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彩灯制作(自贡传统花灯制作)

导语
中国彩灯,饮誉古今;自贡灯会,久负盛名。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不仅将无与伦比的井盐技术奉献给了世界,而且将美轮美奂的彩灯工艺贡献给了人类。在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自贡灯会脱颖而出,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使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名播四海。
自贡地区的年节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灯的习俗,延至清代即有“狮灯场市”、“灯竿节”;到二十世纪初,又渐形成节日的提灯会,更有放天灯、舞龙灯、戏狮灯、闹花灯等活动。从而发展为集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会节声闻海内。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自贡地区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节彩的习俗。唐宋时期的自贡地区,新年和元宵放灯、燃灯之时,民间杂技、杂耍等表演活动亦尽现其间,深得观灯民众的喜爱。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在其写下的《沁园春》一词中写到:“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可见当时自贡地区新春张灯、放灯已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当然,这与生来形成的灯会尚有差异。所以,唐宋时期应为自贡灯会的萌芽时期或初始阶段。
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动植物和矿物的油蜡来作采光的灯。《周礼、司恒氏》载“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麻烛也”,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楚辞》中就有所表述:“兰膏明烛华铜错”。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这之后,各地花灯活动尤为盛行。
制作工序
彩灯制作以美工、钳工、机械工、电工、裱糊工5个工种组成。
一、美工放样
专业美工师把灯组效果图按照实际尺寸1:1比例在地上画出“正视图”和“侧视图”,关键部位还要标注了具体工艺。主要是让工人了解把彩灯结构。
二、钳工立体造型
许多人认为,彩灯的“骨架”是由竹、木制品或细铁丝构成,但实际上,其“骨架”是由6到10毫米的钢筋制成。
美工师傅放好了“样”,彩灯师傅们就要按图案把每一根钢筋截下来,有的还需要弯成不同的形状,就做出了一个个彩灯部件。然后,再把这些彩灯部件焊接起来,彩灯大的“骨架”就成形了。
三、 机械工让彩灯活起来
机械工把钳工焊接出来的彩灯“骨架”用以机械传动让它动起来,这样出来的彩灯才富有观赏与参与性。
四、 工电内装光源
电工把完全成型并且需要“动”的彩灯,就要在内安装灯泡,在业内术语上叫作“做内透”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安装光具、及线路、
灯具等做好防漏电保护,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做好漏电防护,以应对冬季常发生的雨、雪天气。
五、 裱糊工分色裱糊一丝不苟
“骨架”、“传动”和“内透”做好,就要在“骨架”上进行裱糊。 裱糊工作是个细致活儿,布条要铺得平整,制作出来的花灯才会看起来饱满好看。彩色的布条覆盖在花灯表面后,还要用金色的布条进行镶边。这样出来的彩灯才会光艳夺目,彩灯制作的最后一步是上色,美工将使用颜料,给花灯喷涂不同的渐变色,让花灯更加漂亮美观。
彩灯制作以美工、钳工、机械工、电工、裱糊工5个工种组成。

图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