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大多数朋友都还是懂得的,可偏偏有这么一群人,聚在一起,专揭人短,专打人脸,还有一群看客在下边欢呼,打赏。
这一群人从开始的演员,艺人,发展为后来的记者,文人,再发展为现在的前国脚和现国手,我不知道面对这样的以吐槽、毒舌去娱乐大众而作为大众的你能不能笑得出来,反正我是笑不出来。
那么何为吐槽呢,想必大家都觉得是调侃、是发牢骚、是抱怨抑或只是戏谑和玩笑吧,其实不然。
“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漫才(日本的一种喜剧,类似相声)中的“突っ 込み”,相当于中国相声里的“捧哏” ( 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 )。在中国台湾闽南语中也有类似读音的词汇,翻译为“吐槽”,它的字面意思为“往人家碗里面吐呕吐物” , 引申为不给人家面子 , 当面揭穿数落的意思。与之相接近的词是“抬扛”、“掀老底”、“拆台”。
在网络空间的“吐槽”通常存在两种指向:
一是对社会中不合理、不规范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表达看法、意见和态度,实现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二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宣泄内心隐秘的情绪和表露复杂的社会心态
“吐槽”的兴起,发端于 ACG ( 英文 Animation、 Comic、 Game 的缩写,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 )文化领域,如国内著名的 A 站和 B 站 (AcFun 和 Bilibili) 是御宅族们的圣地,他们最喜欢边看动漫边用吐槽 “弹幕”评论,并以吐槽的方式交流沟通,表达各自的感受。
随之,“吐槽”由 ACG 行业用语发展到网络用语,成为青年网络流行的表达形式,诞生了《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暴走大事件》、《笑工坊》等吐槽神作和“唐唐”“老湿”、“敖厂长”等吐槽神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我国网民以 10-39 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 78.4%。其中, 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 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可以这么说,我国网络社会崛起迅速,青年网民群体数量庞大,成为网络空间的中坚力量。“吐槽”已然成为青年群体最为活跃的网络行为和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既带有对现实社会生活客观的理性评判,带有对现实社会不合理、不规范现象的非理性表达,也夹杂着精神贫瘠的现代人对娱乐的过度消费,反映了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精神世界。(数据引自相关文献)
其实“吐槽”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吐槽: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
正如尼尔 • 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文中焦虑地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无论语言还是行为方式,大众越来越倾向于以一种娱乐的态度或方式来呈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毫无怨言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娱乐在这悄无声息的氛围中,发动了征服大众的‘战役’,而结果自然是大众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2、表达:自我认同感的价值诉求
其实,我是逗比”、“我是屌丝”、“2B 青年欢乐多”等污名是很多青年口头禅式的自我“吐槽”,这种看似自我嘲讽、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话并非青年内心世界真实的自我定位,实质上是通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进行“我是谁”的自我确证,“刷”现实自我的存在感与寻求自我发展中的地位和身份
3、消解: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之途
面对学习的压力、生活的无奈、工作的烦恼、情感的困扰等原本沉重的谈资,通过略带诙谐的表达变得轻松而有趣,无可厚非。但是,现实生活中,不乏一群“吐槽族”,擅长“神吐槽”,他们张嘴就“吐”,自称“不吐槽会憋到内伤”。这些用力过猛、吐槽过度的“吐槽族”,是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典型代表。青年群体的“吐槽”行为,追求感官的刺激与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
然而,如今的吐槽讲究的是一吐为快,瞬间爆梗,这就让我们有时候会丧失思考,丧失严谨,形成一种冷漠刻薄,娱乐大众的心态
这几天,越想越害怕,害怕我们广大的青年被这种风气给带进阴沟,万一集体翻车后果不堪设想,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会儿因为男篮、男足骂得太凶而牵涉了许多“无关人员”,王仕鹏微博被攻陷,各路后援拍马赶到,也不知道,李诞能不能顶得住第N次的点名,不过我觉得此时的李某人已经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去坐山观虎,包括范大将军,包括扩网络上的口诛笔伐,不同阵营之间的互怼!
还担心有些队员觉得这是商机,从而出道,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这一个黑即使红,红了便有流量,有流量便是银子的年代,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细思极恐!
适当的吐槽应该只是一种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无论是面对面的吐槽还是网上评论的内容,仍应持一份谨慎、客观的态度。
莫忘陈寅恪先生所言,在追求“自由之思想”的同时,仍须谨守一份“独立之灵魂”。
因此,合理规范和引导“吐槽”行为健康、理性发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