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是谁(闻鸡起舞写的是哪个人)

闻鸡起舞是一个成语,来源于致力北伐的东晋大将祖逖。新华字典注释:东晋时,祖逖和刘琨二人为好友,常常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用来比喻志士及时奋发。

习武之人,像祖逖一样,为了做一番大事,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就坚持不睡懒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刻苦训练,提高武艺,这没有问题,而且应当鼓励。大家都有这种感觉,运动的时候,只要不是特别缺觉,就不会发困,头脑会非常清醒,不会忘了这个,丢了那个。闻鸡起舞从提高个人武艺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只是祖逖虽然闻鸡起舞,刻苦训练,后来做了东晋大将,率军进行北伐,但北伐却没有取得成功。不管什么原因,尽管不是祖逖本人的原因,北伐没成功就是最终的结果,祖逖的成就就此而止了。

再来看看历朝历代的众多武将,比如兵圣孙武,比如韩信,比如卫青、霍去病,比如关羽张飞赵云,比如周瑜陆逊,比如李靖尉迟功,等等,这些武将的功勋都在祖逖之上,他们闻鸡起舞了吗?从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应该没有。这说明了什么?对于武将来说,只要正常学习正常训练,不荒废了学业和武艺,就可以取得成功。至于闻鸡起舞,搞那种没白没黑的训练,好像没有多大的必要。

如果不是习武,而是读书呢?情况变了,闻鸡起舞还行得通吗?

依我个人的看法,恐怕行不通。读书用的是脑力,是用大脑在理解知识记忆知识思考问题,如果大脑非常疲乏,得不到充分休息,人就记不住东西,考虑问题也会受到影响,思考问题也会进行不下去。所以,闻鸡起舞恐怕实行不下去。

如果闻鸡起舞说的是练武的故事,读书方面也有一个类似闻鸡起舞的故事,叫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说的是汉朝的孙敬,锥刺股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这两个故事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了人们立志学习的榜样。我却觉得,这两个故事需要反思。

先看头悬梁。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把头发用绳子系到屋梁上,自己一打盹,头一低,绳子就会拉住头发,头一痛,自己就清醒过来,继续努力读书。读书如此努力,取得的成就如何?据历史记载,孙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原因何在?孙信已经如此努力了,怎么还没有成就千秋伟业?其实原因很简单,读书努力只是一个方面,如果禀赋不行,再努力,也无法取得巨大的成功。此外,还需要机遇等条件的支持。再说,一味地疲劳作战,大脑早成了一滩浆糊,根本记不住东西,再努力又有何用?因此,如此读书方法并不值得学习。

再看锥刺股。头悬梁的故事,说孙敬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功,不可取。那么,锥刺股呢?这个故事就不同了,它的主人公苏秦可是成就了巨大功业的。但是,我的看法是,这个故事可能是假的。我们细细分析来看。锥刺股,就是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锥子的头是尖的,不尖刺了也没有用。如果是尖的,一用力,就会将大腿刺破,皮肤破了,就会流血,流血了,管不管?如果管,耽误读书,努力读书的初衷就达不到了。如果不管,伤口会不会感染?如果感染了,是不是耽误读书?如果不感染,那第二天呢?当他困了的时候,又得用锥刺,又会流血,会不会感染?天天刺,天天流血,能不感染?即使不感染,天天疲劳作战,他的脑子还能记住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假的,或者说,他的锥刺股是偶一为之。

看看中国历史,有多少帝王将相,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文人名士,他们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成就了千秋伟业,却没有像书上说的那样,要头悬梁锥刺股,要闻鸡起舞。

有人说,你这不是给人家励志泼冷水吗?我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不想让人们被虚假的或者片面的故事所蒙蔽。

我的意思很清楚,如果想干大事,或者想干成一些事情,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只要不偷懒、不睡懒觉,把自己的正常时间运用起来,不浪费掉就可以了。人是需要休息的,大脑是需要睡眠的,睡多了不好,睡眠不足也不好。闻鸡起舞只是个例,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立志可以,但不能违背科学。

作者:张伟

版权声明