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提及度最高的热词,我认为非 “ 内 卷 ” 莫属了。
清晨六点起来看书,书中某章标题是这样的——《互动:竞争,是最好的合作》,突然脑脑袋里蹦出一个词—— “ 内 卷 ” 。
这个词最近频繁被办公室的小年轻们提起,老阿姨的我虽然大概明白是啥意思,却也没有细细研究过。
何为 “ 内 卷 ” ?
赶紧查了一下头条百科,是这么解释的:
“ 内 卷 ”,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在2020年的下半年,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刷爆网络,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这些学霸们被同学被称作是“卷王”。
由此,“ 内 卷 ”这个词是从大学生群体中“出圈”,引发一轮又一轮激烈讨论,并迅速在各行各业流行起来。所有群体内部的非理性竞争,或者或“被自愿”竞争都以“内 卷”称之。
它是这么一种现象,即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或者采取一些非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竞争本身蕴含这巨大的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力会不断提升,你想比我强,我想比你强。也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才会不断完善自己,更多人看见。
就像这次东京奥运会女子跳水10米台冠军全红禅,也是在几个月前的东京奥运选拔赛上,与张家齐、陈芋汐两位世界冠军队友同台竞争,获得了珍贵的比赛经验。
也是通过一次次的竞争,才会促使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心理素质也越来越稳定,这些都为在后续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鉴定了很好的基础。
竞争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竞争是“非理性的”或“被自愿的”,甚至是以牺牲别人为自己谋利益为前提的。
拿自己所在的IT行业举个例子吧,在IT行业盛传这么一句话: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
本来,现在都是敏捷开发模式,强调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如果确实因为项目需要加班,也无可厚非 。
但如果你今天负责的任务完成了,按理说你是可以准时下班,可是临下班前,你转身一看,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在努力写代码、修BUG,完全没有下班的迹象。
这个时候,你犹豫了。默默打开正在关机中的电脑,随便找了点事情,坐下来和大家一起接着加班。这种现象,就可以被称之为 “ 内 卷 化 ”。
再说一个昨天看看的新手友友发帖,说他因为侵犯版权,被罚四十分,起因就是被“内 卷”了。
他看到有位大V分享说,把书中的章节扫描下来,转换成字幕,再添加适合的背景和音乐,合成以后发到平台,就会有不错的收益。
那位友友看完大V分享很开心,觉得这个方法即轻松易学,也有不错的收益,就跟着去学去做,结果……
不想妄加评论这位大V,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量粉丝关注和平台流量,也许还有不错的收益,这本身就是一种“ 内 卷 行 为”;
同样,这位新手友友花了时间和精力,甚至还有可能花钱学习,最后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还影响到了账号信誉度,就是不幸“被 内 卷”到了。
“ 内 卷 ”有很多深层的原因,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均衡性,对财富和物质的追求,都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面对“ 内 卷 ”都是一项挑战。
人人都渴望成功,希望过得更好,唯一的办法就加倍努力,不断超越其他人。
“ 内 卷 ”就像一个个大大卷,用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们卷进其中,裹得越来越紧,但是却很难看到改变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想要跳出“内 卷”这个怪圈,首先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我的优势在哪里?”,“我应该怎么样去发挥我的优势?”,“我要怎么样才能扬长避短,人让自己变得更好”。
下次,在你认真做完自己的工作之后,能大胆地说:“我今天的任务完成了,我要准时下班了。”
下次,在有大V教推荐你成功捷径的时候,可以先去看看他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光听他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