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_药代动力学实验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的房室模型是如何确定的?何谓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

  • 问题补充:
  • 为了分析药物在体内运动的动态规律,需要建立一个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来模拟人体 (动力学模型 ),把机体看成由许多房室构成的 体系。房室是组成模型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划分的。 应当指出,房室模型只是进行药物动力学分析的抽象概念,并不代表人体的 具体器官组织。但人体各组织器官只要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则被 归纳为一个房室。所以房室概念又与体内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学特性(如血 流量、膜通透性、与药物的亲和力等)有一定的联系。确定模型由几个房室 组成和结构是药代动力学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药物进人体循环,迅速(通常指1?2分钟)均匀分布至全身,在血液与 各组织器官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此时整个机体可视作一个房室,称之为一 室模型。若在平衡前有分布过程,然后逐渐与各器官组织之间保持平衡,此 时把机体视作多室模型。二室模型是把身体分为二个房室,即一个中央室 与一个外周(周边)室相连接的模型。其划分与人体组织器官相联系的地方 在于:中央室是药物首先进人的区域,包括血液及心、肝、肾、脑、腺体等血管 丰富、血流通畅、易于转运的内脏组织。药物可以在数分钟内分布到整个中 央室。外周室一般是血管分布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包括脂肪、皮肤或静止 状态的肌肉等。药物进入外周室缓慢。对于一个具体药物是属于哪种房室模型的药物,要根据实验结果(药物 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具体分析。
  • 优维显的药代动力学是什么?

  • 问题补充:
  • ·一般信息碘普罗胺在生物体中的特点类似于其他高亲水性、生物学惰性、通过肾脏排泄的化合物(例如甘露醇或菊粉)。·吸收和分布经静脉给药后,由于碘普罗胺注射液分布于细胞外间隙并随后清除,所以碘普罗胺的血浆浓度快速下降。稳态时总体分布容积大约为16L,大约相当于细胞外间隙容积。蛋白结合可忽略不计(大约1%)。没有证据表明碘普罗胺能够通过完整血脑屏障。动物研究显示可以少量通过胎盘屏障(在家兔胎儿中发现的剂量≤0.3%)。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过程中经胆管和/或胰管给药后,碘对比剂在全身吸收后于给药后1至4小时达到峰值血浆浓度。以平均剂量大约为7.3g碘给药后最大血清碘水平大约为经静脉给药后达到的最大血清水平的1/40。·代谢碘普罗胺不发生代谢。·清除不论剂量大小,碘普罗胺的终末清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在检测剂量范围内,总的碘普罗胺清除率平均为106±12ml/分钟,与肾脏清除率102±15ml/分钟相似。因此,碘普罗胺几乎全部通过肾脏排泄。给药后3天内只有大约2%的给药量通过粪便排泄。经静脉给药后3小时内大约60%的剂量通过尿液排泄。12小时内回收的剂量平均≥93%。24小时内基本完全排泄。ERCP经胆管和/或胰管给药后尿碘血清浓度于7天内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线性/非线性碘普罗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与剂量呈比例关系(例如C、AUC)或不具有剂量依赖性(例如V、t)。·用于特殊患者人群时的特点老年患者(年龄≥65岁)没有明显肾功能损害的中年患者(49~64岁)和老年患者(65~70岁)的总血浆清除率分别为74~114ml/分钟(中年组,平均为102ml/分钟)和72~110ml/分钟(老年组,平均89ml/分钟),稍低于年轻健康受试者(88~138ml/分钟,平均为106ml/分钟)。个体清除半衰期分别为1.9~2.9小时和1.5~2.7小时。年轻健康志愿者的相应范围为1.4~2.1小时,终末半衰期相似。微小的差别是因为肾小球滤过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引起。儿童尚未对儿童进行碘普罗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损伤患者对于肾损伤患者,碘普罗胺的血浆半衰期随肾小球的滤过率的降低而延长。肾功能轻度和中度损伤患者(80>CL>30ml/min/1.73m2)的血浆清除率降至49.4ml/min/1.73m2(CV=53%),肾功能重度损伤且不依赖于透析的患者(CL=30~10ml/min/1.73m2)降至18.1ml/min/1.73m2(CV=30%)。肾功能轻度和中度损伤患者(80>CL>30ml/min/1.73m2)的平均终末半衰期为6.1小时(CV=43%),肾功能重度损伤且不依赖于透析的患者(CL=30~10ml/min/1.73m2)为11.6小时(CV=49%)。肾功能轻度和中度损伤的患者在给药后6小时内的尿中回收率为38%,重度损伤的患者为26%,健康志愿者的相应回收率大于83%。肾功能轻度和中度损伤的患者在给药后24小时内的回收率为60%,重度损伤患者为51%,健康志愿者的相应回收率大于95%。碘普罗胺可以通过血液透析清除。在3小时的透析过程中可以清除大约60%的碘普罗胺。肝损伤患者肝功能损伤患者的清除不受影响,因为碘普罗胺不发生代谢并且给药3天后只有2%的剂量通过粪便排泄。
  • 厄洛替尼的药代动力学是什么?

  • 问题补充:
  • 尚缺乏在中国人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数据。以下资料来自国外临床研究。厄洛替尼口服后大约60%吸收,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到几乎100%。半衰期大约为36小时,主要通过CYP3A4代谢清除,另有小部分通过CYP1A2代谢。吸收和分布厄洛替尼口服150mg剂量时厄洛替尼的生物利用度大约为60%,用药后4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食物可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几乎100%。吸收后大约93%厄洛替尼与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AAG)结合。厄洛替尼的表观分布容积为232升。代谢和清除体外细胞色素酶P450分析表明厄洛替尼主要通过CYP3A4代谢,少量通过CYP1A2和肝外同工酶CYP1A1代谢。口服100mg剂量后,可以回收到91%的药物,其中在粪便中为83%(1%剂量为原形),尿液中为8%(0
  • 乌头类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是什么?

  • 问题补充:
  • 乌头类中药肖凤玲等将生物碱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药代动力学过程在研究乌头类生物碱的体内过程时,取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均按18mg/kg剂量尾静脉注射四逆注射剂,各组分别于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眼眶取血至死。乌头类生物碱在注射剂中主要以水解物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该制剂中乌头生物碱在大鼠体内呈一级动力学消除,符合静脉注射后的开放一房室模型的特征,所得血药浓度-时间的动力学方程为ρ=1.36194e-0.69576t;半衰期:0.99604h;消除速率常数:0.69576/h;AUC:1.9575hmg/L;总清除率:0.27249L/kgh;表观分布容积:0.39164L/kg。张兴华用健康实验用家兔按0.06mg/kg的剂量由耳缘静脉注入浓度为100ug/ml的乌头碱水溶液,从颈动脉插管取血,样品处理后,以丁卡因为内标,进行HPLC测定。所测结果为1min1460ng/ml,3min990ng/ml,5min813ng/ml,15min657ng/ml,30min426ng/ml,50min287ng/ml,70min180ng/ml90min120ng/mlll0min89ng/ml130min46ng/ml。周钟鸣对5只家兔皮肤涂抹肺康豪1.67g/kg(50cm/kg),0-24h从耳静脉经一定间隔时间取血,测定血浆中次乌头碱浓度。药-时曲线分析符合有滞后时间的一级吸收和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药动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1.60h,消除半衰期:7.34h,达峰时间:4.75h,最高浓度:1006.7ng/ml,AUC:11502.6(ng/mL)×h。
  • 格华止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

  • 问题补充:
  • 口服二甲双胍主要在小肠吸收。空腹状态下口服二甲双胍0.5克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0~60%。同时进食略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国内口服本品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口服后达血药峰浓度时间为2小时,平均血浆药物清除半衰期约为4小时。二甲双胍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按照常用临床剂量和给药方案口服本品,可在 24~48 小时内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口服本品后24小时内肾脏排泄90%。
  • 新达罗的药代动力学是什么?

  • 问题补充:
  • 药代动力学:健康受试者12人,一次口服本品750mg,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1.02±0.58小时,血药身浓度为(Cmax)为7.28±1.34mg/L,平均滞留时为2.52±0.39小时。本品在中耳脓液中可达到足够的浓度;在唾液和泪液中浓度高。血清蛋白结合率约为25%。给药量的约15%在体内代谢。本品主要自肾排泄,尿药浓度较高;约0.05%自胆汁排泄,胆汁中药物浓度较血药浓度低。另据文献资料报道,一次口服本品750mg,一日2次,无蓄积作用。血液透析能消除部分本品。
  • 司氟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

  • 问题补充:
  • 口服该品250mg和500mg后,高峰血药浓度分别为1.45mg/L和2.56mg/L,生物利用度为49%~70%。静滴该品100mg和后,高峰血药浓度为2.53±1.03mg/L。该药吸收后在体内广泛分布,在水泡液、前列腺、肺和泌尿生殖道组织、痰液中均可达有效药物水平。该品的消除半减期为3.3~4.9h,自尿中以药物原形排出给药量的29%~44%(口服)和45%~60%(静滴),部分以代谢物形式自尿中排出。胆汁中药物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自粪中约排出给药量的15%~25%。药理作用:司氟沙星是喹诺酮类广谱抗菌素,用于口服或静脉给药。微生物学:司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该品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止细菌复制,所以快速降低细菌繁殖。是杀菌型抗菌药。司氟沙星作用方式特殊,除喹诺酮类外,与其它任何抗生素不同。因此,司氟沙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和四环素类耐药菌珠均显较高抗菌能力。体外实验证明司氟沙星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产生相加作用或无影响,动物体内实验、药物的协同作用也经常出现,特别在白细胞减少的动物。(如与阿洛西林联合用药)。可与司氟沙星联合使用的药物有:假单胞菌属阿洛西林,头孢他啶。链球菌属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其它高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葡萄球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异恶唑青霉素,万古霉素。厌氧菌属甲硝唑,氯林可霉素。吸收、分布、消除:健康人口服盐酸司氟沙星0.25g或0.5g,1~2小时后Cmax分别为1.5μg/ml和2.5μg/ml,半衰期约为4小时,该品主要分布于胆汁、粘液、唾液、骨以及前列腺中,但在脑脊髓中浓度较低,该品可在肝脏部分被代谢,并经肾脏排泄于尿中。可在尿中保持较高药物浓度。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