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学策划
一、单元篇目
《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二、单元总体目标
1、学习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文中重点的语句,领会其深刻含义。
3、体会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包括两篇散文和两首散文诗以及两篇简短文言文。以“学会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作为语文素养。以“感受理解至爱亲情,丰富加深情感体验”为人文要素。作为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亲情教育不可或缺,十二三岁的年龄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此刻适时地进行正确引导,会让学生得到正确的人生体验,况且这一单元的散文,有叙事,有抒情,有描写,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进行散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秋天的怀念》,教读课文,叙事散文。本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苦,精心呵护自己的故事,表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散步》教读课文,叙事散文。本文中作者通过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一平常的小事,表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散文诗二首》自读课文。作者泰戈尔和冰心都抒写了子女对母亲的爱,他们分别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世说新语>二则》教读课文,古代志人小说。文中的《咏雪》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陈太丘与友期行》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据理力争的儿童形象。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写作特点:《秋天的怀念》1、细节描写。2、寓情于景,真实感人。
《散文》1、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2、大词小用。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想象丰富,托物言情,富有童趣。《荷叶·母亲》触景生情,感情真挚,象征手法。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叙事简约,意蕴含蓄。《陈太丘与友期行》语言描写,人物鲜明。
写作 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四、单元教学建议
第 1 课时 单元预习课
课文内容 《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
学习目标
1、填一填,课前搜集作者作品相关信息。
2、写一写,正音释义。
3、读一读,朗读比赛,你认为最感人的一段。
教学环节
活动一:动手动脑,清除字词障碍。
1、学生朗读文章,自主勾画文中重点字词,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了解字词含义。
2、学生对抗赛,生字词掌握比赛。
活动二: 厚积薄发,展示自我风采 展示自己搜集掌握的作者作品信息。
活动三:读一读,朗读比赛。
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
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环节
活动一:形式多样朗读,读出感情。
活动二: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
活动三: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形象?
第3课时 教读引领课
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教学环节
活动一:通过文章的细节,理解“母爱”的内涵。
活动二:寻找文中关键词语,感受“愧疚”的思绪。
活动三: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儿活”的思考。
美文荐读 《我的母亲》(梁晓声)《合欢树》《我与地坛》
第4课时 教读引领课
散步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教学环节
活动一:我读出了的?形象美。用我喜欢文中的?,因为他是一个?的人句式说出。
活动二:诗情画意情境美。用“?一句很美,美在?”说出。
活动三:以小见大主题美。
美文荐读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第5课时 课内自读课
金色花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环节
活动一:读一读,我最棒,感受语言美。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
活动二:说一说,品味画面美。可用“我感受到了这样的画面······”来表述。
活动三:议一议,挖掘想象美。诗中用了哪些新奇的想象。
活动四: 写一写,升华情感美。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句式表达
美文荐读
《窗前的母亲》(肖复兴)
第6课时 课内自读课
荷叶·母亲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教学环节
活动一:读“荷”,说印象。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活动二:品“荷”,赏语言。你认为哪句话最美。为什么?
活动三:悟“荷”,感诗情。你认为荷叶象征了什么?
活动四:仿“荷”,抒真情。用“母亲是—,我是—–”写一句话,赞颂母爱。
美文荐读
《纸船–寄母亲》(冰心)
第7课时
教读引领课
咏雪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本篇课文。熟记作家作品。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俄而、欣然、拟”等词的词义。
3、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
活动一:读一读,结合注释,男女生比赛读书速度。
活动二:译一译。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活动三:说一说。文中两句咏雪诗的各自优点。
美文荐读
《世说新语》《覆巢无完卵》
第8课时
教读引领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目标
1、能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能对照注解,运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生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礼”和“信”两个角度来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
活动一:读一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比赛读书速度。
活动二:译一译。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活动三:说一说。说说你对陈元方和友人的看法以及对
诚信的看法。
美文荐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此李必苦》
第9、10课时
主题写作课
学会记事
学习目标
1、交代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以及事情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
2、写亲身经历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传达感情,感染别人。
3、学习使用能够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环节
活动一:读一读。阅读课文《散步》,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中间发生的矛盾。《秋天的怀念》体会表达情感的词语并学会准确表达感情。
活动二:讲一讲。从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中选取一件事, 尝试讲给大家听。
活动三:展示分享
班内展示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评价文章的不足之 处,当堂修改升格。
第11课时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学习目标
1、鼓励学生结识新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2、了解交友的方式和好处,理解真正朋友的真谛
教学环节
活动一:谈一谈。交友之道,展示分享自己搜集的关于交友的名言,故事,论述。
活动二:议一议。好朋友的标准和方式。网友的利弊。
活动三:亮一亮。做自我介绍,向大家展示你的风采。
《散步》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由学生推荐朗读最好的几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2、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3、在上面两句话中用了哪个你感觉“很大的”词?
明确:“责任重大”、“整个世界”。在一件小事上用“大词”,叫做“小题大做”,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美和严肃的美。
4、主旨探究。
本文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生结合前面的体会,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分歧(qí) 瘫痪(tān) 熬夜(áo) 沉寂(jì)
B、粼粼(lín) 诀别(jué) 姊妹(zí) 荫蔽(yīn)[]
C、一霎时(chà) 匿笑(nì) 沐浴(mù) 脸颊(xiá)[
D、捶打(chuí) 菡萏(hàndàn) 徘徊(huí) 絮叨(xù)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1) 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 )
(2)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落叶“唰唰啦啦”地漂落。( )
(3)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
(4) 水藻真绿,把终年伫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的数学基础好,参加数学竞赛,我喜欢物理,参加物理竞赛,咱们各得其所。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旁,说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4、在下列句子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1)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2)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3)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
(4)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散步》描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平常小事。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已故母亲的一篇散文。
C、《金色花》与《荷叶·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前者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后者以花映人,抒发女儿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D、《世说新语》的作者余嘉锡是南朝宋彭城人。
7、走近名著。(3分)
《繁星》《春水》都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的,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这两本诗集的主要内容:——–、——-、——–。
8、综合性学习。(4分)
你班正在举行“我爱我家”的综合性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 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开场白。(3分)
(2)在进行成语接龙活动时,同学们纷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的家庭,你也选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 (1分)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5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与友期行 ( ) (2) 去后乃至 ( )
(2) 相委而去 ( ) (4) 下车引之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 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
驳的?(2分)
12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2分)
13 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你是世间最暖的书
包利民
①那时爷爷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也曾一度以为爷爷一定看过许多许多书,要不怎么一开口都是那些让我们流连的传说掌故?
②最喜欢夏日的夜晚,家人都坐在院里的老榆树下,微凉的风从每一片叶子上滑落,爷爷的烟袋便点燃了满天的星光。通常是我们一群小孩子在叽叽喳喳一番之后,爷爷也已满足地吸了一袋烟,把烟袋锅在鞋底上轻轻地磕,然后再塞满烟丝。这个时候,我们就全安静下来,知道爷爷又要开始讲故事了。
③暖暖的夜,亮亮的星,还有围绕着爷爷的我们,苍老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力量,回荡在院落里,回荡在我们心间。于是,那么多古老的故事,在我们心里生了根。我们沉浸其中,或惊讶,或迷茫,或惊恐,似乎每一种感受,都让我们眷恋,一如眷恋着那个温暖的身影。
④多年以后,每次回望,心中都会有着一幅遥远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情景就镌在心上,任岁月也湮没不了。
⑤在白天,疯玩够了的我们,也会跑到田地里去,提着水罐,等待爷爷休息。太阳明晃晃地在头顶,爷爷终于从田间走出来,坐在地头的树荫下,衔着烟袋,不停地用草帽扇着风。我们聚拢过来,将凉凉的井水递上,然后等着爷爷讲故事。爷爷看着无边的田地,便能讲出一个神奇的传说。他心里的故事,就像这些大地上的庄稼,不知生长了多少。
⑥上学以后,我们才知道,爷爷其实是不识字的,那时每条麻袋上他写上的名字,也都是照着练了无数遍才练会的。我们终于问起,他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他告诉我们,也都是听别人讲过的,听他的爸爸他的爷爷讲的。原来,那许多故事,都是这样一辈辈流传下来的,就像那些庄稼,一茬茬地生长,从不断绝。
⑦后来喜欢上了看书,有时会在书中与爷爷讲过的故事相遇。虽然爷爷讲的并没有书中的具体,可是,总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少了一种味道。似乎少了那种氛围,少了那声音里的温度。当年,那些围着爷爷听故事的兄弟姐妹,最后都喜欢上了读书,我知道,那是爷爷的影响。
⑧渐渐长大的我们,有时也会相约着跑去爷爷那里,听他讲故事。爷爷的故事也有重复的,可是我们依然听得那么投入,如旧的星光月色,如故的人儿,我们倾听着的,其实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流逝时光深处的温暖。爷爷讲完,便会让我们也讲,于是,我们便讲着各自听到的新奇故事,在明灭不定的火光中,爷爷的神情就如我们当年一般专注。
⑨十六岁那年,爷爷去世。而彼时,我们已搬进城里两年了,爷爷依然留在乡下。有多长时间没有过那样的夜晚了,有多长时间没有再听过爷爷讲的故事了。而如今,爷爷坟上的草已经黄绿了二十四次,每次回去,都要在坟前待上一会儿,一如当年坐在爷爷身旁,被他的故事萦绕。
⑩这许多年,读过太多的书,包括当年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各种评书野史,每一相逢,无不重叠着过去的种种。其实,爷爷才是我一生中读到的最早的书,也是最温暖的书。他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无尽的希望,为我开启了一扇美好的门,从而才能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与书相伴,梦想生生不息。
?去年驾车回乡下,傍晚,云霞满天,驶过一个村子,看到在一个院子里,一棵树下,一个老人正在给几个孩子讲故事。那一瞬间,在夕阳里,在车窗后,我的眼睛竟不能自持地湿润了。
(选自2014年3月18日《张家界日报》)
14?文中的“爷爷”并不识字,作者为何说爷爷“是世间最暖的书”?(4分)
15?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为第④段画线处补写“我”心中的这幅遥远的画面,30字左右。(4分)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他心里的故事,就像这些大地上的庄稼,不知生长了多少。
17?第⑦段中说爷爷讲的并没有书中的具体,可是,“我”为什么总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少了一种味道?(3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4分)
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邹扶澜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了,而复读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学费。
我的母亲读书不多,但是性格要强。一天,几个跟她平日很要好的中年女人找到她,商量着去城阳贩蛤蜊,据说用车子载两包回来,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母亲心动了,非要去试试。她那年已近50岁,自己骑车子去贩蛤蜊让我不放心,我提出跟她们一起去看看。
城阳离我居住的小城有20多里路,我们准备好编织袋、绳子,我还特意跑到一个同学家,借了一架“大金鹿”车子。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们就出发了。
天刚破晓,海鲜批发市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不少跟我们一样的小贩,胳膊底下夹着包跟商主讨价还价。我也凑了过去,蹲在一堆小山似的蛤蜊跟前用手扒拉着,学着小贩的口气跟商主还价。
“行,你要多少?”商主抽着烟,目光在我稚气未脱的脸上扫了一眼,很痛快地说。
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我明白了,站起身刚要走,那人厉声喝住了我。
“什么意思?讲好了价想走,没门儿!”他把手里的烟头朝地上重重一摔,上前一把揪住我。
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怕什么?就反身一挡。我这一挡激怒了对方,他一个拳头朝我脸上掼过来。
鲜血从我的鼻子中流了出来。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护着我说:“不就一包蛤蜊吗?买就是了,凭什么打人?有你这样的吗?”
“妈,不要买!”我捂着鼻子,上前想阻止母亲,可那人身后又闪出几个人,朝我虎视眈眈地瞪着,母亲又把我向后猛地一推。
“最少500斤!”那人看也不看母亲,冷冷地抛下一句话。
明显是欺诈,我肺都气炸了,恨不得冲上去砸扁他的鼻子!
“哪有这种道理?买多买少自己说了算,我就要这一包!”
“不行!”那人用脚踩住装蛤蜊的袋子,喷着烟,“这是批发市场的规矩。”
往家走的时候,我跟母亲每人载着三包蛤蜊,车两边各一包,打横又一包。起初,我还勉强骑得动,可是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母亲走在前面,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着我。
“都怪我,不叫你来就好了。”母亲看着我瘀青的鼻梁,用袖口想给我擦鼻孔里残留的血迹。
我强装笑脸,对母亲说:“没事,妈,我会找人来收拾他们的!你放心,我不会咽下这口气!”
“你敢!”母亲狠狠地瞪着我,“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回家好好复习,要是敢惹事,我跟你没完!”
看母亲这般懦弱,我气急地把车子一摔,载着蛤蜊的车子滚到了路一侧的沟里。我不解气,又跳进沟里,狠狠地照着袋子踹了几脚。
发泄完了,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前走去。我走了很远,气也消得差不多了,想起母亲一个人待在那儿,肯定搬不动车子,只好又走了回来。
母亲坐在大树底下,显然刚刚哭过。她不知用什么方法将车子从沟里搬了上来,而且她的那辆车子上多载了一包蛤蜊,我的车子上少了一包。
我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那一天,我跟母亲走走停停,到家时,已快晌午了。
母亲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完最后一斤蛤蜊,只赚回了本钱。蛤蜊当天没卖完,死去大半。母亲仍没泄气,第二天一早,又跟同伴去了海鲜市场。
只是,母亲没有再让我跟着去,我把自己埋进书本,专心复习起来。最后,我拿着母亲用血汗赚来的2000元钱,参加了复读。第二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较为理想的大学。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我想象不出,母亲当年是忍受着怎样的屈辱,把爱和责任背了回来:一半是怕我受到伤害,一半是为了给我凑足学费。
这是母亲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是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18?请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3分)
19?标题“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20?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
21?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1、A2、(1)竞—竟 (2)漂—-飘(3)酒—洒(4)伫—贮3、B 4、(1)?(2)——(3)······(4);5 A 6 D 7 母爱 童真 自然 8(1)同学们: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有两位天使一直守护着我们,跌倒时,他们把我们扶起;受伤时,他们抚平我们的伤口;高兴时,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他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齐声说:“我爱我家”。 (2) 相敬如宾 9、(1)约定 (2)才 (3)离开 (4)拉 10、(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1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3、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14、爷爷有满肚子的故事,他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无尽的希望,为“我”开启了一扇美好的门,从而才能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以书相伴,心里的梦想生生不息。
15、低矮的草房,茂盛的榆树,满天星星,树下长长胡子的老人,几个神情专注的孩子。
1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心中的故事之多,无穷无尽。
17、因为听爷爷讲故事,有一种温暖的氛围,苍老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力量,回荡在“我”心间,而且“我”更怀念的是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
18、母亲为给“我”凑学费去贩蛤蜊,面对小贩的仗势欺人,母亲怕“我”受到伤害,忍辱负重买蛤蜊、卖蛤蜊。
19、喻指母亲给“我”的礼物,即让“我”在苦难生活中明白什么是爱和责任。以此为标题,生动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0、“冲”“挡”两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护犊情深——宁可自己受伤害,也不愿孩子再受伤害,体现了一个母亲伟大的心。
21、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照应题目。
课外阅读附文:
我的母亲 胡适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甚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分!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 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甚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神,壓歲錢等事,只當做不曾看見這一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事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甚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甚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的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甚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失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晒,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我们了。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糊糊一片了,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当然,我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纸船》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覆巢无完卵 《世说新语》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译文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像原来那样在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鸟巢倾覆了,怎么可能有完整的蛋?”不久,抓捕他们的人也来了.赏析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据《魏氏春秋》记载:“(孔)融对孙权使有汕谤之言,坐弃市.”临事,他的子女无动于衷.原来二人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此李必苦 《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来一看,真的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