令减轻赋税,开仓赈灾,颇有政声。他任会稽内史期间,常探访民间疾苦。
题扇桥

       一次路遇一位老妇人在卖当地产的六角竹扇,扇子非常简陋,即使卖得很便宜依然无人问津。老妇人满面忧愁,王羲之见状非常同情,于是提笔在扇子上写下五个字。老妇人不识字,见他写得潦草,怪他写坏了自己的扇子。王羲之安慰她说,告诉买扇的人这是王右军的书法,要卖一百钱。果然,人们争相抢购,扇子很快售完。
“诗画剡溪”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与许询、支遁等名士“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寄情山水,悠游岁月。晚年隐居剡中(今属浙江绍兴嵊州市)。道经《十道志》言:“两火一刀可以逃。”“两火一刀”是“剡”字;“可以逃”意思是,剡中是一个灾祸不侵的清静之地,可以躲避世间灾难和俗务的侵扰。王氏一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剡地的山水正好给王羲之提供了一个清修的好去处。

-③-
教子“贵恒”
嵊州市金庭观,王羲之晚年隐居地。

  王羲之娶太尉郗鉴的女儿为妻,留下“东床快婿”的典故。《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均有载。

  故事是这样的:晋朝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派人去王家择婿。

  郗府门客在王家看了一遍后跟郗鉴报告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个个气宇轩昂,英俊潇洒,大概听说我为您选女婿的缘故吧,大都打扮地很得体,言行里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衣服敞开,露出胸膛,躺在东边的床上,好像没听说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这个年轻人便是王羲之,“东床快婿”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王羲之与郗氏共育有七子一女,七子分别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虽然王羲之的诸子皆有名望,但论生平可考、事迹流传最广的是以妻闻世的王凝之、爱竹成痴的王徽之和高迈不羁的王献之。

  王凝之,王羲之次子。妻子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谢道韫雅人深致、才思敏捷,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其名著史册,后世因而称女子的诗才为“咏絮才”,《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就化用此典。
王羲之儿子王徽之极其爱竹,曾有名言:“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性爱竹,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为人性情飘逸,居会稽时,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至其门而返,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耶!”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著名书法家,与父齐名,有“二王”之称。各体皆精,行草尤佳,号“破体”,富豪迈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墨迹《鸭头丸帖》等存世。
绍兴兰亭鹅池

  《书断》曾言:“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指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这就是“入木三分”的出处。王羲之能成大家,与其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在教子习书的时候,王羲之也非常强调勤奋和坚持。

       据说,当年王献之跟父亲学习书法,王羲之告诉他:“你能把院子里这十八缸水都写完,字才能练出骨架子。”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着自己写的字让父亲指点,王羲之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字架子上紧下松,便随手在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太”字。随后,献之又拿着字让母亲看。书法造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后摇摇头说,“我儿写了千日,只这一点像羲之。”献之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父亲加的那一点,顿觉满脸羞愧。从此,他更加刻苦练习,勤习不怠,终于有所成就。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书圣”的教育是富有成效的。
华堂村

  王羲之谢世后葬于金庭瀑布山南麓,子孙筑室为庐守墓,久而久之,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金庭的王氏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族谱时,王氏后人将先祖家教思想总结提炼,写入族谱序文中,共24字: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和谐稳定,国泰民安。孝敬长辈,和睦家族;与人为善,融洽相处。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华堂村“书圣”牌坊

  旧时王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羲之遗风却在华堂古村代代相续。“书圣”妙笔,融“技”与“道”于撇捺之间,笔势雄浑,力透纸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汪春涛 整理)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开警车买鱼,用单位加油卡买烟酒…每周通报第4周
这7件事咱别碰!让公务外出和接待”规矩”起来
中央纪委新闻发布会全文,回答你关注的问题
又查处省部级干部1名,去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019起
中国民航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兴华被开除党籍

书圣王羲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