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不得已搞网络教学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应该就此认为线上教学将是改革的方向,据说哈佛大学在线课堂的硬件条件早在二战期间就具备了,不过二战期间不一定有网络,也许使用的是闭路电视?我没有考证过,不好妄下评论。但即使有那样好的硬件设施,哈佛大学的历史上也只使用过两次。然而,将网络教学当成改革方向者似乎还不是少数人,三八节看到一所985高校发了一个帖子,一群女教师坐在笔记本前面向镜头各自来了一张特写,每个老师都对在线课堂发表一番感慨,有老师说:“对网络教学曾有许多期许,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云云,可见颇有些老师是很热衷于此的。有些学校甚至在线报道一些网络教学搞得好的,当然,我不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我没看到。
本来疫情期间搞在线教学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大家都能理解,就像我们没大米饭吃,暂时吃点小米饭也未尝不可,总要活命嘛,可如果我们偏要说小米饭比大米饭好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可笑的是现实偏偏就是这样,当我们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要找出做这件事的诸多好处,为什么就不能实事求是一点呢?我们没大米饭吃,既然要活命,就只能吃糠咽菜,为什么偏要说糟糠比大米好呢?大家又不是猪,就是猪也不会什么都吃的,只要有选择,猪也会挑好吃的吃。
也曾有很多人与我争辩过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孰优孰劣的问题。我是传统课堂的忠实捍卫者,之所以捍卫传统课堂,并非因为我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我再三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就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师来说,传统课堂肯定比在线课堂的效果好,即使像哈佛大学那样的课堂,也不过是传统课堂的网络化形式。一部电脑,一个摄像头(甚至没有摄像头),老师往电脑前一坐,对着话筒侃侃而谈,这不是什么教学,充其量就是个讲座。这样的所谓课堂效果如何?不需要实践就知道结果。曾经有人在科学网跟我热火朝天地辩论了一番,甚至以美国的可汗学院为例驳斥我的观点。我当时问他们:“如果可汗有条件搞线下课堂,你觉得可汗的线下课堂好还是线上课堂好?”线上课堂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可汗。有些话我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说的,我也没有做深入的调查,但每个学校的老师们不妨环顾一下自己的身边,谁在热衷于网络教学。我们严重缺师资以至于不得不搞网络课程吗?都以为自己是大师可以布道于天下学子们呢?你听过别家学校老师的同名课程吗?你怎知道别家的老师讲的没你好?你又怎知你的课满足人家课程的要求?曾有老师要我的视频课,我就很坦率地告诉他:“我的课面向的是地方大学的学生,不一定适合你们的学生,勉强可以作为参考。”我们还是不要那么自信的好,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独特的风格,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自己的独特要求,没有一个老师的课具有囊括其他学校的普适性。我不认为出版社传统的优秀纸质教材达不到网课需要的要求,事实上,我们求学期间甚至工作之后的许多东西都是通过传统的书籍自学而来。至于互动问题,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老师,如果跟自己的老师都没有互动的欲望,何谈跟虚拟网络上的老师互动?
最后看一幅截图吧,他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声音。同学的有些要求未见得合理,疫情期间安全第一,不一定非得搞什么仪式,将来有机会再补不迟,但对于网课的感受或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