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对于民族文明、风俗与精神的总体称呼,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佛家、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主要依托对象,在三大家核心思想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进程中,基本构筑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下面我主要是从三大家的核心思想出发,深挖各家思想对我国劳动人民、劳动方式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从而浅谈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大面积的由新冠状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中国人民的不辞辛苦,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放弃的精神使得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在短短的时间范围内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积极向好,”多难兴邦”这一词又回到大众视野。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疫情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疫情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难”之所以”兴邦”,归根于疫情防控的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归根于疫情背后的痛定思痛、民族精神。而在这民族精神的背后,无疑是中国的文化在支撑着中国人民的前进。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 世代相传,家国同构
1. 重视”安土重迁”的大陆性文化
中国是唯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五千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的国家。随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各民族的文化形成是由地理背景、生产方式而影响产生的。古代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之中,是一个以平原为主,兼有草原和高地的大陆型地理形势。中国地处于东亚,背靠亚欧大陆的腹地,东临广阔的太平洋。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由于高山、大漠与海洋的天然阻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与域外的交通、交流保持着有限的规模和范围。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这种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一直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主干,宗法专制的社会政治结构沿袭了上千年。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其经济政治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不会像游牧民族一般迁徙流转,而是在一片土地上过着固守式的生活,从事着农业为主的农耕生活,从而决定了安土重迁的观念的农耕文化意识。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的综合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社会心理特征。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历朝统治者以各种手段将人口固着于土地之上,令其纳粮当差,永做顺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等安土重迁的思想与行为长期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性。
2. 重视”德性修养”的伦理性文化
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从而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的道德修养理论同儒家的忠、孝等道德规范相结合,并经过统治阶级的大力宣传和推行,曾经对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治制度发生过重要作用。同时,在其中它也包含着中华民族有价值的道德遗产的重要成分。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礼记·大学》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父系社会演变而来的,是王宗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等等。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对祖先的崇拜,是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3. 重视”中庸之道”的和谐性文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十分强调与大自然的协调、融洽、和谐与一致,即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主张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但不应破坏自然。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人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都着力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因家和民族的统一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思想观念。
(2) 以人为本,等级森严
1. 注重人民的重要性
我国”以人为本”最早以文字形式明确提出的是在春秋时期。《·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2. 注重对内统一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统一性。中国文化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聚了国内各族文化的统一体。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和条件构成的:
(1) 政治的统一性
从政治方面看,中国经历了持久的统一过程。在夏朝建立以前,中国和其它国家样,也是有许多各自独立的民族部落。经尧、舜、禹三代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已趋于统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封建制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汉帝国使中国连续保持了四百年的政治统一,为中国的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2) 民族的融合
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出现于秦汉以后。在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利用行政权力,加快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脚步,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民族共同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出现多头政治中心,使得中国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间的往来更加频繁。这无疑为后来南北朝各民族的融合及唐版图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元、清两代是中国少数贵族掌权的时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结果,从相反方向加强了民族融合的契机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创造了丰富的物资基础和心理上、感情上的精神条件。
(3) 思想的提倡
一般而言,思想家都有理想主义的大一统的思想。儒家的”大同”,是儒家的远大目标。荀子曰:”大儒者,善统一天下者也”。董仲舒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极力推崇并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奠定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统一的基础。
(4) 文字的统一
文字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政治的统一、文化的传承、民族间的同化以及共同的道德和心理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
二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的条件,进行文明建构,展开文化历程。
(1) 地形
中国大陆具有整体性、地域具有广阔性。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这种地形地势的特征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有:
1. 大河文化制约着独特的文明形态及文化方向,也妨碍中华民族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及利用;
2. 广大的地域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和明显的地缘特征;
3.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4. 造成了自我封闭的中心主义倾向。
(2) 气候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气候的多样性为大陆农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我国气候的特点为: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冬季的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为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的风主要来自海洋,多为偏南风,湿润温暖;
2. 大陆性气候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之一;
3. 气候类型比较完备。
(3) 水文
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都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他们相同的特点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而周围广大地区是不利人类生存的浩瀚沙漠。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性。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虽也是河流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水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引自(参钱穆《中国文化概论》))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身上烙下深深印记的民族文化基因,记录着中华民族风雨兼程鲜活的心灵史。也昭示着中华民族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的未来发展方向。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在软实力,尤其民族文化对国家安全和实力的影响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创新,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