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800字(实践论阅读心得1200字)

将毛泽东的《实践论》读过一遍之后,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终究还是一知半解;于是便有了第二遍、第三遍。三遍过后,理解、消化的东西更多了,然而还是不敢说完全读明白了,毕竟里边的许多哲理不能仅仅依靠“阅读”这种单一的方式就能掌握,真的要在实际生活中好好地“实践”一番才能有所领悟。实践之后的感悟可能来不及详谈,不过现在倒是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我所理解了的东西。

实践与发展过程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发展可分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者都离不开实践。

人类社会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到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制度的改变只能通过实践的作用(生产方式的改变、改革、革命等)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尤其是生产活动的变化与实践的关系很是密切,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人类如若缺乏实践,整个社会根本不可能前进,更谈不上发展。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解决温饱问题的方式有限,后来,有一小部分人经过实践发现了水稻、小麦等植物可以通过种植产生大量的粮食,还通过驯化牛、羊、鸡等动物提供肉类,于是就产生了农业革命,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同样到了近代,人类经过文艺复兴、大航海、科学实验、工业改革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人类步入工业社会,后来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迅猛,一直到现在。

人的发展同样不能离开实践,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通过实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由浅入深、对事物的把握才能从量变到质变。一个人要想获得较完备的知识,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查阅各类的文献;要想掌握一项技能,必须有不间断的努力学习和刻苦练习。如果一个人发展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停止向前、不再追求进步,那么只会再上演一个类似于“伤仲永”的悲剧。就拿知识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世界上每天新增加的知识如同指数函数般增长,如果不时时通过实践来更新、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识,终究是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实践与认识过程

从形式来看,社会实践不限于一种两种,它可以是生产活动,也可以是政治生活,还是科学、艺术的活动等,总之社会实践包含了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了人们必须与多种不同的事物发生关联,假设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规律性没有了解,接下去的实践活动便很难开展,所以人们的实践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这个阶段,人们刚刚接触某一事物,只对这种事物产生了“感觉”,还没有达到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个阶段则是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这一阶段将对事物产生的感觉进行综合、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大量的实践为我们证明了:感觉到的了的事物,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举一个例子:在夏天的中午,你感觉很炎热,但当你坐在一台电风扇前,就立马会感觉到一阵凉爽。你可能会思考,为什么吹着电风扇就不会感觉热,反而感觉凉爽呢?然后你就会调动你已有的经验或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由于电风扇的叶轮转动使得你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让你身上热量被带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体温在短时间内下降较快,最终感觉到凉爽。有了这个认识,下次遇到天气炎热的情况,就算你的身边没有电风扇,你也会通过摇扇子或者呆在有风的地方,使你的身体凉快一些。在这个例子中,有“电风扇”是不是就必然产生“凉爽”的感觉呢?不一定,会感到“凉爽”最本质的原因是“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实现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以有其它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电风扇。因此,所有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实践与改造过程

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是认识世界,另一件事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改造世界才是最终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就算对某一事物有非常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去实践、不采取行动,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全无用处。我们常常说要“学以致用”,这里“学”就是认识过程,“用”就是改造过程。“学而不用”,便失去了“学”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学以致用”,还要“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不断进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这种方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个人和社会都随之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认识世界是“知”,改造世界是“行”,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此,方能达到“知行合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