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项脊轩志有哪些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位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幻灯片1)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是谁呀?(归有光)能说一说谜面和谜底有什么关系吗?对的,“归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但是归有光最终也没有衣锦还乡,他35岁中举人,60多岁才中进士,一生科举不顺,仕途也非常坎坷。不过,他却凭借自己非凡的文学才干流芳后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这一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板书),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文章。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品一品。

(幻灯片2)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二、课文内容分析

师:现在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前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自然段,第三位同学朗读最后三段。其他同学拿上笔,认真听,标注好读错的字词和句子。开始━━

(三同学朗读课文)

师:刚刚我们同学的朗读,有哪些读错的地方,请指出来。

(学生交流发言)

师:如果朗读上有问题,说明在字词的理解上还有问题。请问大家对本文的字词方面还有其他问题没有?如果没有,我有一个问题问大家,哪位同学说一说题目的含义。

生:项脊轩是书斋名。

师:对,古代读书人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的雅好,比如梁启超的━━饮冰室,蒲松龄的━━聊斋,梁实秋的━━雅舍,还有这里归有光的━━项脊轩。

师:那“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就是“记”,也就是一种文体。

师: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

生:是一种通过记述事物来抒发感情、感受的一种文体。

师:那么由此看来,本文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来抒发感情和感受的了,那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再来读书(幻!灯片3)。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任务:体会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感受。文章当中有一句话集中的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感受,请把这一句话找出来。

生:这一句话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喜,悲)

师:齐读这一句话。这句话在文章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生齐答:承上启下。

师:这就告诉我们,文章第一段写“可喜”,后面写“可悲”。我们先来看看它有哪些可喜的地方,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有什么可喜之处呢?━━一间破屋,又小、又漏雨、又昏暗,有什么可喜之处?你们看出来了吗?把你们看到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并且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

前辟四窗……室始洞然:明亮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亦遂增胜:雅致

借书满架……珊珊可爱:幽美

师:“万籁有声”是突出环境的喧闹,还是宁静呢?如果换成“万籁俱寂”可以吗?(幻灯片4)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生:是突出环境的幽静。作者以万籁的有声来衬托庭轩的寂静。以声写静,更显其静。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而且,以声写静,不仅写出了静的境界,还富有生机,使这种静成为有活气的幽静,而不是死一般的沉寂。

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写出了环境的雅致。

师:为什么种了这些花木,环境就“雅”呢?兰桂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什么象征含义吗?大家能想到写这些花木的诗文吗?我给大家想到几句,请看幻灯片5: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师:由此看来,兰桂竹等花木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象征高雅的人格。所以种上这些花木就使环境显得雅致了。如果种上玫瑰牡丹,虽然也显得美,但就没那么“雅”了。

(在“喜”之后板书:明亮、雅致、幽美)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屋虽是陋屋,但从庭轩优美的景色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齐声:是愉悦的,怡然自得的。

(在“明亮、雅致、幽美”之下板书:屋陋 境美 情怡)

师:屋陋、境美、情怡。大家读到这样的句子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我们初中的时候有没有学过类似的一篇文章?对了,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学生齐背)

师: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但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的自在啊。我们以后还要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里有这么几句━━来,齐读:

(幻灯片6)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师:“依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能容下双膝的意思,极言所住的地方空间狭小。比项脊轩的“室仅方丈”还小。但,陶渊明也在这只能容膝的狭小天地里,感到非常的安心、舒适。

师:刘禹锡的陋室,陶渊明的园田居,和归有光的项脊轩,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不过,陶渊明和刘禹锡可以忘情的沉醉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归有光也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因为━━

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齐读这句话━━

师:这个句子是侧重于喜,还是悲呢?比较一下:然余居于此,多可悲,亦多可喜,侧重于悲还是喜呢?

师:对了,我们这里侧重于写悲。你看课文后边所有的内容都是写悲。那文章里写到了哪些令作者感到悲伤的事情呢?请同学们浏览后边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诸父分家,归有光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先后离世。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分家

母亲

祖母

妻子)

师:来我们先看第一件事情,诸父分家的事情。先在文章里把写诸父分家的语句找出来,我们一起齐读一遍。(学生读相应语句)

师:分家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我们现在不是也长大后各自成家立业、分家而居吗?

生:那时不一样,那时讲究大家庭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

师:对啦,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府分家了吗?高一的时候我们有一篇名著导读的作品,是巴金的《家》,《家》里边的主人公高老头最大的理想就是实现或者维护四世同堂的体面。所以分家意味着什么,━━分家就意味着“家道中落”(在“分家”之后板书:家道中落)。大家可以看一看归家分家前后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师点拨:这里写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物:狗和鸡。请大家举出含有狗和鸡的成语,比如:鸡犬不宁、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胆包天、鸡犬升天,还有鸡飞狗跳。文章写到的是“鸡栖于厅”“东犬西吠”,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这幅场景的特点:混乱、嘈杂。

(在“分家”之后板书:混乱、嘈杂)

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归家已经家道中落了。(在“混乱、嘈杂”之下板书:家道中落)这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肯定有无限的痛惜、失落和无奈,因为这个大家庭昔日的风光已不在。

师:我们再来看另外的几层悲,请大家齐读幻灯片的这两句话:(幻灯片7)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师:这两句话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意思?

生:归有光的作品中写女性的文字很真切感人,让人读了感动得流泪。

师:那好,我们就再来读课文,这次阅读的任务是找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并且说一说你的理解。(幻灯片8)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这一部分内容,在第一节课之后已经以作业的形式完成,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来展示作业)

课文内容分析如下:

母亲:

1,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

2,“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如果改为“拍”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祖母:

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了祖母对自己的期望。

2,第一句话表现了祖母看见孙儿在刻苦学习时内心充满着关心和喜悦。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充满着希望和信心。

3,“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

妻子: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

2,“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很恩爱。

3,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告诉小妹们关于阁子的事,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

师:刚刚我们分析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令人感到可悲的事,体会了这些事例蕴含的深厚情感。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对了,就是琐碎、平常。(板书:琐碎、平常)那请问大家,作者是如何做到让琐碎平常的事件富有感人的力量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呢?

生:细节描写。(板书)

师:非常正确。如果前文写母亲和祖母的那里一段,我将它改写成这样的一段话,你们觉得效果如何呢?(幻灯片9)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生:原文因为有很多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也更加感人。

师:对。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作品。”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作者归有光就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很强的感染力,这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们再来欣赏两段文字:(幻灯片10)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师:第一段文字是朱自清的《背影》中的一段。朱自清的《背影》被誉为“天地间天地第一等至情美文”,可这一篇文章也并没有写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啊,就写了自己要离开的时候,父亲来送我,为我买橘子这样的一件小事情。这样的场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我们要离开父母到学校去的时候,父母送我们。朱自清运用细节描写,使这一件普通平常的生活小事,焕发出动人的力量。高一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作文的话题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在现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没有什么抛头颅、洒热血的,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可写,那如何让你所写的人和事,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呢?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细节描写。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这是我们同学自己写的一篇作文,来,齐读━━(幻灯片11)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师:这篇作文后边写父亲蹲下来哭这个动作,有非常细致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因为母亲住院,因为高昂的手术费用而担心且无助的复杂心理。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再细致一些,比如前边写父亲趴在玻璃上注视着母亲这个动作。此刻的父亲应该有对母亲的一种担心,但没有表现出来。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来,我们帮助这位同学对这一个细节进行改写。

(学生改写,交流)

师:好了,我们再回到《项脊轩志》这篇文章里面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叙述项脊轩里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的感受。明代王锡爵说:“(归有光)所为书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幻灯片12)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写作艺术。(幻灯片13)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教科书级别的公开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