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些和月经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1、月经是什么?
月经是排毒吗?为什么民间把来月经叫做“倒霉了”“坏事了”?
以前科学不够发达,“血”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东西,所以才会把来月经也认为是不吉利的东西。
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的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
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月经血中70%血液来自血管出血,5%来自细胞渗出,25%来自静脉破裂回流。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会有些小血凝块。可以看出,月经血中没有毒素,来月经不是排毒!
2、正常的月经什么样?
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 21~35 天,平均 28 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成为经期,一般为 2~8 天,平均 4~6 天。
3、如何判断自己的月经是否是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一个不够专业的术语,现在我们西医规范的诊断应该是异常子宫出血。 异常子宫出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月经不调)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1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其诊疗标准及各种的分型如下图。
我们再根据正常的月经的标准看读者豆的月经周期:一般29-30天,因为正常的月经周期是21~35天,所以她的月经周期是正常的。
经期:经前两三天褐色分泌物,然后开始正式出血两天不到,后面又开始褐色分泌物一共8天左右。经前出血+正式行经期一共10天左右,有时候11天。而我们正常的月经的经期是2~8天,所以她的经期不正常,属于经期过长的情况。
有的读者可能有疑问,文中豆月经前是褐色分泌物,这应该算作月经血吗?还有其他可能吗?就是不是月经血的情况。
这位读者的疑问有道理,对于阴道的出血,不能一概的就认为血就是从宫腔里面出来的,当然了,就算是从宫腔出来的,我们也不能断定就是月经血。
所以,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如果有异常子宫出血的情况(包括经期延长),我们医生首先会询问有无避孕环避孕和口服激素类药物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会引起异常出血或者经期延长。检查需要查尿排除有无怀孕的情况,排除怀孕后,我们也会常规检查盆腔的查体和盆腔超声检查。因为阴道的出血有可能是宫腔里出血,也有可能是阴道和宫颈的出血,排除了阴道和宫颈的出血,盆腔超声看子宫和卵巢、输卵管有无异常,有无长东西,比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这些器质性疾病,这些器质性疾病也会引起阴道的出血。血常规的检查可以排除有无血液疾病引起的月经异常。要知道,引起出血时间长或者异常出血的月经不调里面,大约有19%有凝血功能障碍。
排除了这些可能导致异常出血的器质性疾病,我们可以肯定她就是经期过长了,而且不是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经期过长,而是功能性的原因,就是女性激素水平的异常引起的经期过长。
是哪种激素水平异常引起的经期过长呢?我们都知道最基础的知识,伴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每月一次周而复始的月经来潮。子宫内膜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在卵泡期(月经周期的5-14天),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如同垒墙般使子宫内膜增殖改变,此时子宫内膜称增殖期子宫内膜,排卵后(月经周期14天后),卵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增殖期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此时子宫内膜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黄体晚期(月经周期的24-28天),黄体萎缩,雌孕激素分泌量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支持,出现坏死和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子宫内膜称为月经期子宫内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黄体的萎缩带来的雌孕激素减少,雌孕激素的减少导致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进而子宫内膜崩盘而出血来月经。如果黄体不能彻底的萎缩呢?雌孕激素,尤其是孕激素的分泌量就不会那么痛快的减少,就会多留一手,那么这个孕激素多留一手的结果就是月经期前还是淋漓出血,月经期间经血淋漓不尽,不能痛快的如期结束。
这种月经不调就属于黄体萎缩不全,就是月经周期有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时间过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如何确诊黄体萎缩不全呢?单凭月经的表现可以确诊吗?
不可以!黄体萎缩不全除了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还有基础体温双相,但下降缓慢。在月经第5~6日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见到成分泌反应的子宫内膜可以作为确诊依据。
确诊了黄体萎缩不全,如何治疗呢?
(1)、下次月经前10~14日开始,每日口服孕激素,连服10天。温馨提示!如果是打算要宝宝的女性朋友,一定要口服天然的孕激素哦!可以使黄体及时萎缩。
(2)、无生育要求者可以口服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不仅控制了月经周期,还抑制了排卵达到避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