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介绍说明(关于“长城”,你知道多少?它的尽头是什么?)

长城,是我国的文化符号之一,也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埃及金字塔、意大利罗马竞技场、印度泰姬陵等一起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相传,从月球上俯瞰地球,也能够看见我国长城蜿蜒的身躯,绵延2.1万公里。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最早的修建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故事,就曾发生在长城的某个烽火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400年的攻伐征战,促进了长城的修建。那时候燕、赵、楚等国,都修建有自己的长城。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将别的国家的长城一起修缮和连接起来。

由此看来,长城的修建并不是起源于秦朝,也不是秦始皇一手打造的。他只不过是长城的修缮和维护者,长城的历史,要更久远、更具有时代意义。

在古代,长城一直被视为最坚强的防御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当时游牧民族,又被成为“马背上的民族”,来如风去无影,对农耕文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于是聪明的古人,便开始以修建长城,来抵御这些野蛮的入侵。

汉朝时期,华夏常常遭受匈奴的入侵,长城就曾起到了很大的阻击作用。自此之后,长城在各个朝代均有修缮和建筑。如今看到的长城,也是几千年来的长城修建融汇。

长城的修建,在明朝时期达到巅峰,也是予以修缮和修建的最后一个王朝。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众所周知,长城的最西端位于沙漠之上,秦汉时期最西端是玉门关,也就是王之涣《凉州词》里描写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到了明长城,最西端的起点,比玉门关要偏东一些,是为“嘉峪关”。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长城的全貌并非书籍或影视剧里看到的砖构结构。而是各自有着不同的材质。这是因为长城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材料运输极为不便,古时候运输工具又极为匮乏,由此当时修建大多是就地取材。

比如秦汉时期的玉门关,当时主要以土筑、石砌为主;甘肃西部等地可以看到裸露出芦苇、红柳、梭梭木的墙体;嘉峪关以东,山上的石材越来越丰富,于是石砌长城、石砌包砖、黄土包砖等结构的长城就应运而生。当到了居庸关、八达岭时,长城结构转为豪华版,无论是材质和修建手法,都是汇聚当时全国核心力量,因为京师的门户已经不远了。

长城的西端,起源于荒漠之上,那么最东端的尽头,又会出现在哪里呢?

长城的最东端,位于一个叫“老龙头”的地方,延伸进大海里好几十米。这个尽头是在海滨的一片陆地上,远远看去长城深入到海中。

老龙头位于河北秦皇岛,修建于明朝的洪武年间。当时为了抵御外敌骚扰,维护边塞安定,由徐达主持修建完成。那时候外敌入侵,没有什么战舰,常常通过陆地进攻,所以延伸到大海里的几十米城墙,已经足够。

另外,相传在修建老龙头时,为了加固驻防,基地由石头和铁锅筑成。这样的修建方式,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作用,以至于几百年过去,老龙头依旧没有遭受太多的侵蚀。

面对雄伟的长城,外国友人、游客都十分震惊,惊呼不已。尤其是见了老龙头,很多老外直呼:中国古人太聪明了!

清军入关之后,关内关外实现了统一,长城的意义削弱了很多,这时候老龙头的军事作用也逐渐衰微,取而代之的便是独特的观赏价值。

尤其是老龙头的“澄海楼”“沧海明珠”奇景、“天开海岳”的古碑石刻,最为人称道,也最吸引世人瞩目。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