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美好寓意是什么(元宵节的两种含义简短句子)

每年过完了春节,离春节最近的节日,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有很多名字,如正月十五、灯节、上元节等等。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后来因要避讳秦始皇嬴政的名讳,也称端月十五。该日为满月,即”望”日,象征团圆、美满。是日,要进行祭天,合家团圆,祈求丰年。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的习俗,而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因素则颇为复杂。远古时代的这个节,是祀太一神的,汉代时期宫中仍是极为郑重神秘的祭祀庆典:”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到明而终。”

祭祀庆典活动因是夜里进行的,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演变为元宵节。汉代截平”诸吕之乱”是在正月十五结束的,汉文帝下令”与民同乐”,使元宵节的影响扩大。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文化灯笼的传入,又使元宵节具有灯节的性质。又因道教有三元之道,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大帝是在正月十五诞生的,因此,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宵节俗主要是结彩灯戏和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圆、灯圆。

元宵节美食习俗 南方包元宵北方摇元宵

生活在现代城市,高楼大厦楼宇之间是很难找到古人赏月,品美食的情怀。元宵是用糯米粉包入各种馅心做成的球形食品。南方多称汤圆,或称汤团、汤丸。上元之夜吃元宵始于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代油锤发展而来的。

唐代就有节日里吃”粉果”的习俗,现在的元宵正是由此逐渐演变而来的。因自汉以下中国人习惯将一切水煮的粉食泛称为”汤饼”,故元宵最初也是汤饼的一种。又因元宵是米粉制成的,因而也称”粉果”。

元宵节美食习俗 南方包元宵北方摇元宵

制作元宵(汤圆),中国有南北两大流派。南派的制法是糯米入冷水浸泡后,磨成浆状,用布兜吊干水分,再揉和使紧实,下剂作皮,包入馅心,经煮或炸后食用。因制皮需吊糯米浆,被称为”吊浆汤圆”。北派的制法,用圆球形状较硬的馅料,表面略沾些清水,在糯米粉中不断滚动,使表面裹粉后成乒乓球般大小,经煮或蒸、炸后食用。因制作时需不断滚动,被称做”摇元宵”。北派的元宵现已多用元宵机生产。由于南北各地制作元宵的方法和馅料不同,今已形成不同风味的系列品种。杭州的宁波汤团、上海的肉馅汤团、重庆的山城小汤圆、成都的赖汤圆、上海和台湾的龙凤汤圆都是知名度较大的佳品。

元宵节饮食习俗 南方包汤圆北方摇元宵 寓意美好不宜多吃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年节习俗得重要部分,在封建朝廷的宫禁之中尤为重视,如《明宫史》记有:正月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元宵以形寓意,意在团圆,又因时在正月十五,春节延至半月,俗谓寓春节如意圆满。

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云:””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同治年间江西《乐平县志》日:”十三夜,四衢张灯………至十八日乃止,谓之’元宵节’。十四日,夜以秫粉作团……谓之’灯圆”。享祖先毕,少长食之,取团圆意。”清康熙年间《保德州志》云:”祀祖祭先,常供以外,复设汤圆、水茶、枣卷、面灯”等物。

元宵和汤圆都是糯米粉制品,中间有不同口味的馅料。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馅料切成小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汤圆则是用很细的汤圆粉团包馅制成的(馅料有素有荤)。吃时一般都是用水煮,汤圆煮后汤比较清,元宵煮后汤比较浓,因此喝汤如同喝糯米面粥。由于工艺不同,汤圆皮面润滑,馅流动性好;而元宵皮面松软,可油炸、拔丝、蒸、烤等多种食用方法。

说起吃元宵,最好不要多吃,特别是老人、孩子、脾胃不好的人,糯米比较难消化。在大大小小的餐厅中,汤圆往往都是最不起眼的那么一道甜品,甚至都算不上是主流产品,只是偶尔改善一下人们味蕾的振幅。

回想起吃过的汤圆,南瓜小汤圆非常值的记忆,金黄色的南瓜羹,透着南瓜特有的香气,几颗洁白的小汤圆就像黑暗的夜空点缀着几颗小星星。酸菜炒汤圆,赤豆汤圆,醪糟汤圆,果粒汤圆,炸汤圆等等,也是经常在餐厅能品尝到的食物。无论是摇元宵,还是包汤圆,都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